仪陇汉服吧 关注:87贴子:1,844

《小知识》每日一条!!我与你们同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所有内容来自百度汉服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5-07 02:10回复
    黄帝时期是“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的起源时期。
    人类的史前服饰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演变过程。其主要过程为:①涂身,如用赭石装饰身体。②用动物毛皮覆盖身体。③动物毛皮经过某些加工缝制,以用于保暖和便于运动,④经过纺织的织物用于遮盖身体。⑤织物经过缝制而做成衣服。从我国的考古发现来看,18000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懂得自制骨针,这便是缝制衣服的开端。并且考古也可确凿地证明,我国在6000年前已开始纺纱织布。
    《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学者们讨论华夏衣冠的起源,往往引用这一说法。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自黄帝而尧、舜,这也是个不短的历史时期。另有一个传说可补充“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说法,那就是螺祖养蚕的传说。这样我们可以基本确定:黄帝时期是“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的起源时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5-07 02:12
    回复
      顶一个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4-05-07 10:17
      收起回复
        汉服”则是从汉朝开始才有的名称。
        “汉服”,是从深衣发展演化而来。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冠”来指称华夏之服。故而中国享有“衣冠古国”的美誉。
        “汉服”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其卷九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曰:“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特别是以《周礼》、《仪礼》、《礼记》为基础的儒教礼典,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周礼所制定。“汉族”的形成,直接与周朝、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
        所以,后来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国服,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人国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这里的“晋之遗制”和“汉服”都属于儒教的周礼服制。
        总之,“深衣”是汉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汉服”则是从汉朝开始才有的名称。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5-08 00:50
        回复
          冒个泡……!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5-08 09:23
          回复
            冒个泡……!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5-08 09:23
            收起回复
              中国古代,只要是清人入关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韩熙载夜宴图[图片][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5-09 02:49
              收起回复
                汉服有怎样的风格呢?同欧洲民族相比,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汉服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旦穿到人身上便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服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服代代相传,世世相袭。只到清朝一政府的暴力才中断了它的发展。
                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
                  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5-10 00:56
                回复
                  夜猫子
                  ——你若需要飞翔丶
                        我与你插上翅膀丶
                          去那让人向往的天堂——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5-10 06:57
                  收起回复
                    日本和服是由中国的汉族服饰发展而来,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和服与汉服同源,有些相似,所以汉服往往被误认为是和服。其实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只要了解一下,就很容易辨别出来。
                    一、 整体风格不同:汉服飘逸洒脱,美在灵动。 和服拘谨宁静,美在端庄。
                    二、 裁剪制作不同:
                    1、 前片:汉服前左片为整幅布、右片多为半幅布。和服前身左、右片都为半幅布。
                    2、 领口:汉服交领是裁剪出来的。和服交领是按对襟裁剪,穿着时相交呈交领。
                    3、 袖子:汉服广袖线条柔和,袖口是开放的。和服振袖直线直角,下部缝合,后部敞开。
                    4、 腰带:汉服以博带束腰。和服以布料围腰。
                    5、 衣裾:汉服衣裾较大,和服衣裾较窄,
                    6、缘边:汉服衣领、袖口、衣裾都有缘边;和服只有衣领有缘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5-11 00:07
                    收起回复
                      古装是相对“今装”而言的,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时间性,一般指民国前的服装,古装多用于影视作品,通常称为“古装剧”。古装并非真正历史上存在的服装,而是经过艺术化的古代服装。
                      古装与汉服有何不同?
                      古装是相对“今装”而言的,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时间性,一般指民国前的服装,古装多用于影视作品,通常称为“古装剧”。古装并非真正历史上存在的服装,而是经过艺术化的古代服装。
                      古装与汉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古装更偏向于艺术效果,而汉服更偏向于汉民族传统,必须符合相关礼仪制度。
                      古装与汉服看上去是同一件东西,但是在精神上是截然不同的,古装仅仅是一件衣服而已,汉服是一件衣服,但是又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代表着汉民族的历史文明。如果你不喜欢古装,你可以不理睬,但是汉服不能因为不符合你的审美取向遭你诋毁。事实上汉服是中国“礼仪之邦”称号的最佳体现,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传承和发扬汉服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5-12 07:07
                      回复
                        “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是汉族,可是他们毕生都没见过自己的民族服装。甚至,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汉族从来就没有民族服装,穿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的特色。”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 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编者语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汉族,这个又被称华夏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然而,时至今日,就是创造这个服饰的民族,却成了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
                        其实,汉族并非原本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从上古时代开始,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就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创世传说中,她赞颂着先祖炎黄的丰功伟绩,在历史长河中,她记录着华夏民族的演化轨迹。礼仪之邦的教化使她深邃,文明古国的工艺使她华美,天汉的雄威使他庄严,盛唐的光环使她绚丽,她丰富,她悠远,她高洁,她远播四海。然而,就在她绽放比耀眼的光芒的时候,却突然从神州大地上消失了,仅留下一片废墟瓦砾,长伴残阳如血。
                        张少炎写道:“164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李自成派唐通招抚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因听闻家产被抄,爱妾被虏,所以改变初衷,回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外向驻扎在关外觊觎已久的多尔滚部剃发称臣,归降满洲军,双方合兵。26日,李自成败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军入关,“定鼎燕京”。
                        随着满洲入关而来的就是剃发易服令
                        此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头之荼。早在满洲建国时期,满洲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如天聪五年(1631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5-13 04:46
                        回复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5-14 01:38
                          回复
                            作为衣服的短打,至少有两种解释。
                            一种说,短打就是“裋(shù)褐”,又称“竖褐”、“短褐”,是古代汉服的一种。这里的“短”不是长短的意思。“短”、“竖”、“ 裋”3字同音,都读作“shù”。“短”通“ 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褐:麻料、兽毛编织物。
                            短褐的原意是用粗麻或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短褐亦引申为贫苦人、地位卑下的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
                            唐·司马贞《索隐》:“裋,一音竖。谓褐布竖裁,为劳役之衣,短而且狭,故谓之短褐,亦曰竖褐。”; “短音竖。竖褐,谓褐衣而竖裁之,以其省而便事也。” 唐·颜师古注:“裋者,谓童竖所著布长襦也;褐,毛布之衣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而士不得短褐。” 《汉书·贡禹传》:“家赀不满万贯,妻子糠豆不赡,短褐不完。” 《史记·秦始皇纪·论》引贾谊句:“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集解》引徐广句:“‘裋’一作‘短’,小襦也,音竖。”
                            “短褐”作为百姓方便活动、居家休闲、劳动服装或武术军服(作训服)穿着,但不宜在礼仪场合穿着。短打(“短褐”)属于干净利落的休闲服装。同时,“竖”也有童仆之意,因此“竖褐”也称童仆之服。
                            第二种说:短(duǎn)打为满清的叫法,指短衣,并非裋褐,与汉服无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5-16 01:49
                            回复
                              雨碎清明ゝ浮沉未央:十二古物·千尘轻诉
                              【琴】一把古琴,指落弦起风雅,淡陌青衫绝代风华。
                              【棋】一方棋局,演绎世事苍黄,黑白二子天地敛藏。
                              【书】一卷书文,写尽世间悲欢,离合三千尽收古卷。
                              【画】一副墨画,挥毫塞北江南,广袖迎风点墨江山。
                              【钗】一枝玉钗,青丝绾至霜满,春秋几度故人不还。
                              【扇】一把折扇,淡看风云变幻,浅笑低眸风流无限。
                              【萧】一杆洞箫,吹彻小楼清寒,白衣翩然恍若谪仙。
                              【茶】一壶清茶,浅斟人世甘苦,正邪善恶殊归同途。
                              【剑】一柄长剑,落幽冥起澜沧,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伞】一把纸伞,撑过红尘彼岸,秋水长天碧落黄泉。
                              【镜】一面残镜,映出前世容颜,依稀曾记隔花初见。
                              【烛】一枝红烛,命格成谶谁卜,明灭飘摇此生难主。
                              ——————————————
                              十二古物,百世千尘轻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5-17 04: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