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见一幅“观海听涛”留下来,按这位吧主的指示,坐下来观和听,然后这位吧主又发“天道酬勤”令,于是我就不断看贴复贴,后来吧主又发一道“海纳百川”,我就少了批评,哈哈一笑地跟。。。过了三关,我也试着做小海浪发点微弱的呼吸声,用朴实的大白话谈在国学吧的感受:
国学(暂且这么说),其实首先是大家难以具体化的文化和传统的整合,是生活方式的具体形态了。狭义上,你可以将很多经典,各朝代的思想文本称为国学思想,将这些思想背后种种行为纳入国学体系。但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我们国家文明模型的一个表述,其内容纵横交错。。。
有吧友说,不要沉迷于国学,其实对的地方是“不要沉迷”,本来投赞成票,结果看内容,原来是否定国学。那就不敢苟同,因为试想,我们能不能用“不要沉迷于父母的血缘,父母基因里没有科学”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愿呢?当然不能,因为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国学,就是中国人华族人文化上一脉相承的血缘。既然如此,无论否定,鄙视都是没有意义的。天生下来就是某种某族,根本不需要去改变自己的血统,无论好不好。
有吧友说,国学不如西方的科学。本质上是逻辑错误,就算退一步,国学不如科学,但不存在中国没有科学这一说。而且这一假设是自定义了东不如西,根本上是想表达中国不如西方。
西方科学这种思想,还是启蒙运动的主题之一,西方在17世纪前,科学远不如中国发达。什么令某些人失去对东方的信心,骨子里完全臣服西方的呢?其实就是这三百多年的历史。
为什么西方可以在这几百年里翻本翻身,代理人类进入现代科学时代呢?其实就是因祸得福的结果。西方如果当年不是穷极,是不会有航海时代的。为了财富,所以拓殖,带动市场和资本,从而引发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思想开始出现。
除了穷,西方还因为其宗教和邦国林立带来这种无秩序野蛮粗暴但快速的发展。恰是中国当年不具备的。只能说,近现代市场体系,原来是靠这些社会因素带来的,从而带来科学的市场体系式发展。
科学不是凭空的,也不是神赐,更不是因为其种族性。是几大社会因素及其历史条件造成的。西方自己的学者也如此分析。
另一方面,所谓“西方”,是泛称,在科学发展上真正够“西方”的,只有德英法数国,其他南欧北欧东欧在整个几百年历史上,依然属于封闭愚昧落后的,这些地方同时代比较,还不如中国。可见,西方里面,不是所有的欧洲国家都西方的。如果是西方多有优越感,就不客观了。
西方今天也惊讶中国的发展速度,其实,也当年他们发展原因一样,就是穷怕了,终于反弹。
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只要他在市场中有领导地位,其文化,无论优劣,都会占领一定的“市场”,好比当年封闭沉闷的西班牙,一样可以令南美拉丁化一样。所以今天全世界都自然不自然,情愿不情愿地加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当中国文化影响上升的事实摆得那么明显的时候,有吧友却否定了自身的价值。
无论以前的汤因比,后来的密特郎,现在的基新格等等,他们的著述了,都无比带着深深的忧虑感来描述中国文化在人类文明里的影响力。从《历史研究》到近期的《论中国》中,直率地表达这种态度。彼得沃森近期晚年力作三步曲就有《人类思想史---浪漫灵魂:从以赛亚到朱熹》来表达中国文明在人类文明大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但我们有吧友否定了这一地位。
大家应该知道〈增长的极限〉一书,这个编辑组20多年来一直延续这么一个研究,人类的发展模式应该如何修改。事实证明,这个由西方带头的现代市场模式已经将人类推到深远边缘。。。。科学,或者西方科学,其实就是这个模式里的一部分。但有吧友却怨恨自己的国学里缺科学。
当西方人重新审视他们几百年的发展,开始回归自然,人文,自我,向往东方修行方式的时候,我们有些吧友却向现代科学吹起崇拜的号角。
西方几百年的“成功”发展,能说明人类的出路就在这种科学里吗?几百年在地球这树上只不过几轮而已。我绝不反科学,但不迷信科学。如果人,人类,没有自我意识,外在之物何用?如果人,人类没有精神居所,躯体身居广厦何用?人类没有精神的自足,吃穿十个地球也满足不了。科学只不过是人类的工具,服务人类正确的文明方向。西方今天自豪的,不是他们的飞机大炮,不是两场战争的高科技。而是他们的希腊文明,文艺复兴,自豪的是他们认为不亚于亚洲长度的文明历史。自豪的是他们的信仰价值体系。
今天全球化下,科学是一体化的。都在同一领域共享其精神部分,思想部分和实质。但尽管全球化,族性里的文化,传统却是不可能共享的,正因为如此,各民族各国都异常保护和珍惜这部分,视为唯一的遗产和族性存在的象征。
还是那句话,来自父母的血统,轮不到你沉不沉迷的理性选择。也无法甄别何种行为属于沉迷。因为是生活方式生存形态里的整体。
理科生有句话,动态分析下,变量必须同步。没有轮子不动而发动机跑出去的汽车。国学不能假设为不可变的一个数,然后让西方所有的数都变动,然后得出结论国学无用。同步变化的分析应该是:西方沉迷科学及中国沉迷国学,最后哪个更可悲?
国学(暂且这么说),其实首先是大家难以具体化的文化和传统的整合,是生活方式的具体形态了。狭义上,你可以将很多经典,各朝代的思想文本称为国学思想,将这些思想背后种种行为纳入国学体系。但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我们国家文明模型的一个表述,其内容纵横交错。。。
有吧友说,不要沉迷于国学,其实对的地方是“不要沉迷”,本来投赞成票,结果看内容,原来是否定国学。那就不敢苟同,因为试想,我们能不能用“不要沉迷于父母的血缘,父母基因里没有科学”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愿呢?当然不能,因为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国学,就是中国人华族人文化上一脉相承的血缘。既然如此,无论否定,鄙视都是没有意义的。天生下来就是某种某族,根本不需要去改变自己的血统,无论好不好。
有吧友说,国学不如西方的科学。本质上是逻辑错误,就算退一步,国学不如科学,但不存在中国没有科学这一说。而且这一假设是自定义了东不如西,根本上是想表达中国不如西方。
西方科学这种思想,还是启蒙运动的主题之一,西方在17世纪前,科学远不如中国发达。什么令某些人失去对东方的信心,骨子里完全臣服西方的呢?其实就是这三百多年的历史。
为什么西方可以在这几百年里翻本翻身,代理人类进入现代科学时代呢?其实就是因祸得福的结果。西方如果当年不是穷极,是不会有航海时代的。为了财富,所以拓殖,带动市场和资本,从而引发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思想开始出现。
除了穷,西方还因为其宗教和邦国林立带来这种无秩序野蛮粗暴但快速的发展。恰是中国当年不具备的。只能说,近现代市场体系,原来是靠这些社会因素带来的,从而带来科学的市场体系式发展。
科学不是凭空的,也不是神赐,更不是因为其种族性。是几大社会因素及其历史条件造成的。西方自己的学者也如此分析。
另一方面,所谓“西方”,是泛称,在科学发展上真正够“西方”的,只有德英法数国,其他南欧北欧东欧在整个几百年历史上,依然属于封闭愚昧落后的,这些地方同时代比较,还不如中国。可见,西方里面,不是所有的欧洲国家都西方的。如果是西方多有优越感,就不客观了。
西方今天也惊讶中国的发展速度,其实,也当年他们发展原因一样,就是穷怕了,终于反弹。
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只要他在市场中有领导地位,其文化,无论优劣,都会占领一定的“市场”,好比当年封闭沉闷的西班牙,一样可以令南美拉丁化一样。所以今天全世界都自然不自然,情愿不情愿地加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当中国文化影响上升的事实摆得那么明显的时候,有吧友却否定了自身的价值。
无论以前的汤因比,后来的密特郎,现在的基新格等等,他们的著述了,都无比带着深深的忧虑感来描述中国文化在人类文明里的影响力。从《历史研究》到近期的《论中国》中,直率地表达这种态度。彼得沃森近期晚年力作三步曲就有《人类思想史---浪漫灵魂:从以赛亚到朱熹》来表达中国文明在人类文明大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但我们有吧友否定了这一地位。
大家应该知道〈增长的极限〉一书,这个编辑组20多年来一直延续这么一个研究,人类的发展模式应该如何修改。事实证明,这个由西方带头的现代市场模式已经将人类推到深远边缘。。。。科学,或者西方科学,其实就是这个模式里的一部分。但有吧友却怨恨自己的国学里缺科学。
当西方人重新审视他们几百年的发展,开始回归自然,人文,自我,向往东方修行方式的时候,我们有些吧友却向现代科学吹起崇拜的号角。
西方几百年的“成功”发展,能说明人类的出路就在这种科学里吗?几百年在地球这树上只不过几轮而已。我绝不反科学,但不迷信科学。如果人,人类,没有自我意识,外在之物何用?如果人,人类没有精神居所,躯体身居广厦何用?人类没有精神的自足,吃穿十个地球也满足不了。科学只不过是人类的工具,服务人类正确的文明方向。西方今天自豪的,不是他们的飞机大炮,不是两场战争的高科技。而是他们的希腊文明,文艺复兴,自豪的是他们认为不亚于亚洲长度的文明历史。自豪的是他们的信仰价值体系。
今天全球化下,科学是一体化的。都在同一领域共享其精神部分,思想部分和实质。但尽管全球化,族性里的文化,传统却是不可能共享的,正因为如此,各民族各国都异常保护和珍惜这部分,视为唯一的遗产和族性存在的象征。
还是那句话,来自父母的血统,轮不到你沉不沉迷的理性选择。也无法甄别何种行为属于沉迷。因为是生活方式生存形态里的整体。
理科生有句话,动态分析下,变量必须同步。没有轮子不动而发动机跑出去的汽车。国学不能假设为不可变的一个数,然后让西方所有的数都变动,然后得出结论国学无用。同步变化的分析应该是:西方沉迷科学及中国沉迷国学,最后哪个更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