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吧 关注:22贴子:4,808
  • 10回复贴,共1

五蕴解脱 修证次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7-12-25 14:05回复
    包卓立:“十方洞开”,这种境界是不是暂时的?不修就没有了?像西藏有一些记录,有的大法师曾经有一段时间可以看得很远很远,什么都可以看见,但是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 

       怀师:真的达到“十方洞开”这个境界的时候,所有的脉统统都打开了,而且这种成就不是暂时的,至于你说的那个大法师的情形,他只是中脉打开了而已,还在色阴范围。气、脉、拙火都是色阴范围。之所以跳不出来,是因为无始以来自已的坚固妄想这个根根没有破掉。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也还是在色阴范围。破这个坚固妄想还是要用第六意识,还是用坚固妄想去破它,这叫以楔出楔。色阴区宇还包括生理,物理方面。下面讲不同的东西了。 

       受阴解脱 超越见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这里文字用得很妙。讲色阴区宇是从“汝坐道场”开始,这里换成“彼善男子”了。在《金刚经》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乘菩萨境界,不管你是男是女,到了菩萨境界都称童子,所以文殊菩萨又称文殊童子。这里佛说,诸位先生们,诸位兄弟们,修定修止达到色阴尽的境界,你见到一切佛的心就和我们的心一样,一切众生心等于一切佛的心一样,这一点你看得很清楚,好像明镜中的影像一样。注意啊,这时你还在定中啊!在奢摩他(止)的境界里啊,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念头,都像影像一样飘过来飘过去,无所谓,好像是空的,很轻松。你们用功有时也会有这个境界啦。这时你自己觉得好像已经懂了,明心了,但还不能起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佛作了一个比方,此时的情形,就等于我们在睡觉做梦,好像被鬼压在那里,心里很明白起心动念都很清楚,但叫不出声,手脚都在,也感觉得到,但就是动不了,被它压得死死的,很害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呢?因为“心触客邪”,有灵鬼,或者魔障,或者因为身体里有病,总之,都是邪气碰到你的身体,而使你的心起这么一个反应。这种情形叫受阴范围。受是怎么来的呢?无始以来,我们生命多生累劫,触受都搞惯了,受苦、受乐、非苦非乐、喜忧,这些都是受阴解脱不了而来的。还没有离开身见的作用。“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前面讲到睡著了,被鬼压住了,后来一下子醒了,鬼也没有了,身体也不受压了,这时身心可以分离,随时可以把这个身体丢掉,要走就走,可以解脱这个身体了,功夫到了这里,触受都没有了。等于道家讲的阳神出窍一样,不过道家讲的阳神出窍还有一个影子,这里连影子都没有了,身心都无所谓了。此时,去住自由,没有障碍了,要留在身体里也可以,要走也可以。这是受阴尽。修行到这种境界的人,智慧打开了,观念思想不会有偏差了,不会被小乘的五见(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缚了。色阴尽的时候是超越劫浊,不再被现实的物质世界所困住,不像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这批人,被电脑等等这些物质文明所困。到受阴尽,超越了思想见解,得正见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虚明妄想”。色阴的时候,是被坚固妄想抓得牢牢的,到受阴,是被虚明妄想抓住了。好比说你坐在公园里,思绪飞得好远好远,可能想到阿拉斯加去了,这就是虚明妄想。受阴境界有触受两面,有十种魔境,都是虚明妄想来的。要想妄想不虚明了,还需要小心用功。正如神秀大师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4楼2007-12-25 14:10
    回复
      受阴尽得意生身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受阴尽了,就好比是人睡觉不受梦魇压力了,但不是成道,还没有得漏尽通。六根都不漏了,一念不生,得无生法忍,念念清静了叫漏尽通。普通天人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没有漏尽通。只有佛的弟子,小乘阿罗汉或者大乘的菩萨才有漏尽通,尤其是大阿罗汉,得漏尽通,六根都不漏了。换句话说,不动心了,等于中国孔子讲的对境心不起,起而不起,不是完全不起,起了也像是没有起。佛说,到受阴尽的时候,虽未证得漏尽通的涅盘境界,但是心已经可以离开身体了。此时,要死就,要留也可以留。那个舒服程度就像小鸟出笼一般,到这个程度,当然比道家所谓出阳神高明多了。不过这个时候,寿命没有尽,业力没有完,如果想要早走,逃避痛苦,那是犯了杀戒。这是顺便提到的。这时如同经历了菩萨的六十圣位一般(六十圣位包括三渐次,十信、十住、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妙二觉等),对佛菩萨的境界都能体会了。这就比道家的阳神高了,天上人间任意寄居,随便你的意思。寄居,只是挂褡一下,偶然住住。苦难的人世间需要我来就来一下。 

         想阴解脱 超越烦恼浊 

         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这时佛又作了一个比喻。这个情况就好比是一个人睡著了说梦话,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讲话,可是他的讲话话别人听起来都能听懂。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可以像菩萨一样说法了,说的法与大菩萨、佛说的一样,使没有睡的人听了他的话都懂了,可是他自己不知其所以然。你若问:“你怎么会说出来?”这时他是自然就说出来了。所以,你不要轻视普通弘法的人,他虽然没有到家,他讲的话却是菩萨的话。这是想阴的范围,分析起来又有十条岔路。“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浮想也就是妄想。如果心念如如不动,任运自在,一切妄想都没有了,尘垢都洗去了,一念不生,悟了,生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为了度畜牲,就去投畜牲道,要走就走,这叫一伦生死。这时,从头到尾都是圆满清静的。修到这里,就是想阴尽了。修到这里,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前面讲过,妄想有坚固作用,虚明作用,而我们之所以有想阴,是因为妄想的融通作用。所谓融通,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融会贯通了,则一悟千悟,一了百了,此心“一念不生全体现”,平常什么都明白了,像大明镜一样。我们一般人都受想蕴的控制,随时都被控制着。但是平时思想用在对自己身体的坚固妄想方面,很严重。有时候也会有虚明妄想来。有时候看佛经修持,忽然有所领悟,似乎很解脱了一样,那个就是属于妄想的融通作用。 

         在想阴区宇,已经得意生身,自己可以自由来去,但还不能成形,而且生死也还没有看通,还在现在这个身体里,等到想阴尽的境界,对六道轮回、生生死死都无所谓了,生死涅盘等空花。 

         含光默然 

         不管时间长短,现在大家打坐至少可以了解什么叫身心(思想的心)分开了。你闭眼打坐,好像被关在黑桶里一般,身体不动,思想来来往往、昏昏扰扰的,但是慢慢的,你可以把身体六根和思想往来分清楚了,能随时清净自己的思想念头了。有了这么一个基础,即使心仍然被盖在这个肉体里面,能够这样清静的人已经很少了,很不错了。有了这个认识,估计你还听得进我们这个五蕴解脱的课,否则是听不进了。你们大部分人都是闭眼打坐,照古代严格的讲,打坐并不完全是闭眼,眼睛应该是微微张开的。后来道家对这种方法叫“垂帘”,眼睛的上下眼皮,等于窗帘一样,闭三分之二,留一点缝。根据古时候佛经的翻译,做白骨观也好,安那般那呼吸法门也好,都要眼观鼻,鼻观心。就是说眼睛三分之二关闭起来,看着自己的鼻尖,而鼻子与心窝子对成一条直线,然后不管眼睛,回转来观自己的心念。另外严格地讲,小乘修法是半闭眼睛看前面三步距离的地方,大乘修法是开眼对着前面五、六步的地方。


      5楼2007-12-25 14:11
      回复
        行阴区的宇的魔障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达到唯一精真以后,你在那个定的三摩地境界里,对于生与灭的根本就很清楚了,某人要死了,会投胎变猪,或者会升天,对这些物理的变化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些都是定中的境界,这个定并不是故意打坐才有的,你本来就在定中嘛!这时候你能“见诸十方,十二众生”东南西北、东南角、东北角,西南角、西北角,上下一共是十方。一般我们都讲六道,《楞严经》是讲十二类众生,若有色(有形有相的),若无色(没有形象)都包括在里面了。这时“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虽然还不能完全看清一个人生命之来源,但已经能够“见同生基”,能看到我们一切众生的共同生命后面有个动力,已经能看清生命轮回转动的能源。这个生命能源“犹如野马”野马是引用《庄子》的,野马不是一匹马,是阳焰,虚幻的烟,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所以庄子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拿现代比喻来讲,好比说原子弹爆炸那个动力,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但是一旦爆炸了,那个威力就大了,有声音、有亮光、还有味道,你闻到还会死,色声香味触都有。佛经用了这些文学翻译,现代的人,不把它当成野马野狗才怪呢!讲到“各命由绪”,给你们讲个故事。大阿罗汉可以看到每个人生命八万劫以前的事。有一次,有一个人向佛要求出家,舍利佛这些佛的大弟子们就在门口把他拦住了,吵了起来,不许他出家。佛在屋子里打坐,问他们吵什么,舍利弗说:“世尊啊,我们看了,这家伙八万劫来都没有结佛缘,不能出家。”佛就笑了,“你们这些罗汉功夫修养只能看八万劫,他八万零一以前是条狗,同我结了缘。那时我是缘觉佛,已经涅盘了,人家给我立了塔,供舍利子。这时候,上面有人屙大便掉在这只狗的尾巴上,它被惊跑了,尾巴一摇就把大便甩到了我的塔上,就是这么个因缘,它就是可以出家了。”大便是狗最好吃的东西,所以那也是供养。生命的那个能源犹如阳焰一样,它“它熠熠清扰”像闪电一样,闪得很快,力量很大,很清,可是也很扰乱。熠熠就是形容有亮光的,哗哗闪的意思。这个生命能源是“浮根尘究竟枢穴”。浮根尘就是我们这个生命,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这个生命的中枢有个动力在动,这个动力,或者说这个行阴很厉害,这个东西不是思想。你打坐修到一念不生,或者念念清净,你身上的任督二脉,十二经脉还在转动,心脏还在跳动,这个作用就是行阴区宇,就是动能。这个中文翻译得实在是太美了。翻译这部经的人是宰相房融,被下放到广东,就翻译了般刺密帝带来的这本经典。 

           庄子之所以用野马这个词,也是有道理的,野马这个东西是会乱跑的,尘埃也是用来形容野马的。讲到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为浮根尘究竟枢穴”,佛在这里讲得很隐晦,但很有道理。我们人类的整个生命在脑部,所以我在《静*空格*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书中讲,人参就像我们人一样,它的俩个根根在土里,两只脚从上面长出来,人参一千年会变成人形。对我们人来讲,我们的土是头顶上的虚空,两个脚就是人参两个叉子,所以我们一切都在这个脑部。下面男女生殖器是神经末梢,整个中枢神经在头部。佛讲那个动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用的非常高明,所以那个生命的动力与我们的脑子关系很大。究竟枢穴大概等于我们现在讲的间脑,所以道家讲灵魂是从头顶上出去,但这个并不是肯定的。 

           第二点是,对应行阴区宇也有十种魔障。前面讲过色受想阴,每一阴都对应有十种岔路,十种魔障。有人说怕打坐,因为怕走火入魔。告诉你们,你不用功的话,魔还不屑来看你呢,这些魔障你不用功还出不来呢。就好像一个男孩子被女孩子看上,那还不容易呢!讲到魔境,有四句重要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8楼2007-12-25 14:12
        回复
          如果你自己认为那些境界没什么了不起,心里不执著,就是好的:相反就是入魔了。这四句话是要点,佛讲到每种魔境都要重复说一遍。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不管碰到什么境界,都要记住《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换句话说,你若用得好,对魔境不执着,不被它骗走,魔境是你进步的一种考验,是一种好事情。等于我们做人、做事业,如果没有艰难困苦你就不会有进步。受到艰难困苦,你仍然不被魔住,那你就超脱了。“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这个有动力的行阴很清,可是也很扰乱,它无形无相,可是又有一点形象,有一点影子,好象黑夜里一点亮光,它似亮光又非亮光。如果这个根本源头的性质不动了,好象没有波浪的,永远干净,一澄到底的水那样,就是行阴尽了。这时候没有呼吸了,很久才有一下,但不是死了。这时可以超越众生浊了,他要发愿来这个世界就可以来,不发愿就可以不来,可以定在那个境界。“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这也是一念起的作用,这个念很难懂了,等作结论时再说。“幽”就是看不见的,“隐”就是人世间看不见的,这个妄想有这么一个功能,看不见也摸不着。在这种境界定久了就可以解脱了。光理论懂了还不行,还要功夫到,上面讲到行阴,其实想阴、行阴,识阴都讲了,说到底,五阴就是一念,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一念五阴检查出来,那就不得了啦。 

             识阴解脱 超越命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澈。名识阴尽。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识阴区宇前的行阴尽现象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盘天,将大明悟。”这里和前面一样的,你都还在那个定慧等持(平等保持)的三摩地境界,现在新的翻译也叫三摩钵地。现在讲到行阴尽了。其实呢,如果你真正懂了般若《心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你就知道,也无所谓尽与不尽,行阴也是本体的功能,重点是你要转化它,就好象一个机器在转动。所谓转化就是把它停住,其实也不是停住,就是非常慢,静态的意思。慢其实就是很快。好比说以物理学的原理来讲,宇宙运行速度很快,可是我们感觉起来却很慢。所以行阴尽是这么个意思,当然无所谓尽与不尽,这里之所以用“尽”这个字,是为了讲话方便。世间万有生命的就是行阴的作用,“幽清扰动,同分生机”是形容行阴的动性。所谓“幽清”是说它是看不见的,但有个东西在起作用。所谓“同分生机”就是说在没有成佛以前,大家都共同有这么个东西,这就是业力,也叫业气,也就是投胎、转胎这个东西。“同分”就是共业。显教一般叫业力,一股力量的意思,密宗比较注重形象,叫业气。这时,行阴“倏然隳裂”,啪!一下就打开了,破掉了,就好像物理上讲的爆炸开了,与虚空合一了。这里这个倏然用得很好。“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是说,行阴平常都沉得很深、很细,像螺丝钉钉在那里,无法转动,都生锈了。“补特伽罗”就是生命一出来,就有的那个我执,我们入胎觉得有个我,刚生下来的婴儿也觉得有个我,双胞胎也会抢奶吃,都是只管我,不管他人。为什么叫“酬业深脉”呢?这个我执是天生俱来的,也就是业力形成的第七识这个我,在世界上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善不恶有不善不恶报,都是业力,所谓轮回就是还那个业力。这个东西像脉络一样很深,停不了的,所以叫“深脉”并不是说真的一条脉,是形容它像一条脉。现在倒转来讲,中阴身其实就是业力形成的,中阴身就是幽清扰动,沉细纲纽的那个东西。所以修行人,如果不能把业空掉、切断的话,死了以后还会反复,还有报应,该投胎你就躲不掉,还是要来,就像磁石吸铁一样,一感应就把你吸过来了,你就入胎了。这里是说你修行到这一步,行阴尽功夫到了,“感应悬绝”,能够隔离开来,自己作主,不受业力影响了,这时你“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快要开悟了。修行到这里最难了,行阴难看清楚,不是光靠知识就够的,非功夫到不可。所谓功夫到,并不是另外产生个什么,那个清净的涅盘境界是你本有的,涅盘就是自性那个境界,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讲教理的人说:禅宗有人参话头开悟了,那是你所理解的那个悟,你要功夫真悟了,非到行阴不可。当然五蕴里最重要的还是想阴,想阴一念空了,行阴慢慢跟着就上了,所以五蕴中想阴在中心,很厉害。想阴与第六意识有关,你要第七识无我,还是要靠第六意识来转,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说“六转呼为染净依”,凡夫叫染依,会染污一切善恶,第六意识想阴转清净了,才能转成净依,才能进入行阴,把第七意识转了。


          9楼2007-12-25 14:12
          回复
            从行阴到识阴 

               “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佛讲到这里给大家作了一个比方,说修行到这个时候“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我们先看这个文字,现在年轻人翻译这种经典,一定会错。这里为什么会用“如鸡后鸣”呢?鸡叫不就天亮了吗?你们全错了! 因为你们没有听过鸡叫,鸡第一次叫大概是夜里三四点钟,天还没有亮,等最后一次叫快天亮了。修行到这里就好像被鸡最后一声叫醒那个时候,看看东方已经有一点亮了,这时行阴快要宁静,快要转过来了,自性的智慧光明出现,快要见道了。这一段是讲行阴到识阴境界的过程,下面就要讲到识阴了。“六根虚静,无复驰逸”,这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随时随地都在宁静定境之中,外界来的事物都知道,但不会跟着它跑,即便不要定也是在三摩地的境界。我们平常人不同,眼睛看见一个影像就会跟着跑了,眼识也跟着转了。耳朵听到一个声音,意识也会跟着跑了,有人喜欢音乐,身体都会跟着摇起来,要跳舞了,像马一样奔驰放逸掉了。这时你“内外湛明,入无所入”,身心内外像水一样湛清,清到极点,内外似水晶一样透亮。此时外界境界通过六根进来,等于没有进来一样,没有被黏住。这时你就能够“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你能深深通达十方世界,知道十二类众生的“受命元由”,知道为什么有的会变人,有的会变狗,变老鼠,你能把那些因果看得清清楚楚。“观由执元”,我们生命的来源都是因为起心动念来的。“由”就是“因”,“执元”就是本来的源头,我们把它抓得很牢。“诸类不召”,修行到这个程度,如果自己不想转世入胎了,即便是马上晓得自己一念动可以生在无色界天,也可以不去了,自己甚至会笑自己怎么会动这么个念头。这时,六道轮回、十二类众生,对你已经没有那个吸引力了,已经不能感召你了。这时,“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看十方世界,一切法界,虚空无尽,都看得很清楚。“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一切都空了,一切妄念都平静了,想阴也不起,受阴也无关,色阴变化就更不理了(但是一切都知道,心里很明白),行阴也宁静了。此时,你才会发现有一个东西,叫唯心,那个心意识动了会变成物质的,返本还源,那个物也归到精神。这时,你才发现生命那个看不见的秘密,你才晓得心意识的功能有这样的厉害,这才算进到了识阴区宇。识阴区宇也有十个岔路,十个魔境。识阴里面的魔境就很严重了,以这个来讲,声闻、缘觉,罗汉,也都还属于外道。声闻缘觉都是佛的亲传弟子,但只看到了一半,只看到了“空”,没看到“有”。其实准确地讲,这十个并不是魔,前面的四十个都是魔境,这十个是外道,门外汉,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本原。 

               识阴尽的境界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澈。名识阴尽。“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这时的定更清净了。所谓定,就是把混乱的水变得清净又清净,等于化学提炼到达清净的极点。这时的定已经进入慧中,知道一切众生是共同一个东西来的,一个本体来的。这个东西在凡夫叫阿赖耶识,对大彻大悟的人就叫如来;如来藏就是涅盘,我们现在就叫它本体吧。我们一般人习惯的会用自己的六根(六门),眼睛会看,耳朵会听,鼻子会呼吸闻香臭,舌头会尝味道,身体会感觉,意识会思想。但到这个时候,“销磨六门”,无所谓分成六个作用了,就是一个“合开成就”。所以《楞严经》上面提到,很多众生无目而视,不用眼睛就可以看东西;不用耳朵就可以听声音。比如蝙蝠在夜里飞,它没有眼睛而是靠感觉(声觉)就能分别得很清楚。所以修行成功了以后,“合开成就”六根合拢一起用,鼻子可以当眼睛看,耳朵可以当鼻子闻,就不受我们平常习惯约束了;可以分开来用,也可以合拢来用,随便你选择,这是大神通了。其实也不是神通,而是生命本来具有的,你找到根源后就可以随便用了。功夫到了,“见闻通邻,互用清净”,眼睛不用开已经看到了,耳朵不用听已经知道了,这就是互用清净。这个时候,“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整个空间、法界、无量的虚空,以及我们个体生理、心理,都像水晶一样,“内外明澈”里头外面通明。这个时候才到“识阴尽”。所谓“尽”,是形容,无所谓尽与不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到了识阴尽的人,心意识道理完全搞清楚了,可以超越命浊了。我们的生命很浊,自己作不了主。父母生孩子,无法命令他来;孩子来投胎,也没有办法自己作主,莫明其妙,糊里糊涂就进来了。所以生命很浊,一切无明,而且来的时候,还要靠精虫卵脏,靠基因的演变。


            10楼2007-12-25 14:13
            回复
              据密宗讲,莲花生大士(释加牟尼佛转世)再来的时候,不经过男女关系不经过娘胎,是在莲花苞中间,嘭的一声,就出来了一个小孩,这就是超越命浊,可以自己作主了。这也等于道家有两句话:“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这个“气”也还是形容,意思是说可以空掉,你找不到它在哪里,它散到虚空之中;但只要念头一动,就马上可以有个形体,要变人或者菩萨,或者癞蛤蟆,只要一念就能“聚而成形”了。“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识阴境界的根根就是“罔象”好像有那么个作用。比如我们的思想,一生下来就有了,你说它是个什么东西呢?现在科学研究都说思想是脑波的反应,过去大家讲是心的作用,都没有一个定论。你不要以为思想一定是脑的作用,它这个东西是“罔象”没有现象,没有个实体,是虚无的,但它有这个作用。思想其实就是心意识的作用。众生都被这些东西给骗住了,“颠倒妄想”都在妄想之中,把假的当真的,不晓得真的是什么。我们认为现在一切生命的有,思想的有都是真实的,所以当空真的来的时候就害怕起来了,认为没有了,所以是颠倒妄想以为其本啊! 

                 这里为大家补充说明一点。佛学总称这个世界为五浊恶世。这个世界上的人思想都不好,这是见浊。这个世界的众生到处都在争,这是众生浊;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每天都在痛苦烦恼之中,这是烦恼浊;我们的命本来不好,靠精虫卵脏,现在甚至用试管婴儿,都是脏东西做的,所以叫命浊;这个世界几千年来随时战争,随时死人,随时有问题,这是这个时代的劫数,这是劫浊;佛说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没有一样是好的,到处都是烦恼、痛苦、病痛。学佛修行本来是要解脱这些痛苦,但现在很多人是越学见越浊,烦恼越浊,命越浊,不学佛修道还好一点。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五蕴讲完了,佛接着说:你们要发心啊,抓住我讲的佛法道理,五蕴解脱法门。当我死了以后,把它传给后代众生,让众生普遍懂得这个修持的道理。有些人自以为有些特别功夫,你们要帮助那些众生不要见魔,不要自己作弄沉沦造孽。注意,这里佛用的是“自作沉孽”的“孽”字,而不是“业”,业有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孽就不同了,孽完全是坏的。所谓“见魔”是指见解上的错误,这里是说要帮助众生得到佛的正知见。你们要“保绥哀救”,保护大家平安,要救他们啊!“绥”就是平安,“哀”就是大慈大悲;“销息邪缘”,要帮助他们不要走错了路;“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使他们身心进入佛的正知见;“从始成就”,从一开始就走这条大路(正路),“不遭歧路”,不要走岔了路。 

                 五阴解脱总结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想心计度。这一段,佛讲本体起用,讲体与用的关系,很精要,等于密宗里红教的《大圆满》,或者白教,花教的《大手印》。


              11楼2007-12-25 14:13
              回复
                所以佛明白的告诉你,五阴的本原都是妄想来的,你真正懂了这个,就悟道了。“是五阴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这五个阴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进一步为我们分析它的“因界浅深”,它的成因与范围。色与空是色的边际。触就是接触、感觉,离就是分开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触痛的感觉,分开来触受就没有了,所以触与离是受的边际。记忆与忘记是想的边际。所以禅宗祖师讲,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丢掉。这个“忘”字加个心不好,应该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丢掉,没有了,不记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边际。灭与生是行的边际。识阴的边际最难明白了,“湛入合湛,归识边际”你不动念,本来就清净,能回到那清净的本位,就是识阴的边际了。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都是一念来的,没有次序的,他们互为因果,重重叠叠,我们的生命来的时候,就是靠那么一念动了,阿赖耶识变成中阴身来投胎,然后又和精虫卵子一起,像搅牛奶一样这么一搅,就进去了。但你要解脱的时候,嘿,你还是要从“色除”,还是要从四大身心变化,气脉,拙火处着手,你还是要转化色阴。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这个道理就空掉了,就进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并销”。如果你智慧不够,道理虽然懂了,但力量还不够,你还要“因次第尽”一步步,一点点来,庵提遮女问文殊菩萨也是这个问题:“师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却就是被生死之流转动了,跳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文殊菩萨回答说:“其力未充”道理你虽然懂了,但上起座来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渐修,你要一点点做功夫才行。 

                  附 录 

                   说明 

                   讲课期间,根据平常的习惯,课余我们还经常就课堂上不清楚的问题继续请教怀师,有时包卓立同学甚至还用他半生不熟的中国话,直接与老师沟通,说出几个关键的字,用身体作一个动作,然后问老师:“是不是这样?” “是不是这个意思?”有时候,我们旁边的人不是很明白他在说什么,但老师会笑着告诉他对或者不对。那种情形也真是十分的有趣,当然,这种沟涌方式也可能导致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老师课余的开示只是点到为止,没有长篇系统的论述,而且也没有录音。我们根据这些课余开示,以及我们自己平时修持的心得,就上下册分别整理出两篇附录,希望对广大读者能有所裨益。文字内容多是拾老师牙慧,并非完全自己的发明。但如有不准确的地方,咎在我等,敬请各位先进不吝赐正为感。 

                   包卓立赵海英(佩瑜) 

                  二○○三年九月四日晚于北京 

                   关于五蕴 

                   掌握五蕴的道理对修行非常重要,但一般人都不喜欢学习五蕴。觉得很枯燥。这主要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如何把五蕴的道理应用于实际修持,用于理解自己修行的各种经历,判断自己修行进步的程度,而把它当成了纯粹学术的理论探讨。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发光动地的境界,都没有超过五蕴的范围,甚至都没有超过色蕴与受蕴的范围。生命就是一个五蕴,那些现象也都是生命本来就有的功能,没有什么神秘的。那些脑海里出现的光啊、佛啊、身体感觉的暖啊、乐啊等等,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互相交感的影像反应而已。且不说一般人修行打坐的身心感受,即使你得了各种三摩地的境界,那也不过是五蕴的作用,意识的幻象而已。放下对五蕴的执著,方能寻得本心。一切现象和境界都是暂时的存在,如梦幻泡影。但大家太执着于修行路上的风景线,因此迷失了本心。佛在《楞严经》上说,“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佛苦口婆心,把五蕴的道理做了仔细的分析,把各种境界和现象的范围作了详细的分类,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些现象都是心外之物,别受骗上当,正所谓“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12楼2007-12-25 14:13
                回复
                  五蕴的理论中提到净色一词,现代科学还不知道净色到底是什么,净色是比基因,DNA更基本的物质,它也是由四大及空大组成的。净色只存在于生命组织中,像其它生命那样,它也有生老病死。通过静*空格*坐,使净色更充满和健康,所以身体感觉会更加灵敏。现代科学一直在寻找心与物的连接点,净色即是这个连接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我们的眼耳鼻舌五根的生理组织弥漫着净色,因此五根才能与五识一起配合起作用。以后,科学会知道到什么是净色,目前,只有那些得到很高三摩地境界的人,才能认识到什么是净色。譬如说,当修持者感到全身细胞都在喜乐境界的时候,就等于说他全身的净色都启动了。净色弥漫于我们的色身之中,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变成一个佛,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修持报身成就就是把每一个细胞都转化成净色,这是修行的一个大秘密,西藏密宗也没有把这点指出来。


                  14楼2007-12-25 14:15
                  回复
                    成道的障碍 

                       障碍我们得定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贪嗔痴慢疑五毒是最基本的障碍。这五毒是众生基本的习气结使,会时时刻刻生出各种各样的烦恼与障碍。正是这些烦恼与障碍将众生紧紧束缚,使众生不能得定。譬如说,打坐有进步,身体会生出乐感,但众生对身乐感的贪恋会障碍你进入更高的定境,使你无法进步。有人甚至因为身体好了,反而生更强的欲念,身体积累起来的一点能量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除了上面讲的五毒以外五见也会障碍我们得定,进而得道。所谓五见是指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要想得定,进而得道,需要有正确的见地,见地对了,修行才能上路,但只有通过修持禅定,才能有心灵深处的转化。否则你的转化都是不持久的、不深刻的。譬如达到初禅境界的人,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身见和我见,但身见、我见已经比较淡了、薄了;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贪念、嗔念,但已经很淡了。而且已经没有欲界众生的欲念了。智慧需要“定水”滋润,所以要想修行悟道,四禅八定是基础,不管你是那种宗教,要有所成就,都必须修持三摩地,所以四禅八定是共法。但如果你不通教理,则很容易走入处道,所谓外道就是不识本心,心外求法。现在西方流行的催眠状态以及萨满教的“出神”状态都是外道。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意识,与修道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还有人追求灵魂出窍(OOBE)、通灵等等,这些人都是在精神病态的边缘,对身心都会造成伤害。 

                       密勒日巴,甘波巴,移喜磋嘉,玛吉瑙准等西藏大师都修习过各种禅定法门,得定以后,他们继续精进,三摩地境界不断深化,直至亲证无上道体。其实,自心本来清净,常在定中,一切三摩地也都不过是本心清净的自然流露,众生来来在定中,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因此,修行的一般次第是,首先证得空定,然后以此为基础,粉碎一切束缚,证得本心。修持三摩地是修行的基础,《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没有空定为基础免谈修行成就。 

                       五见也叫见惑,会迷惑你的那些思想、见地;五毒也叫思惑。《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一般人即使见地对了,也还要经过长时间的修持才慢慢除掉思惑。当然智慧真正到了的,思惑自然也就解除,就像我们前面提过的大禅师们,他们似乎没有经历过那些身体的变化就悟道了,那是因为他们多生累世积累的戒定慧的根基深厚了,在道理上一下就悟道了。


                    16楼2007-12-25 14:16
                    回复
                      许多大师如印度的拉摩克利斯那(RAMAKRISHNA),瑜珈那达(YOGANANDA),目坦那达(MUKTANANDA),他们都有一定的三摩地功夫,有的也有一些般若智慧,但他们没有一人是真正悟道的。在西方,有些人如RUDOLFSTEINER,EDGARCAYCE,他们有精神特异功能,但他们没有上面讲的禅定功夫,更免般若智慧和空性,也有人如MEISTERECKHART,PADREPIO,他们从未见道,但有一定的禅定工夫,圣经里面的许多先知也一样,虽然有一些定的功夫,但还没有悟道。也有人的我执少一点,不会到处标榜自己悟道了,但却高推自己的功夫境界。比如说,很多人静*空格*坐以后身体比较健康了,气机比较充满了,就误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空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的境界等等。其实他们都还在色阴里面打转,那些境界只不过是身体气脉摩擦在意识境界里的折射而已。反过来讲,即使你悟道了,你也不见得马上就有在空中飞行或者穿透墙壁的神通,除非你同时修持神通,相反,有人有神通,却不见得有很高的智慧成就,所以不能简单从一个的神通判断他智慧成就的高低,比如说伟大的圣者孔子,他从来没有示现过任何神通,而西藏的大修行人密勒日巴,示现过各种神通。当然我们不敢肯定说孔子就一定没有神通,也许他只是不愿标榜神通,而是希望以道德行为教导众生,以免社会大众误入歧途。所以,当弟子问孔子鬼神之事时,孔子很巧妙地回答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大儒王阳明也一度很热衷各种神通变化,但他后来领悟到这并没有很大的功德,因此知非即舍。根据柏拉图《对话录》记载,苏格拉底可能也有神通,他能预见未来,但他也从未滥用自己的神通。像孔子一样,他的主要目的是教导人们做人的道理,智慧与行持才是他教导的重点。修行路上歧途很多,所以需要真正悟道的明师指导,如日本和尚HAKUIN开始修行时,第六意稍清净了一点,得到了一点空的境界,但他以为自己悟道了,没有人比自己更高明了,他回忆说“我的自我意识膨胀的像山一样,我的傲慢心理像大海的潮汐一样淹没了我的觉性”高推自己境界在修行人中是很常见的,因此修行路上要处处小心,观察清楚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心理结使。幸运的是HAKUIN有一个好老师,DOKYO大师没有印证他的经历,后来HAKUIN还有很多境界,并多次以为自己悟道了,但他从来没有得到DOKYO大师的印证,大师称他是山洞里可怜的魔鬼。所以不自欺欺人是很难的。当你修持到很高的禅定境界的时候,很容易走向歧途,佛在《楞严经》里面把这些歧途总结为五十种阴魔,在修行的路上,佛被考验过,耶酥被考验过,移喜磋嘉被考验过,密勒日巴被考验过,任何认真修行的人都会被考验。所以要切记佛讲的:“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南师:“销落诸念”,一切杂念自己不起了,注意不是你把它压下去了。“销落”等于下雪时雪飘下来自己化了,杂念都掉下来,杂念自己清净了。“其念若尽”如果你所有的杂念都干净了,清清楚楚了,注意,“其念若尽”,如果你所有杂念都干净了、清清楚楚了,注意,我把念都解释成杂念了,到下一句就清楚了。“则诸离念一切精明”那么你就内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可不是杂念,不是妄想,很自然的,中间一个杂念都不上来,道家有一句话,“烦恼无由更上心”,此时,外界对你没有任何影响,即使一把枪顶在你头上,你都没有生气和烦恼,来吧,打死就打死吧!比如参禅、念佛、或念咒,开始时杂念非常多,等你制心一处,专心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慢慢杂念没有了,就连念咒这一念也没有了,一切杂离念,离开妄想。从现代理生科学的立场告诉你,在这个境界上,气脉一定宁静,气住就达到止息的境界,呼吸几乎没有了,但是还有一点,心脉也快要打开了,所以讲心与物是互相影响的,气脉不调和,色身四大没有调好,杂念思想就不会停下来,气就宁静不下来。轻安开始出现的时候,脑下垂体会分泌有点甜味的荷尔蒙,有利身体健康。在希腊古文化中,这被称做“神的食物”;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教派,称为甘露;在中世纪基督教神秘学派,称为圣酒;在密教经典中称为神酒;在伊斯兰的苏非派禁欲神秘主义教派,称为甜酒;还有很多其它各宗各派,包括中世纪的炼金术,都称此为长生不老的仙露。印度吠陀教义的《奥义书》这样描述这种境界;当生命之火已经点燃,生命气息已经自在控制,甘露已经在身内流动,这时心才出生。这里描写的就是呼吸已止,甘露已生,即将到达三摩地的炼精化气的过程,所以,世界上的各宗各教都是相通的,只是描述的方法和精细程度不同而已。首先要能作到解脱性欲、不漏精,在道家这是炼精化气的阶段,正是因为“精”充满了才能达到初禅的身心喜乐境界。也可以说,此时你身体的细胞都转心化成净色了,都充满了生命本来的能量,每个细胞都在快乐之中。在炼精化气的境界,气机已经达到大脑,烦恼妄想减弱了。只有通过修持禅定,才能有心灵深处的转化。否则人你的转化都是不持久的、不深刻的。譬如达到初禅境界的人,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身见和我见,但身见、我见已经比较淡了、薄了;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贪念、嗔念,但已经很淡了。而且已经没有欲界众生欲念了。智慧需要“定水”滋润,所以要想修行悟道,四禅八定是基础,不管你是那种宗教,要有所成就,都必须修持三摩地,所以四禅八定是共法。只有通过三摩地和智慧的修持,才可能截断妄想,识得空性;没有三摩地的定力,不可能真正见道。前面介绍的那些气脉修持成就以及拙火,不过是加行位而已,只是为明心见性的打基础,还没有见道。只有见道以后,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这之前的修持不过是为见道所作的准备工作而已,正如禅宗五祖说过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即使见道了明心见性了,仍然要悟后起修。最后叫修道位。最后一切圆满了,得到了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成就,才是究竟位,才是真正成佛。 
                       摘自南师《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17楼2007-12-25 14: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