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夫1939 虽初级头衔但吧龄确有四年,虽发帖不多但却是本吧顶级写手。丙夫先生的帖子总是洋洋洒洒,颇为酣畅,而且引经据典,妙句连连。看后总有醍醐灌顶之感。
近日丙夫先生连发两贴,特别是今日所发的《关于原生态》一帖,看后感触颇深。原生态唱法进入青歌赛是2006年的事情。时隔8年,青歌赛“婉拒”了原生态,究其原因恐怕一言难尽。除了有丙夫先生已经谈及是原因外,是不是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聊聊“舌尖上的中国音乐”呢?
如果用饮食文化的词语来形容“流行(通俗)”,“民族”、“美声”和“原生态”等四种唱法,就可以形象地喻为快餐、中餐、西餐和农家菜。
快餐(流行或通俗唱法),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随着国门渐开而蜂拥而入的音乐文化,它以时尚,新奇和易唱为基本特点,很快被年轻一代所着迷,而这一流行就是几十年,也成了80及其以后年轻人的启蒙音乐。相对简单的节奏,相对随意的唱法,相对夸张的宣泄,这些都非常适合个性自由,生活快节奏的当下。这些泊来艺术就像是遍布街头的快餐店,虽无太多的民族文化营养,却依然生意兴隆,它在满足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富养了一大批歌手。当下,流行唱法有广大的受众,对歌手自身的条件并不苛刻,对词曲作者的要求也起点不高(当然高手还是水平不凡的),就像连锁快餐店,启动资金不大,技术门槛不高,加上他们有广大的受众,所以,他们并不愁市场。
中餐(民族唱法),这其实是特指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唱法。这种演唱方法上的探索和改造,在音乐院校中深得肯定。不过,改良后的新唱法在带来科学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业化的痕迹,即歌手的声音辨识度较差。不过,中餐还是大雅之堂上的主流饮食。民族唱法其实现在也比较尴尬,近30年中国的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被流行音乐占据了大半边天,加上现在词曲作者不愿下去采风,也想闭门造车,快捷速成,所以良品太少,也就失去了不少群众性。青歌赛恐怕是他们不可多得的平台,自然他们对此是不肯让步的。
西餐(美声唱法),总体来讲,美声唱法在中国还是有些水土不服,这是文化上的不适应所致。正因为如此,它也只能呆在雅座上。美声唱法的窘境自然无需多言,青歌赛这样的舞台自然也是必争之地。
农家菜(原生态唱法),虽最接地气,也很撩动人的味觉,但不太精致的外形,不太讲究的包装,还有非常个性化的特色,都让它难登它难登大雅之堂。当然,吃惯了大餐偶尔尝尝还是颇有一番滋味的,当年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不也是让他回味了一段日子吗。不过,这种难上正席的小菜终是难成大事,久而久之,偏见最终造就了歧视。
总是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看到了“舌尖上的中国”,人们都会短暂自豪地告诉他人,那是自己家乡的美味。不过,一旦要请客,高档酒楼还是更有面子些。中国现在的民歌也就是这种现状:词作家过分考究词句的对仗或雅致,对“想亲亲”、“拉手手”这等民间口语嗤之以鼻;作曲者身居斗室,苦思冥想,仅靠指尖在琴键上滑动而偶然获得的灵感来创作,不是江郎才尽,就是隔靴捎痒,难出富含民族音乐精髓的作品;加上演唱者过度注重技巧,忽略了情感的抒发,甚至不注意歌曲的意境,只在乎炫耀声音的华丽,表情的丰富。这样的演出我们不是经常可以看到吗。所以,最后支撑的一定只是面子。
实际上,中国的8大菜系都源于农家小菜,中国经典民歌的传世之作,都源于原生的民间音乐。《小河淌水》、《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歌曲,已经传唱了几十年,几代人,而它们的源泉都来自于原生态的民间音乐。是因为那一代词曲作家愿意深入民间采风,用自己的音乐素养去挖掘提炼民间音乐中最美的元素,加上演唱者富含情感的演唱,才得以使歌曲传承。所以,中国民歌要想真正发展就必须根植于原生民歌这块文化沃土上,这样才真正有其生命力。而中国民歌的发展也会带动原生民歌的发展。
王二妮以其深厚的原生民歌功底,在保持自己独有特色的声音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事业,也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中国民歌,这样的歌手才真正值得肯定和欣赏。
近日丙夫先生连发两贴,特别是今日所发的《关于原生态》一帖,看后感触颇深。原生态唱法进入青歌赛是2006年的事情。时隔8年,青歌赛“婉拒”了原生态,究其原因恐怕一言难尽。除了有丙夫先生已经谈及是原因外,是不是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聊聊“舌尖上的中国音乐”呢?
如果用饮食文化的词语来形容“流行(通俗)”,“民族”、“美声”和“原生态”等四种唱法,就可以形象地喻为快餐、中餐、西餐和农家菜。
快餐(流行或通俗唱法),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随着国门渐开而蜂拥而入的音乐文化,它以时尚,新奇和易唱为基本特点,很快被年轻一代所着迷,而这一流行就是几十年,也成了80及其以后年轻人的启蒙音乐。相对简单的节奏,相对随意的唱法,相对夸张的宣泄,这些都非常适合个性自由,生活快节奏的当下。这些泊来艺术就像是遍布街头的快餐店,虽无太多的民族文化营养,却依然生意兴隆,它在满足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富养了一大批歌手。当下,流行唱法有广大的受众,对歌手自身的条件并不苛刻,对词曲作者的要求也起点不高(当然高手还是水平不凡的),就像连锁快餐店,启动资金不大,技术门槛不高,加上他们有广大的受众,所以,他们并不愁市场。
中餐(民族唱法),这其实是特指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唱法。这种演唱方法上的探索和改造,在音乐院校中深得肯定。不过,改良后的新唱法在带来科学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业化的痕迹,即歌手的声音辨识度较差。不过,中餐还是大雅之堂上的主流饮食。民族唱法其实现在也比较尴尬,近30年中国的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被流行音乐占据了大半边天,加上现在词曲作者不愿下去采风,也想闭门造车,快捷速成,所以良品太少,也就失去了不少群众性。青歌赛恐怕是他们不可多得的平台,自然他们对此是不肯让步的。
西餐(美声唱法),总体来讲,美声唱法在中国还是有些水土不服,这是文化上的不适应所致。正因为如此,它也只能呆在雅座上。美声唱法的窘境自然无需多言,青歌赛这样的舞台自然也是必争之地。
农家菜(原生态唱法),虽最接地气,也很撩动人的味觉,但不太精致的外形,不太讲究的包装,还有非常个性化的特色,都让它难登它难登大雅之堂。当然,吃惯了大餐偶尔尝尝还是颇有一番滋味的,当年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不也是让他回味了一段日子吗。不过,这种难上正席的小菜终是难成大事,久而久之,偏见最终造就了歧视。
总是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看到了“舌尖上的中国”,人们都会短暂自豪地告诉他人,那是自己家乡的美味。不过,一旦要请客,高档酒楼还是更有面子些。中国现在的民歌也就是这种现状:词作家过分考究词句的对仗或雅致,对“想亲亲”、“拉手手”这等民间口语嗤之以鼻;作曲者身居斗室,苦思冥想,仅靠指尖在琴键上滑动而偶然获得的灵感来创作,不是江郎才尽,就是隔靴捎痒,难出富含民族音乐精髓的作品;加上演唱者过度注重技巧,忽略了情感的抒发,甚至不注意歌曲的意境,只在乎炫耀声音的华丽,表情的丰富。这样的演出我们不是经常可以看到吗。所以,最后支撑的一定只是面子。
实际上,中国的8大菜系都源于农家小菜,中国经典民歌的传世之作,都源于原生的民间音乐。《小河淌水》、《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歌曲,已经传唱了几十年,几代人,而它们的源泉都来自于原生态的民间音乐。是因为那一代词曲作家愿意深入民间采风,用自己的音乐素养去挖掘提炼民间音乐中最美的元素,加上演唱者富含情感的演唱,才得以使歌曲传承。所以,中国民歌要想真正发展就必须根植于原生民歌这块文化沃土上,这样才真正有其生命力。而中国民歌的发展也会带动原生民歌的发展。
王二妮以其深厚的原生民歌功底,在保持自己独有特色的声音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事业,也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中国民歌,这样的歌手才真正值得肯定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