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整个城市都大规模停电,只余下满天如纱月色。
彼时我正坐在高层公寓的落地窗前,面前的长篇小说染着灯光昏黄的痕迹,手边的瓷杯里面,热咖啡的袅袅香气抚慰着鼻腔。
我清清闲闲地游离入温暖的书页之中,直到世界突然间陷入黑暗。
线缆中游动的电流被切断的同时,我大脑里交杂的思维神经,同样也无声无息地断掉了。
我背靠着已经被身体温暖些许的微凉玻璃,眼前是无止境的黑暗,耳畔永久聒噪的街上的音乐声也随之陷入虚无。我在那一刻平静而恐慌,我在害怕是不是这个世界就要终结——而我却有着大限将至似的心若止水。
只是片刻,我便意识到咖啡的浓烈气味依然在鼻尖舞动,指尖书页略带粗糙的触感也未曾变过。世界并没有陷入一个无底洞,熟悉的东西,都还在。
于是我转身,整个视野便忽地宁静下来。
后来回想,如果我再早一点转身,是不是就能看到目力所及之处都被突然间熄灭的景象。我是不是就能看到灯火从天边一直暗到眼前,我是不是就能看到墨色在城市里弥漫,我是不是就能看到城市褪去灯火华裳的模样。
然而我所想象的情景我一样也没看到,我只看到了这过程的结果。视网膜慢慢适应了无边无垠的黑暗,终于见了这夜色在鳞次栉比的楼宇之中流转、徘徊。
低下头望望,楼底下本是川流不息的汽车也乱作一团地止住。车灯杂乱无章地交织起来,车里的人俱是慌乱了,打开车门茫然无措地四下张望,惊异路面怎么突然暗下来。
我呆立片刻,才听到楼道里的喧闹声。我用手机屏幕照着摸索到了门边,从猫眼往外看。邻居们疑惑地出来查看配电箱,或者和周围人交流着缘何停电,他们手电筒的冷光落在我的视线中,突兀地刺开眼前黑暗。
我并没有打开门,而是转身进屋,。家里没有手电筒,于是随手拿了圣诞节好朋友送的一对儿礼品蜡烛。我瞧着做成苹果形状的它们,有点舍不得在顶端烧出一个洞来,但犹豫片刻,终究还是拿打火机点燃了它们。
我捧着蜡烛回到落地窗旁,身后聚集的墨黑静谧地弥漫过来,竟没有分毫可怖的压迫感。我将两只蜡烛放在地上,在窗前坐下,只不过这一次是面对着窗外。
有次去郊外露宿,看着满天星斗我想过,如果没有了街上的灯红酒绿,城市上空的夜幕会不会多几颗星星,会不会揭掉一层暗淡,放出哪怕一丁点的璀璨?
现在我知道了,是会的。
被薄薄云层遮掩着的明月会轻轻抖下柔和的月光,那月光缄默着攀上窗棂,爬过砖瓦,轻轻巧巧被风扬起,搅动得蓬松了,接着碎碎地洒落在天幕之中。尽管寥寥数颗星星并不足以点亮整个苍穹,却也能够将夜色染得温柔似水,流淌过云丝的眼角眉梢。
恍惚忆起幼时还是看得到星光的,那时还并没有住到市中心的高层来,城市边缘的家属院中,邻里关系总是和睦的,自然包括他们的后辈。于是假日时我午后就出去,一直待到天黑透了再回家。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做一些游戏,自行车、滑板和轮滑鞋的轮子裹挟了凉鞋的鞋底遍布那院子的每一个角落。有那么几个晚上,其他人都被父母一个一个地叫回家,只余下那么三两个人。我们便坐在楼前的大理石台阶上,仰头看星星,漫漫地聊一些早就记不清的事情。
那时候的时光,没有繁重的课业,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占据时间的电子产品;稚嫩的友情不掺杂质,不带有任何的利害思虑,就连小孩子的任性闹别扭也变得可爱起来。
可是那样的日子已经不在了,排列并不规整的楼房后的花园只能用记忆慢慢品味,跟现在楼盘布局大不相同、不按常理出牌的规划设计估计也不会再见到。我还记得并不大的篮球场、已经掉了漆的铁制滑梯、石头上破败的女子雕像、大理石堆砌而成的小广场、池里坏掉的喷泉、花卉层层包裹着的谷雨女神、缺了一只石凳的回廊、八角形的草地、三人高的假山石、已经干涸的小湖上的独木桥、一到春天便姹紫嫣红的桃花、地势奇特的小山坡。我还记得那里的每一处,我所经历的、我所看到的、我所爱的,一切的一切。
如斯景致,恐怕在这世上,是独一无二的。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小区会那样浪漫而自由地规划,再也不会有第二栋家属楼后就是小小公园,再也不会有第二堵复古的青灰色翘檐飞瓦就坐落在公路旁边。我曾在这样的地方出生长大,何其幸运。
——那是被星光照耀的地方呵。
此时没了霓虹灯掩盖的夜幕,明珠般的星子点缀其上,一如童年时仰望过无数次的星空。只是当年伙伴、当年景致,早已不在;只余记忆,还在苟延残喘。
仿佛星光从遥远的星球出发,穿越过千万年的时光,漫长旅途中见证了无数次宇宙的变迁,最终落入我们的眼里——也许此时,它们所到来的地方早已被摧毁,而光却永恒,直到很多很多年后,才会随它的主人烟消云散。
很多很多年后,这样的记忆也将不复存在。也许会在一个静默的午后,隐约记起童年的点滴,却怎么也看不真切,终究是散在了路途之中。
困意渐渐袭来,身下的地毯和软枕愈发显得有诱惑力。我阖上眼,想着一切美好的物事——林间小鹿垂下长而柔软的睫毛,炉上咕咕炖着土豆蘑菇汤,甜蜜的丝缕缠绕成棉花糖,飞雪零落地覆上干燥的地面,风带来远方的钟声,萦绕于耳畔,久久不曾散去。
沉入梦境前的一刻,身侧的落地灯亮了,窗外也重新被华丽的灯光包裹起来,夜又起了躁动。我迷迷糊糊地睁了下眼,蜡烛正好烧到了尽头。我翻了个身,昏昏睡去。
我晓得第二天清早,世界彼端的夕阳会急匆匆赶到这儿来做朝阳,人们会照常起床上班上学,谈笑间交流着这一晚的事。一切都将恢复正轨,往事如梦,无可挽留——那便让它逝去罢。
青花瓷甁里插着的艳丽海棠终究枯萎,最后光阴,终是被岁月冲散,沉淀在时间的潺潺流水中。
只有指尖微漠的香气,还在证明着,它们曾竟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在生命中留下无可替代的印记。
彼时我正坐在高层公寓的落地窗前,面前的长篇小说染着灯光昏黄的痕迹,手边的瓷杯里面,热咖啡的袅袅香气抚慰着鼻腔。
我清清闲闲地游离入温暖的书页之中,直到世界突然间陷入黑暗。
线缆中游动的电流被切断的同时,我大脑里交杂的思维神经,同样也无声无息地断掉了。
我背靠着已经被身体温暖些许的微凉玻璃,眼前是无止境的黑暗,耳畔永久聒噪的街上的音乐声也随之陷入虚无。我在那一刻平静而恐慌,我在害怕是不是这个世界就要终结——而我却有着大限将至似的心若止水。
只是片刻,我便意识到咖啡的浓烈气味依然在鼻尖舞动,指尖书页略带粗糙的触感也未曾变过。世界并没有陷入一个无底洞,熟悉的东西,都还在。
于是我转身,整个视野便忽地宁静下来。
后来回想,如果我再早一点转身,是不是就能看到目力所及之处都被突然间熄灭的景象。我是不是就能看到灯火从天边一直暗到眼前,我是不是就能看到墨色在城市里弥漫,我是不是就能看到城市褪去灯火华裳的模样。
然而我所想象的情景我一样也没看到,我只看到了这过程的结果。视网膜慢慢适应了无边无垠的黑暗,终于见了这夜色在鳞次栉比的楼宇之中流转、徘徊。
低下头望望,楼底下本是川流不息的汽车也乱作一团地止住。车灯杂乱无章地交织起来,车里的人俱是慌乱了,打开车门茫然无措地四下张望,惊异路面怎么突然暗下来。
我呆立片刻,才听到楼道里的喧闹声。我用手机屏幕照着摸索到了门边,从猫眼往外看。邻居们疑惑地出来查看配电箱,或者和周围人交流着缘何停电,他们手电筒的冷光落在我的视线中,突兀地刺开眼前黑暗。
我并没有打开门,而是转身进屋,。家里没有手电筒,于是随手拿了圣诞节好朋友送的一对儿礼品蜡烛。我瞧着做成苹果形状的它们,有点舍不得在顶端烧出一个洞来,但犹豫片刻,终究还是拿打火机点燃了它们。
我捧着蜡烛回到落地窗旁,身后聚集的墨黑静谧地弥漫过来,竟没有分毫可怖的压迫感。我将两只蜡烛放在地上,在窗前坐下,只不过这一次是面对着窗外。
有次去郊外露宿,看着满天星斗我想过,如果没有了街上的灯红酒绿,城市上空的夜幕会不会多几颗星星,会不会揭掉一层暗淡,放出哪怕一丁点的璀璨?
现在我知道了,是会的。
被薄薄云层遮掩着的明月会轻轻抖下柔和的月光,那月光缄默着攀上窗棂,爬过砖瓦,轻轻巧巧被风扬起,搅动得蓬松了,接着碎碎地洒落在天幕之中。尽管寥寥数颗星星并不足以点亮整个苍穹,却也能够将夜色染得温柔似水,流淌过云丝的眼角眉梢。
恍惚忆起幼时还是看得到星光的,那时还并没有住到市中心的高层来,城市边缘的家属院中,邻里关系总是和睦的,自然包括他们的后辈。于是假日时我午后就出去,一直待到天黑透了再回家。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做一些游戏,自行车、滑板和轮滑鞋的轮子裹挟了凉鞋的鞋底遍布那院子的每一个角落。有那么几个晚上,其他人都被父母一个一个地叫回家,只余下那么三两个人。我们便坐在楼前的大理石台阶上,仰头看星星,漫漫地聊一些早就记不清的事情。
那时候的时光,没有繁重的课业,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占据时间的电子产品;稚嫩的友情不掺杂质,不带有任何的利害思虑,就连小孩子的任性闹别扭也变得可爱起来。
可是那样的日子已经不在了,排列并不规整的楼房后的花园只能用记忆慢慢品味,跟现在楼盘布局大不相同、不按常理出牌的规划设计估计也不会再见到。我还记得并不大的篮球场、已经掉了漆的铁制滑梯、石头上破败的女子雕像、大理石堆砌而成的小广场、池里坏掉的喷泉、花卉层层包裹着的谷雨女神、缺了一只石凳的回廊、八角形的草地、三人高的假山石、已经干涸的小湖上的独木桥、一到春天便姹紫嫣红的桃花、地势奇特的小山坡。我还记得那里的每一处,我所经历的、我所看到的、我所爱的,一切的一切。
如斯景致,恐怕在这世上,是独一无二的。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小区会那样浪漫而自由地规划,再也不会有第二栋家属楼后就是小小公园,再也不会有第二堵复古的青灰色翘檐飞瓦就坐落在公路旁边。我曾在这样的地方出生长大,何其幸运。
——那是被星光照耀的地方呵。
此时没了霓虹灯掩盖的夜幕,明珠般的星子点缀其上,一如童年时仰望过无数次的星空。只是当年伙伴、当年景致,早已不在;只余记忆,还在苟延残喘。
仿佛星光从遥远的星球出发,穿越过千万年的时光,漫长旅途中见证了无数次宇宙的变迁,最终落入我们的眼里——也许此时,它们所到来的地方早已被摧毁,而光却永恒,直到很多很多年后,才会随它的主人烟消云散。
很多很多年后,这样的记忆也将不复存在。也许会在一个静默的午后,隐约记起童年的点滴,却怎么也看不真切,终究是散在了路途之中。
困意渐渐袭来,身下的地毯和软枕愈发显得有诱惑力。我阖上眼,想着一切美好的物事——林间小鹿垂下长而柔软的睫毛,炉上咕咕炖着土豆蘑菇汤,甜蜜的丝缕缠绕成棉花糖,飞雪零落地覆上干燥的地面,风带来远方的钟声,萦绕于耳畔,久久不曾散去。
沉入梦境前的一刻,身侧的落地灯亮了,窗外也重新被华丽的灯光包裹起来,夜又起了躁动。我迷迷糊糊地睁了下眼,蜡烛正好烧到了尽头。我翻了个身,昏昏睡去。
我晓得第二天清早,世界彼端的夕阳会急匆匆赶到这儿来做朝阳,人们会照常起床上班上学,谈笑间交流着这一晚的事。一切都将恢复正轨,往事如梦,无可挽留——那便让它逝去罢。
青花瓷甁里插着的艳丽海棠终究枯萎,最后光阴,终是被岁月冲散,沉淀在时间的潺潺流水中。
只有指尖微漠的香气,还在证明着,它们曾竟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在生命中留下无可替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