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帖子我会删掉,大家可以不用回复。
是前几天发在lofter上的一篇纪念我高中朋友的小文,我们相识七年,在她十七岁的时候离开了我们。
作夜又梦到她,一直陪着她,就怕她离开,她没走,梦醒了。
正文:
入夜之后,晚风微凉,穆然想起那时我们手牵手走在校园的路上,我的手寒冷,你的手温暖而柔软。一如我们出生的季节,一如你的笑颜,就那样照在了我的心里。那时的你会拉着我去操场跑步,讲你阳光的心情和绚丽的梦想,那时的你会在课间午后,读起你新看的故事并讲述你懵懂的情愫,在我做错事时佯装严肃的喊我的名字,在寒冷的冬天拉我的手放进你的口袋。
这一切,都那么美好,这一切,都恍如梦境,与你共同埋葬在5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墓场,你的父母哭成了泪人,照片上的你,依然那么温柔的笑着,善意的述说着对他们不舍的安慰:”别哭了,别哭了,我走了,对不起。不能在你们身边了,请千万保重!”
那时我一遍一遍的看着你的照片,我想,若是可以,我多想把心画成你的容颜,若是可以,我多想带走你一丝幽魂,若是可以,我该有多么多么想,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直能陪在你的身边。
再度相见的梦里,你拉着我的手,冰凉冰凉的,我紧紧的握住,哈着气想让它们温暖一些,你说你舍不得大家,回来看看,你想活过来,想和大家一样体验活着的感觉,想试试看能不能完成你美丽的梦想,你说只要能帮你找到你遗落的东西,你就能回来我们身边,那时我的心情难以言说的激动,你才提醒我说你已经是不能存在的人了,我紧紧拉着你的手挡在你的身前,隔去那些疑问恐惧的目光和前来抓你的家伙。我们一起跑过操场和宿舍,翻找食堂与花坛,就好像就只是与相熟的朋友玩一场捉迷藏的游戏,就好像,你,从未离开。
最后那些东西终究是没有找到,回头抱你的身躯却扑了一空,醒来是枕边尽湿!
长夜漫漫,回忆如昔,不知归期,聊慰相思。
后来有段时间是考虑生死的问题,那时候不知怎么就觉得生死无差,好像只是为了亲人的意愿活在世上,然后突然想通了,写了:
「生死之间」
一觉从梦中醒来,就会产生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茫茫浮世,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短暂而渺小,所以说人生如梦也并无不妥。
只是从前,便会将这梦,理解为虚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从而,生死无异。那么人,为什么,还要活着,体验万苦之中细微的欢欣?
读了扒大的<终夜>,里面有一段关于佛经的解读,大致意思是佛说:众生皆苦,要想脱离苦海,就要赔上人生中少有的欢欣。扒大的见解却令我感觉独到而意味深长,她说:赔上点滴欢欣便能够脱离苦海,怎么算,都不是赔本的买卖。果然是信仰不同。
我幡然醒悟,这不正如我们放弃闲暇的享受,来换取一个更好的生活的物质保障和长久的稳定么?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你把当下的享受拿来谋划未来,那么在未来,你就有更多的选择权,我们比别人付出更多,不是比别人玩的更少,而是更自由。又比如,放弃用一碗可以填饱肚子的稻谷,浇水施肥,就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不用再为一碗米而忧愁,只赚不赔。
所以快乐与欢欣,并不仅仅是你得到多少,享受多少,有时,也是你创造多少。浑浑噩噩的生活固然轻松,却没有回报,若是一个人活着,与死了,没有差别,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再创造任何价值,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如果每一个人活着,与死了都没有区别,那么我们也许还是过着茹毛饮血的远古生活。
将生死的意义只定义在生死的两端以及这两端自我的得失,是多么狭隘!所谓生活,在生死之间,在那短暂的百年,你留在这世间的汗水与收获,所谓意义,在生死之间,逝去的你留给健在的后人,基础和阶梯。
[问道于心]
常言道:”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起初单理解为坚持,但时常,今天喜欢的东西,到了明日就觉得索然无味,于是就朝三暮四,时常易志。
人在选择自己的道路时异常固执,辩不明的固执,就理解成了偏执。想想那些有长远追求的人,必定是心有所感吧,或是困顿得以解脱,或是悲恸得以舒缓,或是迷茫得以消散,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愿望,在你的心底打下亘古不变的烙印,「让你在披荆斩棘的路上,得以心甘情愿的接受的打击,得以固执乐观的坚持不懈」。
问道于心,不是一时的随心所欲,不是偏执的抵触他人,而是对自己忠实的解读,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是对自己最真挚的心愿的满足。而放开心胸,平静的看待这世间百态,接纳善良与罪恶,坦诚与虚伪,在光与影的交汇中,反思自我,找到自己的最为强烈的心念。唯心之所向,纵千万人吾往矣。
这两篇是我之前写的,现在我已经不爱写这样品论的文章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是非人心是非重,风物长宜放眼量。
是前几天发在lofter上的一篇纪念我高中朋友的小文,我们相识七年,在她十七岁的时候离开了我们。
作夜又梦到她,一直陪着她,就怕她离开,她没走,梦醒了。
正文:
入夜之后,晚风微凉,穆然想起那时我们手牵手走在校园的路上,我的手寒冷,你的手温暖而柔软。一如我们出生的季节,一如你的笑颜,就那样照在了我的心里。那时的你会拉着我去操场跑步,讲你阳光的心情和绚丽的梦想,那时的你会在课间午后,读起你新看的故事并讲述你懵懂的情愫,在我做错事时佯装严肃的喊我的名字,在寒冷的冬天拉我的手放进你的口袋。
这一切,都那么美好,这一切,都恍如梦境,与你共同埋葬在5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墓场,你的父母哭成了泪人,照片上的你,依然那么温柔的笑着,善意的述说着对他们不舍的安慰:”别哭了,别哭了,我走了,对不起。不能在你们身边了,请千万保重!”
那时我一遍一遍的看着你的照片,我想,若是可以,我多想把心画成你的容颜,若是可以,我多想带走你一丝幽魂,若是可以,我该有多么多么想,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直能陪在你的身边。
再度相见的梦里,你拉着我的手,冰凉冰凉的,我紧紧的握住,哈着气想让它们温暖一些,你说你舍不得大家,回来看看,你想活过来,想和大家一样体验活着的感觉,想试试看能不能完成你美丽的梦想,你说只要能帮你找到你遗落的东西,你就能回来我们身边,那时我的心情难以言说的激动,你才提醒我说你已经是不能存在的人了,我紧紧拉着你的手挡在你的身前,隔去那些疑问恐惧的目光和前来抓你的家伙。我们一起跑过操场和宿舍,翻找食堂与花坛,就好像就只是与相熟的朋友玩一场捉迷藏的游戏,就好像,你,从未离开。
最后那些东西终究是没有找到,回头抱你的身躯却扑了一空,醒来是枕边尽湿!
长夜漫漫,回忆如昔,不知归期,聊慰相思。
后来有段时间是考虑生死的问题,那时候不知怎么就觉得生死无差,好像只是为了亲人的意愿活在世上,然后突然想通了,写了:
「生死之间」
一觉从梦中醒来,就会产生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茫茫浮世,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短暂而渺小,所以说人生如梦也并无不妥。
只是从前,便会将这梦,理解为虚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从而,生死无异。那么人,为什么,还要活着,体验万苦之中细微的欢欣?
读了扒大的<终夜>,里面有一段关于佛经的解读,大致意思是佛说:众生皆苦,要想脱离苦海,就要赔上人生中少有的欢欣。扒大的见解却令我感觉独到而意味深长,她说:赔上点滴欢欣便能够脱离苦海,怎么算,都不是赔本的买卖。果然是信仰不同。
我幡然醒悟,这不正如我们放弃闲暇的享受,来换取一个更好的生活的物质保障和长久的稳定么?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你把当下的享受拿来谋划未来,那么在未来,你就有更多的选择权,我们比别人付出更多,不是比别人玩的更少,而是更自由。又比如,放弃用一碗可以填饱肚子的稻谷,浇水施肥,就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不用再为一碗米而忧愁,只赚不赔。
所以快乐与欢欣,并不仅仅是你得到多少,享受多少,有时,也是你创造多少。浑浑噩噩的生活固然轻松,却没有回报,若是一个人活着,与死了,没有差别,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再创造任何价值,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如果每一个人活着,与死了都没有区别,那么我们也许还是过着茹毛饮血的远古生活。
将生死的意义只定义在生死的两端以及这两端自我的得失,是多么狭隘!所谓生活,在生死之间,在那短暂的百年,你留在这世间的汗水与收获,所谓意义,在生死之间,逝去的你留给健在的后人,基础和阶梯。
[问道于心]
常言道:”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起初单理解为坚持,但时常,今天喜欢的东西,到了明日就觉得索然无味,于是就朝三暮四,时常易志。
人在选择自己的道路时异常固执,辩不明的固执,就理解成了偏执。想想那些有长远追求的人,必定是心有所感吧,或是困顿得以解脱,或是悲恸得以舒缓,或是迷茫得以消散,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愿望,在你的心底打下亘古不变的烙印,「让你在披荆斩棘的路上,得以心甘情愿的接受的打击,得以固执乐观的坚持不懈」。
问道于心,不是一时的随心所欲,不是偏执的抵触他人,而是对自己忠实的解读,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是对自己最真挚的心愿的满足。而放开心胸,平静的看待这世间百态,接纳善良与罪恶,坦诚与虚伪,在光与影的交汇中,反思自我,找到自己的最为强烈的心念。唯心之所向,纵千万人吾往矣。
这两篇是我之前写的,现在我已经不爱写这样品论的文章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是非人心是非重,风物长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