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4月16日
漏签
0
天
日本吧
关注:
1,063,466
贴子:
11,742,212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视频
游戏
6
回复贴,共
1
页
<<返回日本吧
>0< 加载中...
"舌尖2"第4集被批煽情 网友:应叫"泪光中的中国"
取消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哆啦哆啦咪
浅樱初见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哆啦哆啦咪
浅樱初见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9日晚播出第四集《家常》,却被吐槽为目前为止最失败的一集。网友数落其三宗罪:美食太少、故事煽情、三观不正。
而这一集的女导演邓洁对于网友的吐槽回应称,《舌尖上的中国》本来就是以人物故事为主的,“观众对节目误解太多。”
哆啦哆啦咪
浅樱初见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第1宗罪:
美食太少
“怎么不叫《人文中国》?”
《舌尖2》开播以来,展现美食的桥段太少一直饱受诟病。虽然展现美食不是节目的基调,但每次镜头匆匆一瞥的美食仍然让观众们看得不爽。在《舌尖2》开播以来,美食部分一集比一集压缩,到了第四集《家常》,网友更评其为“都是故事”。
《家常》中一个拉小提琴的故事和一个生孩子的故事占据了节目大半的时间,有人吐槽:“不如直接去看《鲁豫有约》!”“如果太多展示人文,怎么不叫《人文中国》?”另外,此集中上海红烧肉的做法不正宗也被上海观众质疑,据称节目中河南人煮的完全不是上海红烧肉的煮法,“上海红烧肉什么时候放过大蒜了?要么你就叫红烧肉或河南红烧肉,既然写上海红烧肉,就请尊重我们的做法好吗?”
第2宗罪:
故事煽情
“非要煽情,造作!”
《舌尖2》中讲述的故事有煽情性,也在第四集中遭遇网友们火力更强的炮轰,有网友不满地称:“这不是《泪光中的中国》!”
《家常》中用了大量镜头讲述一个学琴女孩的故事,十分煽情,却并不讨好,有网友评论道:“一个美食节目,就谈食物,多好;非要煽情,造作!花那么多镜头讲一个母亲为了女儿学琴,她是如何牺牲自己,如何牺牲家庭,逼着我们和她一起苦情,真是厌烦,我们只是想看一个好看的美食节目!”
第3宗罪:
三观不正
“置亲人于不顾”
另外,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个女孩学琴的故事,被网友质疑传达的价值观有问题——妈妈为了女儿学琴,从河南来到上海当全职陪读。为了不影响女儿学习,她与女儿5年没有回过河南,没有与丈夫相见,连孩子的奶奶病重化疗她们都没有回去看一眼。
网友普遍认为,即便《舌尖2》的故事是展现亲情的,但是这个故事的方向完全是为了个人奋斗可以舍弃亲情,“置亲人于不顾,与《舌尖2》的主题太背离。”有网友也直指导演传达的“三观不正”。
哆啦哆啦咪
浅樱初见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回应
《家常》导演:
“已剪不少煽情镜头,
不希望看哭观众”
对于《家常》遭遇的质疑,该集女导演邓洁回应称:“《舌尖2》开始筹备的时候,故事肯定是最主要的,在食物中讲述中国老百姓的故事。”
另外,她还表示已经删掉了不少煽情镜头,“我刻意剪掉了很多可能会煽情的镜头,不希望看哭观众。”
邓洁对网友的质疑也表示很无奈:“我觉得观众对《舌尖》的误解太多了,如果只是要看食物,那我觉得你选错了台,应该去看美食节目。其实从《舌尖》第一季开始,就一直是以人物故事为主,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大家对故事这么挑剔。”
针对邓洁的回应,不少网友表示难以理解,再次吐槽:“难道这不是一档因为讲美食而火的节目吗?要不要这么毁品牌啊?”
哆啦哆啦咪
浅樱初见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前晚,《舌尖2》第四集《家常》登场,这一集里拍摄的美食都是普通人家的家常菜,比如红烧肉、西瓜酱等。同时这一集的风格也回归到以普通百姓家庭故事为主,从内容到解说词都更加生活化。而片中陪着女儿在异乡学琴的家庭主妇,考察女儿男朋友的糖水老爸,会做西瓜酱的姥姥等主人公的命运在和美食的对应关系中,也显得更加抢眼。由此也再度让一些希望“解馋”的观众感到,《舌尖2》美食的部分少了。
导演为“故事多”辩解
对于《家常》人物故事比重多,分集导演邓洁反问:“我想问问观众,你们是不是小时候爱吃西瓜酱,长大了一年才有机会回去一趟的外孙?”邓洁介绍,片中的老人是自己朋友的外婆,老人开开心心做西瓜酱背后是期待着和儿女相聚,“这样的老人撞进你镜头,你不记录她吗?”
《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则以本集的一个段落为例,说明了隐含在美食背后的东西,“拿《家常》里的月子餐来说,爷爷奶奶给儿媳妇做的是鲫鱼木瓜,名义上是补身体,实际上是要儿媳妇的乳汁。姥姥姥爷家做的鱼腥草,是有利于伤口愈合的,好了,你一下子就知道谁是亲生的了吧。”他再次强调说:“从第一季我们就确定了,《舌尖上的中国》要表现中国人和食物的隐秘关系。食物是出发点,蕴藏在背后的中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特别想展现的。”
网友批煽情过度跑题了
但不少网友纷纷吐槽称《家常》简直是前四集中最失败的一集。不仅展现美食的桥段太少,上海红烧肉做法不正宗,片中表现的河南母亲更是“三观不正”。为了女儿学琴,她竟然五年不见丈夫、连家人病危都不回去看一下,这样的爱实在有些畸形。
《舌尖上的中国2》自播出以来,应该重美食还是重故事的争论一直不断。前晚,第四集《家常》播出后,寥寥无几的美食展现更让这一话题掀到高潮。不少网友认为,《舌尖上的中国2》跑题跑得太严重。
《家常》中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个妈妈为了女儿学琴,从河南来到上海当全职陪读。为了不影响女儿学习,她与女儿五年没有回过河南,没有与丈夫相见,连孩子的奶奶病重化疗都没有回去看一眼。这个故事播出后,不少网友纷纷吐槽导演三观不正。
“第四集差评,跑题跑得没边了。不如单拍一部学琴小姑娘的辛酸史吧?家人团聚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但学琴小姑娘的家是为了学琴夫妻分离不相见、家中长辈癌症化疗不相见,一切只为女儿出人头地。完全是这个主题的反面。看完简直没食欲,太可怕了!”
网友吐槽:
网友“土豆笔记”:“《舌尖上的中国2》越来越没意思了,一个美食节目,就谈食物,多好;非要煽情,造作。昨晚,花那么多镜头讲一个母亲为了女儿学琴,她是如何牺牲自己,如何牺牲家庭;我直接就转台了;她要为女儿那样牺牲,那是她的事,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逼着我们和她一起苦情,厌烦。我们只是想看一个好看的美食节目!”
@百羊凶:后来越看越离谱,就觉得导演是好声音刚开除的,去网上搜了一下评论,我就放心了,原来是一致的差评,错误的价值观,曲解主题。吃家常饭就开开心心吃就好,结果半壁江山都沦陷在死了爹死了妈父母离异见不到亲娘这种剧情里面了。
@作家李玉广:不得不吐槽,《舌尖上的中国2》已经由纪录片变成故事片《舌尖上的中国故事》。鉴于中国人确实会吃,所以还是看好《舌尖上的中国2》,只是真心希望舌尖团队不要如此做下去,否则大有玩砸的趋势。
@路路_姜粥能除烦和中:《舌尖上的畸形中国》 忍无可忍,吐槽。 有人说这是舌尖上的中国,讲的就是文化,OK,咱说中国,说文化。中国的文化是什么?古人说,百善孝为先。 舌尖2却是怎样的呢?为了女儿求学(姑且不论这是不是借口,是不是求学就一定要到五年不回家的程度),上海到河南机票打折后还……
哆啦哆啦咪
浅樱初见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这集我在周日的时候看了,看着看着就觉得鼻子酸酸的,特别是母亲做红烧肉那段,更何况那天还是母亲节
哆啦哆啦咪
浅樱初见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谈及“舌尖”第二季和第一季的不同时,评论人李星文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第一季是放松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第二季是刻意的,有明显雕琢感。第一季比较纯粹地聊美食,第二季想深入探讨美食背后的人文内涵、人与美食的关系。个人更喜欢第一季的单纯、随意和集中。第二季制作费增加,策划力量更强,野心更大。”他同时称第二季还只播了几集,不必急于下结论。
李星文称纪录片拍法本来就有两种流派:“一种是专业流,谈美食就一直聚焦美食,谈武术就一直聚焦武术,另一种不管谈什么,要聚焦跟艺术有关的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成功后,第二季就不再可能跟第一季一样集中谈美食,肯定会探讨美食背后的东西。吃货们觉得不过瘾,但是没必要抱着不可动摇的刚性期待,它既然变化了,我们就按照变化思路,看一下思路下拍摄的东西。你不能因为期望是甲,出来乙就进行批判。”
谈及《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受到欧美关注的原因,李星文称民族特色的纪录片在国际上一直有稳定市场。“这跟贾樟柯他们拍的中国故事片里的艺术片一样,在欧美有市场。涉及中国人文、历史的纪录片,像《陈仓石鼓》《黄埔军校》这样文化含量高的,国外会比较看重,‘舌尖’也属于这类,而且涉及美食共通性更高。”他同时指出,中国纪录片如果有走向世界愿望,还是要多拍基于民族特色的东西,把这点做极致,“做普世价值的片子,不是中国故事片的强项”。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