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兽面纹,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吕氏春秋·先识》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古代玉器和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传承性装饰纹样,属于怪兽纹,通过把现实中的动物进行抽象、象征处理之后所得。
“饕餮”据说是龙生九子之一,最大特点就是能吃,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是贪欲贪吃的象征。
饕餮纹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陶器上有刻划的饕餮纹。二里头文化早期(夏文化)灰陶器上有浅刻的饕餮纹。商代中期是饕餮纹亦即兽面纹的极盛期。
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
饕餮纹也是青铜器,灰陶器的常用纹样,白陶器上的饕餮纹尤称精绝。汉魏至东晋陶瓷器流行堆贴铺首,实质也是一种兽面纹,可视作饕餮纹的一种变体。明清两代瓷器上饕餮纹再度流行,以印花、刻花、彩绘、透雕诸般技法加以表现。
“饕餮”据说是龙生九子之一,最大特点就是能吃,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是贪欲贪吃的象征。
饕餮纹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陶器上有刻划的饕餮纹。二里头文化早期(夏文化)灰陶器上有浅刻的饕餮纹。商代中期是饕餮纹亦即兽面纹的极盛期。
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
饕餮纹也是青铜器,灰陶器的常用纹样,白陶器上的饕餮纹尤称精绝。汉魏至东晋陶瓷器流行堆贴铺首,实质也是一种兽面纹,可视作饕餮纹的一种变体。明清两代瓷器上饕餮纹再度流行,以印花、刻花、彩绘、透雕诸般技法加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