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社生:是因为英国的体制不允许重大问题,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在女王见面的时候谈的,虽然维多利亚女王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王,但实际上是不可以谈的,是礼节性的。
解说:一位是东方最大帝国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国的女王,李鸿章面对这两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心中感慨万分。也许李鸿章当时还没有意识到,他所面对的不仅是位高权重的女王,而是英国历史上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她在位的60余年,正直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在她的统治下,英国从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苑书义:英国当时是这样的,英国当时在世界来说就像今天美国在世界的地位,英国它是大英帝国,当时还没有完全衰落,是大英帝国、日不落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这是英国。但是英国对中国来说呢,首先侵略中国的就是英国,发动亚东战争,然后发动二次鸦片战争。
解说: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大西洋航线中心的位置,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扩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殖民国家,市场的扩大促使海外贸易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当时英国人的严重,打开中国贸易之门的途径非李鸿章不可。
苑书义:他希望通过这次访问,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东山再起。
解说:《泰晤士报》对李鸿章的行程做了正版的报道,我们根据当年的报纸了解到李鸿章曾经居住的地方,做过的事情,走访的人士。
工作人员:我们在巴罗档案馆,找到了李鸿章在这里时,所住地方的照片,李鸿章巴罗时的住处。我们能看到所有的景观,这是从上方俯视的样子,其实如今房子比往日大很多了,现在它已经封锁了。这是残骸的照片,这是里面,我们想看看里面,但不幸的是,我们没法进去,因为现在不需人们进入,但是你能看出很多细节,十分奢华。
解说:这是李鸿章和前首相格莱斯顿的照片,这是李鸿章和外交部大臣寇松的照片,这是李鸿章与阿姆斯特朗的照片,有趣的是这些英国的名士政要,都是曾经向大清宣战的人。但今天却与李鸿章毫无避讳的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庄纳森:他在英国时,会晤了一些资深政客和政府人物,包括19世纪英国著名自由党,威廉、格莱斯顿首相,据说当他和格莱斯顿喝茶时,格莱斯顿的女儿为他们倒茶,李鸿章十分惊讶,著名的克莱斯顿的女儿居然会端杯奉茶,他也很惊讶的发现她尚且未婚,因为他说在中国这种大人物的女儿,早该和位高权重的女人结婚了。
解说:座落在泰晤士河畔的大笨钟建成于1859年,是英国的象征,美国钟面的底座上刻着拉丁文的题词,“上帝啊,请保佑我们的女王,维多利亚一世的安全,与大清的铜壶滴漏计时烧香计时不同,此时英国人已经制造出高精度的标准航海钟,英国格林威治时间也已成为世界时。早在10年前,李鸿章的幕僚就向他讲述过西方富强,不在坚船利炮,不在生物电化,而在制度。在于西方人有一个上下沟通无滞碍的议院制度,为了了解西方政治制度,李鸿章还访问了英国议院,首先他到下议院,英国方面为他特设了一个坐位,他旁听了议员们讨论国事,下午他又到上议院观看了院中特设的君主御座。
苑书义: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人少,他跟议员也谈过话,到上议院跟议员也谈过话,就是说他对这个,他虽然参观了,表明他还重视。但是他和西方的物质层面比呀,他更重视物质层面的东西,所以英国的舆论就批评他,舍本逐末。
解说:皮特是英国国会的议员,他告诉我们英国国会对是否发动鸦片战争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这9票的差距是中国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汉斯文:英国当时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是没什么出口的货物,除了鸦片,在印度有鸦片种植园,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鸦片种植,但是特许法案允许其把鸦片运往中国。因此林则徐被派往广东,封锁鸦片交易。我推测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都不太高兴,但是突然一下朝廷就就企图,禁止进口鸦片,朝廷之内争论不休。这样做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但是林则徐低估了英国的实力,觉得自己可以成功,这也是最基础的错误。
解说:此时英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海军,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但在大清眼里英军只是西方蛮夷不足为惧。1840年7月5日英军开始进攻战略要地定海县城,从此鸦片战争全面爆发。
汉斯文:很多中国会觉得,是英国人把鸦片硬塞给了中国,迫使中国人吸食这种可怕东西,但实施并非如此,从明朝开始朝廷就有人吸食鸦片了,很多权归也想要鸦片,鸦片和今天的海洛因不一样,但作为一种麻醉剂,它也是一种药物,当时的鸦片和现在不同,它不是强效的药物,当时不是。直到鸦片在中国成为了流行的消费者,就像饮茶在英国成为了流行的消费者一样。
解说:李鸿章英国之行,使他成为英国举国上下邀请和谈论的对象,为了一睹中堂风采和实现本国最大利益,英国名城巨镇都纷纷邀请李鸿章前往,因此在短短的20天行程中,73岁高龄的李鸿章并没有停下过他好奇,但已年迈的脚步。
庄纳森:他真的很想,他真的对外国运作模式,很感兴趣,他当时是自强派的他想把外国制造和工业技术引入中国,所以他想看看,英国是如何运转的。看看那种模式能不能运用到中国身上。
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dsy/detail_2014_03/25/35105058_1.shtml
解说:一位是东方最大帝国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国的女王,李鸿章面对这两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心中感慨万分。也许李鸿章当时还没有意识到,他所面对的不仅是位高权重的女王,而是英国历史上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她在位的60余年,正直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在她的统治下,英国从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苑书义:英国当时是这样的,英国当时在世界来说就像今天美国在世界的地位,英国它是大英帝国,当时还没有完全衰落,是大英帝国、日不落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这是英国。但是英国对中国来说呢,首先侵略中国的就是英国,发动亚东战争,然后发动二次鸦片战争。
解说: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大西洋航线中心的位置,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扩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殖民国家,市场的扩大促使海外贸易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当时英国人的严重,打开中国贸易之门的途径非李鸿章不可。
苑书义:他希望通过这次访问,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东山再起。
解说:《泰晤士报》对李鸿章的行程做了正版的报道,我们根据当年的报纸了解到李鸿章曾经居住的地方,做过的事情,走访的人士。
工作人员:我们在巴罗档案馆,找到了李鸿章在这里时,所住地方的照片,李鸿章巴罗时的住处。我们能看到所有的景观,这是从上方俯视的样子,其实如今房子比往日大很多了,现在它已经封锁了。这是残骸的照片,这是里面,我们想看看里面,但不幸的是,我们没法进去,因为现在不需人们进入,但是你能看出很多细节,十分奢华。
解说:这是李鸿章和前首相格莱斯顿的照片,这是李鸿章和外交部大臣寇松的照片,这是李鸿章与阿姆斯特朗的照片,有趣的是这些英国的名士政要,都是曾经向大清宣战的人。但今天却与李鸿章毫无避讳的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庄纳森:他在英国时,会晤了一些资深政客和政府人物,包括19世纪英国著名自由党,威廉、格莱斯顿首相,据说当他和格莱斯顿喝茶时,格莱斯顿的女儿为他们倒茶,李鸿章十分惊讶,著名的克莱斯顿的女儿居然会端杯奉茶,他也很惊讶的发现她尚且未婚,因为他说在中国这种大人物的女儿,早该和位高权重的女人结婚了。
解说:座落在泰晤士河畔的大笨钟建成于1859年,是英国的象征,美国钟面的底座上刻着拉丁文的题词,“上帝啊,请保佑我们的女王,维多利亚一世的安全,与大清的铜壶滴漏计时烧香计时不同,此时英国人已经制造出高精度的标准航海钟,英国格林威治时间也已成为世界时。早在10年前,李鸿章的幕僚就向他讲述过西方富强,不在坚船利炮,不在生物电化,而在制度。在于西方人有一个上下沟通无滞碍的议院制度,为了了解西方政治制度,李鸿章还访问了英国议院,首先他到下议院,英国方面为他特设了一个坐位,他旁听了议员们讨论国事,下午他又到上议院观看了院中特设的君主御座。
苑书义: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人少,他跟议员也谈过话,到上议院跟议员也谈过话,就是说他对这个,他虽然参观了,表明他还重视。但是他和西方的物质层面比呀,他更重视物质层面的东西,所以英国的舆论就批评他,舍本逐末。
解说:皮特是英国国会的议员,他告诉我们英国国会对是否发动鸦片战争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这9票的差距是中国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汉斯文:英国当时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是没什么出口的货物,除了鸦片,在印度有鸦片种植园,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鸦片种植,但是特许法案允许其把鸦片运往中国。因此林则徐被派往广东,封锁鸦片交易。我推测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都不太高兴,但是突然一下朝廷就就企图,禁止进口鸦片,朝廷之内争论不休。这样做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但是林则徐低估了英国的实力,觉得自己可以成功,这也是最基础的错误。
解说:此时英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海军,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但在大清眼里英军只是西方蛮夷不足为惧。1840年7月5日英军开始进攻战略要地定海县城,从此鸦片战争全面爆发。
汉斯文:很多中国会觉得,是英国人把鸦片硬塞给了中国,迫使中国人吸食这种可怕东西,但实施并非如此,从明朝开始朝廷就有人吸食鸦片了,很多权归也想要鸦片,鸦片和今天的海洛因不一样,但作为一种麻醉剂,它也是一种药物,当时的鸦片和现在不同,它不是强效的药物,当时不是。直到鸦片在中国成为了流行的消费者,就像饮茶在英国成为了流行的消费者一样。
解说:李鸿章英国之行,使他成为英国举国上下邀请和谈论的对象,为了一睹中堂风采和实现本国最大利益,英国名城巨镇都纷纷邀请李鸿章前往,因此在短短的20天行程中,73岁高龄的李鸿章并没有停下过他好奇,但已年迈的脚步。
庄纳森:他真的很想,他真的对外国运作模式,很感兴趣,他当时是自强派的他想把外国制造和工业技术引入中国,所以他想看看,英国是如何运转的。看看那种模式能不能运用到中国身上。
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dsy/detail_2014_03/25/35105058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