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西北郊的上庄地区,清初称榆河乡,亦称玉河乡,隶属昌平州,今称上庄乡,属海淀区管辖。在乡域内,有一座古老的村落皂甲屯,亦称皂荚屯,或皂角屯。它就是清代词坛上杰出的词人纳兰性德生活、居住和死后埋葬的地方。
在清代初期,皂甲屯周边地区,就已成为满族皇室贵戚叶赫那拉氏的赐地。金台什之子尼迓韩,以军功封为他勒哈番四等爵,汉释骑都尉,并且世袭罔替。尼迓韩在皂甲屯周边地区的封地内,不但经营着大片土地,而且在皂甲屯西建起了田庄。顺治三年(1646年),尼迓韩死后,火化埋葬在田庄北侧其家赐地内。尼迓韩三子明珠在担任宰相前后,在田庄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使之成为他家在京郊的园邸,即当地俗称的明府花园。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纳兰性德元配妻子卢氏去世时,正式确定尼迓韩及其夫人墨尔根氏墓地为祖茔。并追赠尼迓韩为光禄大夫,追赠其母墨尔根氏为一品夫人,结合修建卢氏墓,大修了明珠父母的墓地。而后,纳兰氏5代21人,均埋葬在这里。由于墓地规模宏大,故当地人称“小十三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明珠故后,明府总管安尚仁遵明珠嘱托,将原建于唐代的永泰庄东岳庙重修,并将东岳庙第三进大殿西配殿辟为纳兰氏宗祠,内悬影像,树立牌位,设僧主持,立为家庙。而后又重修了真武庙、龙母宫,专祀明珠。重修后的东岳庙、真武庙和龙母宫“各延高僧住持在内,朝夕焚修,粥鱼斋鼓,三地声相接,刹竿云气与幡然飘摇,招纳四众,摩拜顶礼,真郊原钜观也。”
纳兰家族在皂甲屯地区的郊园、墓地和祠宇,三百多年来,历尽沧桑风雨,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
自1972年纳兰性德墓志在皂甲屯出土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首都各新闻媒体,对这一重大发现,给予了大量报导。自那时起,启功、冯统一、赵迅、于岱岩、张宝章、徐征、严宽、赵秀亭等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纳兰性德在皂甲屯地区史迹的调查和考证,并且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为推动纳兰性德研究奠定了基础。此调查,正是在这些史学专家的考证和调研基础上,并参阅有关文献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