洵桉吧 关注:8贴子:3,623

虽然不想承认但我发现我也是矫情的小贱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5-20 12:29回复
    要午睡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5-20 12:3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T_T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5-21 12:52
      回复
        矫情不等于小贱人TAT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5-21 12:52
        回复
          自己大概是约拿情结?


          8楼2014-05-23 21:13
          回复
              约拿情结,简单地说,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约拿情结”这一词,是马斯洛在《人性能达的境界》一书中,首次使用的词语。指的是,我们害怕变成在最完美的时刻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气所能设想的样子。但同时我们又对这种可能非常的追崇。这种对最高成功、对神一样的伟大的可能既追崇又害怕的心理,叫做约拿情结或者约拿情意。
            详细解释
              来源
              “约拿”是圣经旧约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犹太先知,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约拿”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因素害怕成长的人。而这种在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就是“约拿情结”。它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本来能够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能。
              有“约拿情结”的人内心存在着某种冲突,正是这种冲突阻碍了他对成功和成长的追求。这些内在冲突有时候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但大多数时候,它被压抑在无意识当中。
              表现
              约拿情结发展到极致就是自毁情结
              “约拿情结”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既想取得成功,但面临成功时,却又总伴随着心理迷茫;我们既自信,但同时又自卑;我们对杰出人物既敬仰,但又总是有一种敌意;我们敬佩最终取得成功的人,而对成功者,又有一种不安、焦虑、慌乱和嫉妒;我们不仅躲避自己的低谷,也躲避自己的高峰。“约拿情结”发展到极致,就是“自毁情结”,即面对荣誉、成功或幸福等美好的事物时,总是浮现“我不配”,“我受不了”的念头,最终与成功的机会擦肩而过。
              “约拿情结”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在对自己,另外一方面是表现在对他人。对自己,其特点是:逃避成长,拒绝承担伟大的使命;对他人,其特点是:嫉妒别人的优秀和成功、幸灾乐祸于别人的不幸。
              产生原因
              我们大多数人内心都深藏着“约拿情结”。心理学家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在我们小时候,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在面对各种事情时心中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如果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供自己成长的话,这些念头会在我们长大后仍一直伴随着我们。尤其是当成功机会降临的时候,这些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成功也意味着挑战,要抓住成功的机会,就意味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面对许多无法预料的变化,并承担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成功的机会,比如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竞选学生会主席、挑战一项有难度的工作……但是在机会面前,多数人都选择了逃避。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人的行为是由心理决定的,而心理活动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很多国家的文化中,尤其是集体主义文化中,谦虚都是一种美德,大家都喜欢“低调”的言论和行为,讨厌甚至敌视喜欢“唱高调”的人。所谓“枪打出头鸟”,“高处不胜寒”。所以,人们出于安全的需要,往往会披上“谦虚”的外衣,隐藏自己的真实个性和想法,而去迎合社会中普遍流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如此也就放弃了自己成长的最高可能性,失去了棱角,最终成为平庸的人。面对无处不在的社会力量,只有少数人敢于打破平衡,认识并克服了自己的“约拿情结”,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最终抓住机会并获得了成功。
              案例
              每个人内在在害怕失败的同时,隐约还有对成长和成功的害怕
              小馨从财经学院国际会计专业毕业后,去了一家银行工作,生活如水般平静。28岁时,小馨第一次有了跳槽的冲动。当时同科室的小黄去一家小银行当了个中层领导,同事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都是小黄的待遇如何如何好。小馨听到这些心里很不服气:要是我有机会,肯定能干得更好。
              半年后,机会真的来了。一家银行在当地设分行招人,小馨的一个前领导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并开出了丰厚的待遇,听起来处处都比小黄那个岗位好。小馨心动了。
              小馨跟那边相关负责人见了几次面,对方对她颇为赏识,也寄予了很大期望。但让人不解的是,小馨最后竟然放弃了这次企盼已久的机会,仍然在原岗位继续呆了下来。
              你是不是也有过小馨这样的经历呢?每个人都害怕失败,渴望成功。这似乎是不变的真理。但是你可知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害怕失败的同时,隐约还有对成长和成功的害怕。就像小馨,在面对成功机会的时候,却选择了放弃和逃避。这就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约拿情结”。
              治疗方法
              克服“约拿情结”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首先,我们要清楚了解自己的内心状况,承认自己的“约拿情结”。在面对自己不愿承担或不敢承担的压力时,要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告诉自己“你一定能行”,在心里为自己积聚信心和能量,克服恐惧,最终展现真实的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克服成长的恐惧,也需要我们承认和接纳自己的局限。即使失败,我们一样是有价值的。只要我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了自己最高的潜力,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成长,就是向自我实现的迈进。
              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成长是我们自己的事,不能一直等别人来发现我们,我们有责任主动展现自己,有责任为自己争取一片更理想的发展空间。
              “约拿情结”,说白了就是不敢向自己的最高峰挑战。但如果我们逼迫自己勇攀最高峰,总有一天会发现,所有我们曾经畏惧的东西,都会被我们踩在脚下!


            9楼2014-05-23 23:03
            回复
              可是3年的时间够用了吧……说来说去都是自己的借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5-24 16:59
              回复
                我好像一直都活在一个人的想象里……给别人的简单动作附加太多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5-24 17:0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孤独是不会出问题的。一个明白人,孤独和热闹全是自主选择的结果。糊涂人在哪都糊涂,热闹的时候瞎起哄,孤单的时候受不了,问题并不在环境本身。人生不长,能和对的人一起生活当然最好。没那个运气,独善其身,也比跟错的人一起相互辜负强。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热烈地活着,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温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5-25 20:08
                  回复
                    = = 想太多会很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5-29 21:59
                    回复
                      我曾经别人说一句话会分析半分钟 然后才答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5-29 21:59
                      回复
                        太累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5-29 21:59
                        回复
                          不能想象那些永远一个人独来独往,偶尔与别人有礼貌性的交谈的人用什么支撑内心世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6-07 19:48
                          回复
                            对朋友的依赖太深,跟朋友在一起就刀枪不入。自己一个人就变成胡思乱想的林妹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6-07 19:5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是我对这个世界期望太高也是我没有恰巧碰到那个产生共鸣的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6-07 19: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