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新野分会吧 关注:24贴子:464
  • 3回复贴,共1

持续了一个世纪的知识分子下乡运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09年1月17日“首届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颁奖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对近年来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优秀团队和个人进行了表彰,以弘扬当代大学生热爱农村、服务农村的务实奉献精神。面对新生代莘莘学子的赤诚乡情,我国著名学者、文学理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结合自己年轻时代的经历,梳理了我国六代知识分子寻求乡村建设之路的历史脉络,对所有立志投身于三农事业的人都颇有启示意义。本刊摘发钱理群先生的这次发言,以飨读者。  


1楼2014-05-20 23:01回复

    你们都是要到农村去的志愿者,一看到诸位,我就觉得似曾相识,你们的言谈,说话的姿势,眼睛里流露出的热情、困惑,你们的快乐与苦恼,初到农村时的惊喜,工作深入不下去时的焦虑,以及无休止的争论,平静下来以后的思考与自我质疑等等,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都曾经出现过,而且,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身影。这里存在着一个代代相传的精神谱系,存在一个持续了一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到农村去、到民间去”的运动;也许你们并没有意识到,你们实际上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运动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新的篇章,你们是沿着前辈所开辟的道路往前走,你们正在继续书写与创造新的历史。


    2楼2014-05-20 23:04
    回复
      第六代知识分子下乡:关于今天的大学生支农
      到了21世纪初,我们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到民间去?这其实是你们首先要想清楚的问题。作为第六代人的“青年志愿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在什么样的历史驱动下,重新走向西部,走向中国广大的农村的?
        我想了两句话:“今天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作为回答。为什么今天中国的大学生,中国的年轻一代中的一部分人,会觉悟到自己需要农村?在你们的一次总结汇报会上,有一个同学说了一句话,引起了我长久的思考。他说,下乡支农,“我们的生命多了一层底色”,我想,今天就从这“底色”说起。
        在全球化的中国与世界,人的生命存在,有两种方式。一是“固守者”,即坚守在本土:从世界的范围,就是坚守在中国本土;从国内的范围,则是坚守在自己的家乡。另一是“漂泊者”,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国内到国外,总之是远离故土,到“远方”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当然,“固守”与“漂泊”是从来就有的。固守者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失根的问题。其实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你天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并不自然就认识这块土地,甚至也会产生认知上的陌生感,情感与心理上的疏离感。我就这样问过贵州的大学生:你认识脚下的土地吗?这就说到了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确实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事实: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农民,他们世世代代生养于兹,并且辛苦耕耘于这块土地,不认识中国的农民和农村,不了解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不懂得他们的思想、感情,不知道他们的要求、愿望,陌生于他们的文化,就很难说真正认识中国这块土地。在我看来,在过去一个世纪,一代又一代的现代知识分子之所以这样“前赴后继”地走向农村,其内在的动因,就是要去寻求自己的生命之根。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世纪初,你们的青年志愿者运动,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根”运动,是在补你们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重新认识你脚下的土地。当你和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成为你生命记忆中的永恒,并以此作为你的生命底色,今后,无论你走到哪里,哪怕是远离故土、家乡,走到天涯海角,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你都是有根的,你都有一个精神的家园。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5-20 23:22
      回复
        有的同学向我谈到了他们的孤独,这我是理解的,而且我还要进一步说,孤独正是理想主义者的宿命。于是,我又要说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正因为孤独,你就必须坚持。我经常劝同学们要学学大侠的“定力“,要排除一切干扰,不为周围的环境、气氛、舆论、时尚所动,气定神闲,我行我素。第二句话是:要尊重他人不同于你的选择,千万不要因为“孤独”而陷入“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孤芳自赏。还有第三句话:尽管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或者在整个人口比例中占据少数,因而感到孤独,但仍要相信,天下自有同道者,而且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志同道合者的绝对量并不少,吾道不孤。
          大家到农村去,应该注意发动“三种人”的力量。一是农村里的“能人”,另一类是地方上的文化人,还有就是地方院校的大学生们,只有获得了他们的指导、支持与合作,你们的工作才能够顺利地开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5-20 23: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