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的人常把“慧眼”称为第三只眼。其实,人是有“慧眼”的,只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在两眼之间的那个虚无的眼,而是智慧的眼睛。人们认识问题有三个境界,第一,用一只眼看世界,这只眼是自己的,也就是从自己的思维、知识面、感情出发,以我为主地把握和处理问题。这难免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因为看不清客观对象的联系、存在的矛盾而处处碰壁。第二,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也就是将主观与客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看清客观对象,并在深刻把握客观对象内在本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这一般认为是比较成熟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用这两只眼睛来处理问题,往往成功的机率很高。第三,是在前两只眼的基础上,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第三只眼睛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用更长的视线来审视,放在更大的领域中来对照,用更多的参照物来对比,也就是借鉴的眼光、历史的眼光、社会的眼光、哲学的眼光。
借鉴的眼光。也就是站在别人经验或教训的基础上,来把握和处理问题,并有所创新。干任何工作,处理任何问题都要尽量“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与之相对应的是不断地学习、深刻地思考、认真地观察。学会借鉴,并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是成功的一大秘诀。
历史的眼光。也就是看到事物的前因后果,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过去和前因,可以弄清事物发展的脉络,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有的放矢。看到事物的明天和后果,可以洞悉事物发展方向,在把握事物发展趋势中让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并提前抓住转化的先机。更为重要的是,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件事、一个人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对照和参照,往往能弄清这件事、这个人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弄清该抓住什么、放弃什么、选择什么,从而使人生充满了智慧的光茫。正是因为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人才会超脱,才会明白“真”所在,才会在哪怕最狂热的投入时,仍保留着一份理智。
社会的眼光。也就是跳出一个人、两个人、一个小圈子来看待问题,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来定位和思考。人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考虑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跳出小圈子更能使人少走弯路,不脱离实际,避免走向极端,同时,又能使所作所为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有广泛群众基础。
哲学的眼光。也就是用去辩证的思维来处理问题。现实生活也好,社会也好,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则必须用联系、发展、矛盾、辩证的思维方式,养成联系看问题、发展看问题、辩证看问题并抓住主要矛盾的思维习惯,坚持把抓规律、抓方法、抓机制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