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的对仗
——山阿月(眭明朗)教学讲授稿
众所周知,格律律诗的对仗是很严格的,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这里我们来看看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也有自由对仗的。
1、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上下阕的前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实际上,西江月这两句也有少数的词人没有用对仗)。这里举辛弃疾的两首《西江月》为例,加以说明。他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下阕的前两句对仗工整;而他的《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一首词上下阕的前两句,就没有用对仗。
2、一般用对仗的(也可不用)。例如《沁园春》上阕第二三句,第五六句和第七八句,第八九句;下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句。这里举黄庭坚《沁园春》“把我身心,为伊烦恼,算天便知。恨一回相见,百方作计,未能偎倚,早觅东西。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添憔悴,镇花销翠减,玉瘦香肌。 奴儿。又有行期。你去即无妨我共谁。向眼前常见,心犹未足,怎生禁得,真个分离。地角天涯,我随君去。掘井为盟无改移。君须是,做些儿相度,莫待临时”。这首词上阕的二三句就没用对仗,只八九句用对仗。下阕就没有用对仗了。
又如《满江红》上阕第五六句,下阕第六七句。一般都用对仗,但也有的词人不用对仗的。这里举岳飞的两首满江红为例,进行对照说明:《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一首词上阕的第五六句,下阕第六七句,对仗都很工整;再看他的 《满江红·登岳阳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这一首词上阕的第五、六句用了对仗,不一定很工整。下阕的第六、七句,就没有用对仗了。
再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苏轼 完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词的第四、五句就没有用对仗,就算用了也不工整。
3、用不用对仗是完全自由的。凡是前后句,字数相等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性。但是用不用对仗是完全自由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是用对仗的。其实江城子并没有要求这两句要对仗,而是作者自由用了对仗。
4、词的对仗,有两点与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第二,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如: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前后句以“长江”相对。
从上面的举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词的对仗是自由的。但,话得说回来,一般要求对仗的句子,最好能做到对仗。对仗可以增强词句的节奏感,使词更显文彩并有一种朗朗爽口的美感。
——山阿月(眭明朗)教学讲授稿
众所周知,格律律诗的对仗是很严格的,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这里我们来看看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也有自由对仗的。
1、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上下阕的前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实际上,西江月这两句也有少数的词人没有用对仗)。这里举辛弃疾的两首《西江月》为例,加以说明。他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下阕的前两句对仗工整;而他的《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一首词上下阕的前两句,就没有用对仗。
2、一般用对仗的(也可不用)。例如《沁园春》上阕第二三句,第五六句和第七八句,第八九句;下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句。这里举黄庭坚《沁园春》“把我身心,为伊烦恼,算天便知。恨一回相见,百方作计,未能偎倚,早觅东西。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添憔悴,镇花销翠减,玉瘦香肌。 奴儿。又有行期。你去即无妨我共谁。向眼前常见,心犹未足,怎生禁得,真个分离。地角天涯,我随君去。掘井为盟无改移。君须是,做些儿相度,莫待临时”。这首词上阕的二三句就没用对仗,只八九句用对仗。下阕就没有用对仗了。
又如《满江红》上阕第五六句,下阕第六七句。一般都用对仗,但也有的词人不用对仗的。这里举岳飞的两首满江红为例,进行对照说明:《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一首词上阕的第五六句,下阕第六七句,对仗都很工整;再看他的 《满江红·登岳阳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这一首词上阕的第五、六句用了对仗,不一定很工整。下阕的第六、七句,就没有用对仗了。
再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苏轼 完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词的第四、五句就没有用对仗,就算用了也不工整。
3、用不用对仗是完全自由的。凡是前后句,字数相等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性。但是用不用对仗是完全自由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是用对仗的。其实江城子并没有要求这两句要对仗,而是作者自由用了对仗。
4、词的对仗,有两点与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第二,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如: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前后句以“长江”相对。
从上面的举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词的对仗是自由的。但,话得说回来,一般要求对仗的句子,最好能做到对仗。对仗可以增强词句的节奏感,使词更显文彩并有一种朗朗爽口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