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义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十五章中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讲的“道”,是宇宙根源、整体及运动法则,是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始祖。虽无形无名,其运化万物的功能、威力却是无限的,也是任何有形事物无法比拟的。天皇贵胄,得道多助;仕宦黎庶,失道寡助;山川动植,有道则生;胎卵湿化,离道即亡。无论遐迩高卑、贤愚贵贱,无一不在道中生息。故儒家有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也正指道与事物不可分离之关系。
道与德之关系及德的作用
既然“道”是宇宙本体,是整个世界,那什么又是“德”?
古人说:“德者,物之所得。”“德”者“得”也,“道”之所赋,万物得之。由此可知,“德”就是万物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道的具体体现。“道”为体,“德”为用。没有“道”,“德”不会存在;没有“德”,“道”亦无从显现。
而德又如何具体地讲?凡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对众生有益的举措,都在“德”的范围之内。
我国有道、儒、释三大文化体系,对“德”各有命名:道家称“德”,儒名“仁”,而释曰“善”。同时将为人类进步发展有益的业绩做出卓越成就的人,道称“真人”,儒名“君子”,释称“菩萨”。
这三大文化体系虽各自命名不同,说法各异,但殊途同归,其最高的思想境界是相同的。因此,人们欲明道体道,必先修德。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只要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举措都行。
《道德经》一书与“和谐”思想
《周易》给“道”下的定义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敦颐用图像来表述,写了《太极图说》,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也承认太极图代表的“道”是宇宙最高奥秘。
前文说过,道是宇宙的根源、整体及运动法则。既然道是宇宙整体,那么道体之属性是“和”,运动法则是“谐”。
由何说起?道的运动法则可节制阴阳消长,调解事物之过与不及,节制与调解正是大道运化万物的“法则”。如每年阴气长到农历十一月时,已到极点,再无处上升。故称“冬至”。此时阳气开始上长,沿至来年四月阳气长到极点为“夏至”。至者为到头之意。此时此刻受到节制,阴阳之气无处进展,到此为止,故至又当止讲。故《周易》云:“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意即,日头由早晨上升到中午时,自然就向西倾斜。月亮由初之没至十五日圆到极点时,由十六开始亏缺。以上是大道对阴阳消长的节制。
除此之外,大道还能对自然界、有形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调解作用,如,鲜艳的五色,浓厚的五味,响亮的五音,置之于“太和”之中,不经多久,五色渐化为黯淡无色,五味散发为清素无味,五音会寂静无声,人间社会仍然依此法则。故将事物置之于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最恰当位置,通称“中”,中是最佳的称号,那么处在不热不冷、阴阳平衡之状态,通称“好”,“好”是最优的命名。
从“中”与“好”这两个字形可以意识到“和谐”。为什么?“中”字里一个“口”字,在不偏不倚,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位置为“中”,地位处在最佳,故称“中”。同时,将不寒不热、阴阳平衡的环境通称“好”。从“中”、“好”这两个字形上看,在无形中示意“中和”(和谐)这一思想。
“中和”(和谐)这一理念是宇宙之间森罗万象、芸芸众生不可逾越的唯一法则。既然如此,人类也应遵循这一法则,如超越就会受到处罚。人们到事业有成就时,最易走向极端,如从政者到有一定的地位时,仗其权势,恃其尊贵,肆无忌惮,渎职越轨,逞狂无度,以致下有怨声,上不重用,又走入穷途末路。经商者凭其富有,放荡淫逸,任意妄为,随心所欲,行为轻浮,对事业忽略,德行堕落,业绩废陷困窘,政者走向穷途,商者陷入困窘,都是失“中”离“和”,走向极端所致。
故《易·乾卦·三爻》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即,无论政者、商者在事业成就之阶段,必须时时对自身德行检点,事业上勤奋,警钟长鸣,保持“中和”(和谐),方免穷途、困窘之不幸来临。
故《易·传》云:“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可保也。”意即“居安思危”,同时孔儒还说:“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满过招损,乐极生悲。
由此可见,宇宙之间,森罗万象,芸芸众生,“中和”(和谐)是唯一的生息常态,亦是人类共同遵循的法则,是人们永远研究探讨的课题,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
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河海静默,山岳稳固,风调雨顺,万物繁荣。
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鸡犬之音相闻,和平之歌合唱,并肩奋进,共同繁荣。
国政和谐:上下同心,同心同德,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业兴隆,百姓乐业。
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妇和顺,人丁兴旺,幸福美满,家道昌盛,乐享天伦。
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五脏清凉,六腑调泰,身康体健,心旷神怡,尽享天年。和谐永恒。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十五章中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讲的“道”,是宇宙根源、整体及运动法则,是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始祖。虽无形无名,其运化万物的功能、威力却是无限的,也是任何有形事物无法比拟的。天皇贵胄,得道多助;仕宦黎庶,失道寡助;山川动植,有道则生;胎卵湿化,离道即亡。无论遐迩高卑、贤愚贵贱,无一不在道中生息。故儒家有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也正指道与事物不可分离之关系。
道与德之关系及德的作用
既然“道”是宇宙本体,是整个世界,那什么又是“德”?
古人说:“德者,物之所得。”“德”者“得”也,“道”之所赋,万物得之。由此可知,“德”就是万物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道的具体体现。“道”为体,“德”为用。没有“道”,“德”不会存在;没有“德”,“道”亦无从显现。
而德又如何具体地讲?凡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对众生有益的举措,都在“德”的范围之内。
我国有道、儒、释三大文化体系,对“德”各有命名:道家称“德”,儒名“仁”,而释曰“善”。同时将为人类进步发展有益的业绩做出卓越成就的人,道称“真人”,儒名“君子”,释称“菩萨”。
这三大文化体系虽各自命名不同,说法各异,但殊途同归,其最高的思想境界是相同的。因此,人们欲明道体道,必先修德。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只要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举措都行。
《道德经》一书与“和谐”思想
《周易》给“道”下的定义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敦颐用图像来表述,写了《太极图说》,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也承认太极图代表的“道”是宇宙最高奥秘。
前文说过,道是宇宙的根源、整体及运动法则。既然道是宇宙整体,那么道体之属性是“和”,运动法则是“谐”。
由何说起?道的运动法则可节制阴阳消长,调解事物之过与不及,节制与调解正是大道运化万物的“法则”。如每年阴气长到农历十一月时,已到极点,再无处上升。故称“冬至”。此时阳气开始上长,沿至来年四月阳气长到极点为“夏至”。至者为到头之意。此时此刻受到节制,阴阳之气无处进展,到此为止,故至又当止讲。故《周易》云:“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意即,日头由早晨上升到中午时,自然就向西倾斜。月亮由初之没至十五日圆到极点时,由十六开始亏缺。以上是大道对阴阳消长的节制。
除此之外,大道还能对自然界、有形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调解作用,如,鲜艳的五色,浓厚的五味,响亮的五音,置之于“太和”之中,不经多久,五色渐化为黯淡无色,五味散发为清素无味,五音会寂静无声,人间社会仍然依此法则。故将事物置之于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最恰当位置,通称“中”,中是最佳的称号,那么处在不热不冷、阴阳平衡之状态,通称“好”,“好”是最优的命名。
从“中”与“好”这两个字形可以意识到“和谐”。为什么?“中”字里一个“口”字,在不偏不倚,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位置为“中”,地位处在最佳,故称“中”。同时,将不寒不热、阴阳平衡的环境通称“好”。从“中”、“好”这两个字形上看,在无形中示意“中和”(和谐)这一思想。
“中和”(和谐)这一理念是宇宙之间森罗万象、芸芸众生不可逾越的唯一法则。既然如此,人类也应遵循这一法则,如超越就会受到处罚。人们到事业有成就时,最易走向极端,如从政者到有一定的地位时,仗其权势,恃其尊贵,肆无忌惮,渎职越轨,逞狂无度,以致下有怨声,上不重用,又走入穷途末路。经商者凭其富有,放荡淫逸,任意妄为,随心所欲,行为轻浮,对事业忽略,德行堕落,业绩废陷困窘,政者走向穷途,商者陷入困窘,都是失“中”离“和”,走向极端所致。
故《易·乾卦·三爻》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即,无论政者、商者在事业成就之阶段,必须时时对自身德行检点,事业上勤奋,警钟长鸣,保持“中和”(和谐),方免穷途、困窘之不幸来临。
故《易·传》云:“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可保也。”意即“居安思危”,同时孔儒还说:“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满过招损,乐极生悲。
由此可见,宇宙之间,森罗万象,芸芸众生,“中和”(和谐)是唯一的生息常态,亦是人类共同遵循的法则,是人们永远研究探讨的课题,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
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河海静默,山岳稳固,风调雨顺,万物繁荣。
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鸡犬之音相闻,和平之歌合唱,并肩奋进,共同繁荣。
国政和谐:上下同心,同心同德,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业兴隆,百姓乐业。
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妇和顺,人丁兴旺,幸福美满,家道昌盛,乐享天伦。
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五脏清凉,六腑调泰,身康体健,心旷神怡,尽享天年。和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