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发的技术好坏..虽然无法说的清楚.但满足客人的基本要求却是每位设计师对消费者的重视与服务业的本质 为何跟客人说的发型,最后却剪不出来?
一般来说,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很诚心的回答,是基础技术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更基本的疑虑,一直存在,就是大家普遍认为,只要多工作几年,时间自然就会换来基础技术的扎实。我听到这样的观念,总是想摇头,想摇摇有这样观念的人的头。这就好比我说,会骑脚踏车的人,骑了三十年,就可以变成自行车车手一样的荒谬。你会觉得很好笑,同样的,在美发界,这个长久以来的观念,在我眼中,也同样好笑。甚至,我常常感受到,业界待得久的美发师,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可以出去教人了,有的反而基础技术不怎么样。
基础对一位自行车手来说,大约就是配速方法、空气力学等知识,是经由一步一步训练得来的技术,最后成为一个职业自行车手不可或缺的本能,美发师也是一样。通常,和客人介绍完一种发型,剪不出来,有两种原因,一种非常常见的,就是拿美发书籍,尤其是国外,例如日本造型书、英美造型书给客人看。顾客像点菜一样地指定了一种发型,问题就开始了。最大的问题,多半出在预算上,发型书上的造型明明上了卷子,但顾客没有这么多的预算,无法进行烫发的手续,那怎么可能呈现出一模一样的造型呢?此外,造型书上的模特儿,多是外国脸孔,和来店客人的条件都有一段差距。最重要的是,要拍照之前,一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调整,才拍出最完美的一面来,顾客基于人之常情,通常无法体会这一点,只会计较怎么看起来跟书上不是百分之百相同。
因此,我不建议现场给客人看国外造型书籍,因为这样无法增进沟通,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问题,有些设计师本来基础技术就有待加强了,要塑造出跟照片一样完美的发型,更是难上加难,徒然增加顾客对你的不信任感。稍后针对发型书的补救办法,我会有更详细的建议。
我刚刚提过,现成的发型书多半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但是为什么还受那么欢迎?当然,它一定带来了某程度的方便性。我的建议是,自己做发型书。
现在现在有数字相机的人太多了,拍照通常不成问题,将自己的作品依长度(短、中、长)、层次(层次、渐层次)、结构、色彩等不同类型拍下来,有简单的正面、侧面和背面三部分,将照片打印、分类后装订成册,就是你自己的发型书了。不用说,你自制的发型书里,都是国人脸、不会是美国脸,这样通常对沟通很有帮助。
自己做发型书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把自己的作品,全部有系列地累积下来,其实这就是检视自己一种很好的方法。你回头再翻去年、前年的作品时,会知道哪些该加强,哪些已经做得不错,你自己在检视的过程中,美学素养也会不断的累积。
美发界面试新设计师的时候,有时候都会觉得很纳闷,外国设计师都是带着自己的作品,只有我们都是坐着空谈过去的业绩、谈在美发界待了几年,更荒谬的是,老板们竟然能够依据这样的背景信息录用人,说实在这样是比较冒险的。因此尝试做做看自己的作品集,除了帮助你和客人沟通、帮自己进步之外,也是求职时推销自己最实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