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杏林吧 关注:28贴子:280
  • 16回复贴,共1

【专题八】湿疹的中医治疗方案及护理---浪迹杏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送度娘!


1楼2014-05-27 17:33回复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多形性皮损,倾向湿润,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湿疹在皮肤科常见多发,治疗较为棘手,中医治疗优势明显。


    2楼2014-05-27 17:3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湿疹的发病中医认为以风湿热为主,脾虚、血虚次之。其病位在肌肤,但与脾、肝、肾、心有关。下面就系统讨论一下诊疗及护理。


      3楼2014-05-27 17:36
      回复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湿疹(湿疮)的中医证候主要有湿热证、风热证、血虚风燥证、脾虚湿蕴证。对于各证候的相互兼
        夹证候及其他少见证候,如血瘀、阴虚、气虚等未能概括在内,则宜根据临床实际酌情参补。
        (1)湿热证
        湿热证即湿热蕴结证、湿热内蕴证。为湿热互结,热不得越,湿不得泄所致,多见于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以急性发作为主者。
        ①主症:皮肤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
        ②次症: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标准:在湿疹的基础上,单纯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及以上者,即可诊断为湿热证。
        (2)风热证
        风热证即风热外袭证、风热外侵证。为风热侵袭肌表所致。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患者。
        ①主症:皮肤丘疹、鳞屑、结痂;自觉瘙痒。
        ②次症:舌红,苔黄,脉数。
        诊断标准:在湿疹的基础上,单纯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及以上者,即可确诊为风热证。
        (3)血虚风燥证
        血虚风燥证即血虚风盛证、血虚肤燥生风证。为血虚风胜化燥,皮毛、肌肤失养所致。多见于慢性湿疹患者。
        ③主症:皮肤肥厚粗糙,鳞屑,色素沉着;自觉阵发性瘙痒。
        ④次症:苔藓样变;舌淡,脉细弦。
        诊断标准:在湿疹的基础上,单纯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及以上者,即可确诊为血虚风燥证。
        (4)脾虚湿蕴证
        脾虚湿蕴证即脾虚湿困证、脾虚湿盛证、脾虚湿泛证、脾虚夹湿证。为脾气虚弱,湿浊蕴结肌肤所致。多见于脾胃功能紊乱,消化不量的慢性湿疹,尤其是儿童慢性湿疹患者。
        ①主症:皮损色淡或褐,红斑、丘疹、丘疱疹、少量渗液或皮肤肥厚、粗糙;自觉瘙痒。
        ②次症: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苔腻,脉濡或滑。
        诊断标准:在湿疹的基础上,单纯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及以上者,即可确诊为脾虚湿蕴证。


        4楼2014-05-27 17:38
        回复
          2.1湿热证治疗方案
          2.1.1中药内服治疗
          湿热证中药内服方剂的配伍规律主要为:“清热+利湿+止痒”。其药物选择规律是清热药首选龙胆草、黄芩;次选栀仁,利湿药物首选茯苓、泽泻,次选革薜、薏苡仁、车前子,止痒药物首选当归、苦参。次选白鲜皮、地肤子。
          (1)首选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原方出自《医宗金鉴》)
          【治法方药】治法清热利湿。
          组成:龙胆草lOg栀子lOg黄芩lOg柴胡lOg生地159泽泻lOg当归lOg车前子lO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
          【加减】出现脓疱加银花159,连翘159;出现发热,加大青叶159;出现大便干结,加大黄89。若瘙痒甚加苦参log,地肤子J og。
          (2)备选方:革薜渗湿汤加减。(原方出自《疡科心得集》)
          【治法方药】治法:清热利湿
          组成:萆薢lOg薏苡仁109黄柏lOg赤芍lOg丹皮109泽泻lOg滑石lOg通草lOg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瘙痒甚,加苦参lOg,白藓皮lOg;若口渴,咽干加牛蒡子lOg,生地lOg。
          2,1.2外治疗法
          可用内服汤药的第三次煎液外洗患处。
          (1)急性湿疹:糜烂渗液明显者,以10%黄柏溶液湿敷,糜烂面外涂黄连油或紫草油;无明显渗液者,用苦参、地肤子煎汤温洗。
          (2)亚急性湿疹:用三黄洗剂外涂或青黛散外敷。
          (3)慢性湿疹:外涂青黛软膏。


          7楼2014-05-27 17:44
          回复
            2.2风热证治疗方案
            2.2.1中药内服治疗
            风热证中药内服方剂的配伍规律主要为:“清热+疏风+止痒”,其药物选择规律是清热药首选石膏,知母,次选牛蒡子;祛风药首选荆芥、防风;次选蝉衣、苍术;止痒药首选苦参、当归;次选地肤子、白藓皮。
            (1)首选方:消风散加减(原方出自《医宗金鉴》)
            【医法方药】治宜疏风清热,组成:荆芥10g防风lOg生地159当归lOg苦参lOg苍术6g蝉
            衣6g胡麻仁lOg牛蒡子109知母lOg石膏15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
            【加减】瘙痒甚者,加刺蒺藜lOg,白藓皮lOg;热重者加黄芩lOg,银花lOg。
            (2)备选方:荆防方加减(原方出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治法方药】功用: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组成:荆芥10g防风lOg僵蚕lOg金银花10g牛蒡子10g丹皮lOg紫背浮萍lOg干生地
            lOg薄荷lOg黄芩lOg蝉衣lO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
            【加减】瘙痒甚者。加地肤子lOg,白藓皮lOg
            2.2.2外治疗法
            可用内服汤药的第三次煎液外洗患处。
            (1)急性湿疹:糜烂渗液明显者,以10%黄柏溶液湿敷,糜烂面外涂黄连油或紫草油;无明显渗液者,用苦参、地肤子煎汤温洗。
            (2)亚急性湿疹:用三黄洗剂外涂或青黛散外敷。


            8楼2014-05-27 17:46
            回复
              2.4脾虚湿蕴证治疗方案
              2.4.1中药内服治疗
              脾虚湿蕴证中药内服方剂的配伍规律主要为:“健脾+利湿”其药物选择规律是健脾药首选白术、陈皮,次选苍术、厚朴;利湿药首选茯苓、泽泻,次选猪苓、滑石。
              (1)首选方:除湿胃苓汤加减。(原方出自《医宗金鉴》)
              【治法方药】健脾利湿。
              组成:苍术lOg厚朴6g陈皮6g猪苓15g泽泻lOg赤茯苓15g白术lOg滑石15g防风lOg
              栀子lO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
              【加减】滋水过多者,加苦参IOg;胃呆纳差,加藿香5g,佩兰5g芳香化湿;腹胀加大腹皮log;湿蕴化热者,加黄芩10g,连翘10g。
              (2)备选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原方出自《和剂局方》)
              【治法方药】功能健脾利湿
              组成:莲子肉lOg薏苡仁lOg砂仁log桂枝lOg扁豆lOg茯苓log党参log白术lOg淮山lO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
              【加减】腹胀加佛手lOg。槟榔lOg;湿蕴化热者,加黄芩lOg,连翘lOg;滋水过多,加苦参lOg,泽泻lOg。
              2.4.2外治疗法
              (1)急性湿疹:糜烂渗液明显者,以10%黄柏溶液湿敷,糜烂面外涂黄连油或紫草油;无明显渗液者,用苦参、地肤子煎汤温洗。
              (2)亚急性湿疹:用三黄洗剂外涂或青黛散外敷。
              (3)慢性湿疹:外涂青黛软膏。
              2.4.3针灸治疗
              对于慢性湿疹皮肤肥厚,苔藓样变者,可用梅花针点叩局部患处皮肤至微微充血,或采用放血疗法。梅花针点叩出小出血点再拔罐。


              10楼2014-05-27 17:50
              回复
                3、护理方案
                基本原则:根据湿疗患者的一般病假个体差异进行临床病理或家庭护理。


                11楼2014-05-27 21:1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1)护理处方:1、一般护理
                  【适应病症】适宜于湿疹各种类型。
                  【方法】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①病室要求:注意保持病房安静、通风,光线柔和。温度适宜。患者宜注意卧床休息。不要在潮湿的环境中居住。
                  ②密切观察病情:观察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③宣教湿疹的有关知识。
                  ④加强生活护理:勿搔抓,注意皮肤的清洁、干燥,急性者忌用热水烫洗、用肥皂碱性溶液等刺激物洗涤,避免加重炎症病变。内衣宜宽松、柔软之棉织品,不宜穿化纤类及羊绒毛类制品,勤沐浴更衣。床单干燥平整,减少摩擦;婴幼儿及儿童湿疹之瘙痒,可用纱布或纱袜做成手套,套住双手,避免机械性损伤。
                  ⑤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
                  ⑥强调辨证施护:对于风热证患者,病房注意避风,保持一定的温度。对渗出多者及时更换衣服,对于血虚风燥患者,保持病房安静,限制探视,避免噪音刺激。对于湿热证患者,病房要注意安静,保持通风干燥。患者注意卧床休息。


                  12楼2014-05-27 21:20
                  回复
                    (2)护理处方2:心理护理
                    【适应病证】适宜于湿疹各种类型,特别是慢性湿疹患者。
                    【方法】消除患者的急躁、悲观、抑郁和焦虑心理,避免精神紧张,增强治疗的信心。对于湿热证患者,要避免情绪刺激,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劳累;血虚风燥证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暴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于合并抑郁症患者,要进行正确的解释、安慰、鼓励、保证,尽量消除患者的各种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脾虚湿蕴患者,避免劳累、紧张、情绪激动。


                    13楼2014-05-27 21:21
                    回复
                      (3)护理处方3:便秘患者护理
                      【适应病症】适宜于湿疹出现大便秘结者。
                      【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①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②采用口服软便剂。
                      ③可做腹部运动,自我按摩腹部可增加肠胃蠕动,按摩方向自右下腹一右上腹一左上腹一左下腹,沿结肠走向进行。
                      ④肛门注射肠道润滑剂。


                      14楼2014-05-27 21:21
                      回复
                        (4)护理处方4:饮食护理
                        【适应病症】适宜于湿疹的各种类型。
                        【方法】嘱患者宜清淡饮食,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瓜、冬瓜皮、绿豆、赤豆、玉米须、葫芦等。忌食牛肉、羊肉、狗肉、海鲜、烟酒辛辣发物。
                        对于动物异体蛋白食物如鸡、鸭等,患者根据自身体质慎食。慎食富含组胺释放剂的水果蔬菜,例如:香蕉、桂圆、荔枝、菠萝、红枣、苹果、梨、桃子、芒果等水果,韭菜、菠菜、笋子、芋头等蔬菜。慎食含有防腐剂的饮料。
                        对于脾虚湿蕴证患者,可佐食山药苡仁粥,黄芪粥等。
                        对于血虚风燥证患者,可佐食银耳莲子羹等。


                        15楼2014-05-27 21:22
                        回复
                          (5)护理处方5:外治法的护理
                          外用药也有使用原则,需要根据皮损特点,及部位差异,辨证使用不同剂型之药物。
                          ①凡红斑、丘疹、小水疱而无渗液者用溶液湿敷或粉剂外扑。红、肿、热、痛或渗液过多者宜用湿敷法。渗液多、表皮糜烂或毛发生长部位忌用掺药。
                          ②亚急性阶段,红、肿、热、痛减轻,渗液及糜烂少,有鳞屑结痂者宜用中药外洗浸泡,油剂外搽。
                          ③慢性阶段,有角化、浸润、肥厚等情况,宜用软膏、霜剂或糊剂。
                          ④头面五官疾患采用湿敷、熏洗或熏蒸,行头面部熏蒸,操作完毕需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外感风寒之邪。
                          ⑤肛门及外阴疾患宜选用湿敷、熏洗、坐浴、外搽等方法,涂药要求厚薄均匀,防毛孔堵塞,并发毛囊炎,面部忌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并注意勿误涂入口眼部。
                          ⑥药物浓度选择,因入而异,遵循由低浓度至高浓度的原则。
                          ⑦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反应。


                          16楼2014-05-27 21:24
                          回复
                            熏洗疗法、药浴疗法注意事项:
                            ①掌握药液温度防烫伤,熏洗药温一般为40-50℃,反应迟钝,老年、儿童患者不超过50℃。浸渍温度35--40℃,温水药浴36--37℃,热水药浴38-40℃。
                            ②根据病证及皮损特点,辨证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温经通络、杀虫止痒、养血润肤之中草药。瘙痒性皮肤病,禁用砷、矾、砒、樟脑、酒精刺激性药物。
                            ⑧操作过程注意避风保暖,室温保持在20-22℃。
                            ④所有用物需清洁消毒,执行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防交叉感染。
                            ⑤有伤口者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先揭去敷料,熏洗完毕更换无菌敷料重新固定,防脱落。
                            ⑥疗程:每次30分钟,每日1次,7天为l疗程。


                            17楼2014-05-27 21:2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讲解完毕!


                              18楼2014-05-27 21: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