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十五计划纲要》指出:十五期间,要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造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重点推进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二期工程。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尤为重要。为了充分了解当前我市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现状,提出今后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我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重庆市、江津市两级贫困乡镇的中小学教师。发出调查问卷1500份,返回调查问卷1280份(占调查总数的85.3%),统计了上100个调查数据,共采访50余人次,对地方经济环境、教师素质状况、经济待遇、配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简述如下:
一、教师队伍现状调查
(一)基本情况:
1、从收回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共调查中小学教师793人(其中中学228人,中心校325人,村小240人)。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学和中心校的教师队伍普遍较年轻,30岁以下的教师达到了53.3%,40岁以上的教师仅占5%左右,而村级小学30岁以下的教师只占10%,31—40岁的教师占12.6%,41岁以上的教师就占了78%以上,显然,村级小学教师年龄普遍老化,青年、中年、老年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严重。
2、教师学历情况:除14%左右的中学教师学历不达标外,其余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均为100%,只是在村级学校中有69%的民转公教师是由初中或高中学历通过短期集训而获得的中师文凭。
3、中初级职务结构不合理,中级职务人数偏少,在调查的793名中小学教师中,具备中级职务的仅有137人,占总人数的16.3%。
4、从调查的所有中学看,教师所学的专业结构比例失调,228名中学教师中学文科的教师多达155人,占68.2%,而学理科的教师只有59人,占25.8%。因而出现多数教师所学专业与现任学科不对口,学非所用。
5、教师配备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心校一般不存在教师缺偏,反而还存在超编问题(主要是多占用村小教师编制)。中学和村级小学缺编现象严重,中学教师平均每班只达到2.7人,村小教师原则上都是一人一班。大多数教师工作量普遍较重,尤其是中学,教师一般都要承担两门主要学科以上的教学任务,有63.8%的教师周课时都在14—20节之间。90%左右的中心校教师周课时在14节以上,而村级学校教师周课时一般都在18节以上。
6、学校分布“小”而“散”,尤其是村级学校,由于地宽人少,几乎村村都有,即便是这样,也还不能达到上级规定的校点布局的要求(中低年级上学单程不超过2.5公里,高年级不超过5公里)。离中心校最远的村小达到20公里,最小的学校只有一名教师,10来个学生。
(二)教师思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教师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热爱教育事业,安心山区工作,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有85%以上的教师都非常愿意从事教育事业或认为既然当了教师就应当尽好教师的职责。有50%左右的教师对当教师心理感到较为舒畅,真正对当教师心理感到不舒畅的只占了6.5%。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处于条件最艰苦,享受福利最差的村级学校教师,对教育工作最有感情,心态摆得最正,对当教师心理感觉较为舒畅的达到了近60%,这部分教师往往是年龄较大,并且在村小工作时间最长的教师。
但也应看到,仍有部分中小学教师敬业精神不足,进取精神不强,思想保守,竞争意识淡漠,“自我感觉良好”、“当天和尚撞天钟”、“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在部分教师的身上表现较为严重。仍有一些教师只是把从事教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者想方设法寻找机会转行、下海,离开这一职业。有近2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发挥或有所发挥。
(三)师资队伍素质状况:
1、学历状况:
从中小学教师学历看,虽然中心校和村小教师学历达标率都是100%,中学也达到了86%,但这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中学真正从正规全日制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只占18%左右,其余大部分教师主要是中师中专或高中毕业到中学任教后通过自修、函授等形式获得的专科或本科文凭,而近70%的教师往往是为了便于拿文凭选学的文科,由于学理科相对于文科来讲困难些,因此,选学理科的教师只有25%左右。这是造成中学师资不配套的一个主要原因。村级学校的教师看起来学历都在中师及其以上,但这其中有近70%的民转公教师是由初中或高中学历通过一个假期的短期集训而获得的中师文凭(为了能转正),这些文凭的“含金量”是可想而知的。
《十五计划纲要》指出:十五期间,要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造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重点推进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二期工程。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尤为重要。为了充分了解当前我市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现状,提出今后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我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重庆市、江津市两级贫困乡镇的中小学教师。发出调查问卷1500份,返回调查问卷1280份(占调查总数的85.3%),统计了上100个调查数据,共采访50余人次,对地方经济环境、教师素质状况、经济待遇、配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简述如下:
一、教师队伍现状调查
(一)基本情况:
1、从收回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共调查中小学教师793人(其中中学228人,中心校325人,村小240人)。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学和中心校的教师队伍普遍较年轻,30岁以下的教师达到了53.3%,40岁以上的教师仅占5%左右,而村级小学30岁以下的教师只占10%,31—40岁的教师占12.6%,41岁以上的教师就占了78%以上,显然,村级小学教师年龄普遍老化,青年、中年、老年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严重。
2、教师学历情况:除14%左右的中学教师学历不达标外,其余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均为100%,只是在村级学校中有69%的民转公教师是由初中或高中学历通过短期集训而获得的中师文凭。
3、中初级职务结构不合理,中级职务人数偏少,在调查的793名中小学教师中,具备中级职务的仅有137人,占总人数的16.3%。
4、从调查的所有中学看,教师所学的专业结构比例失调,228名中学教师中学文科的教师多达155人,占68.2%,而学理科的教师只有59人,占25.8%。因而出现多数教师所学专业与现任学科不对口,学非所用。
5、教师配备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心校一般不存在教师缺偏,反而还存在超编问题(主要是多占用村小教师编制)。中学和村级小学缺编现象严重,中学教师平均每班只达到2.7人,村小教师原则上都是一人一班。大多数教师工作量普遍较重,尤其是中学,教师一般都要承担两门主要学科以上的教学任务,有63.8%的教师周课时都在14—20节之间。90%左右的中心校教师周课时在14节以上,而村级学校教师周课时一般都在18节以上。
6、学校分布“小”而“散”,尤其是村级学校,由于地宽人少,几乎村村都有,即便是这样,也还不能达到上级规定的校点布局的要求(中低年级上学单程不超过2.5公里,高年级不超过5公里)。离中心校最远的村小达到20公里,最小的学校只有一名教师,10来个学生。
(二)教师思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教师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热爱教育事业,安心山区工作,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有85%以上的教师都非常愿意从事教育事业或认为既然当了教师就应当尽好教师的职责。有50%左右的教师对当教师心理感到较为舒畅,真正对当教师心理感到不舒畅的只占了6.5%。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处于条件最艰苦,享受福利最差的村级学校教师,对教育工作最有感情,心态摆得最正,对当教师心理感觉较为舒畅的达到了近60%,这部分教师往往是年龄较大,并且在村小工作时间最长的教师。
但也应看到,仍有部分中小学教师敬业精神不足,进取精神不强,思想保守,竞争意识淡漠,“自我感觉良好”、“当天和尚撞天钟”、“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在部分教师的身上表现较为严重。仍有一些教师只是把从事教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者想方设法寻找机会转行、下海,离开这一职业。有近2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发挥或有所发挥。
(三)师资队伍素质状况:
1、学历状况:
从中小学教师学历看,虽然中心校和村小教师学历达标率都是100%,中学也达到了86%,但这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中学真正从正规全日制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只占18%左右,其余大部分教师主要是中师中专或高中毕业到中学任教后通过自修、函授等形式获得的专科或本科文凭,而近70%的教师往往是为了便于拿文凭选学的文科,由于学理科相对于文科来讲困难些,因此,选学理科的教师只有25%左右。这是造成中学师资不配套的一个主要原因。村级学校的教师看起来学历都在中师及其以上,但这其中有近70%的民转公教师是由初中或高中学历通过一个假期的短期集训而获得的中师文凭(为了能转正),这些文凭的“含金量”是可想而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