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世界吧 关注:69贴子:2,422

【国际】地缘看世界——东南亚(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转自天涯国关,作者鄙视抢沙发的,经吧友 @renyuhang702 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了一下校对。感谢~~


1楼2014-05-27 21:11回复

    从图上可以看到,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上的绝大部分地区是属于“佛教文化区”。当然这指的是这两个地区的基本宗教信仰,并不排斥有别的宗教存在。
    前面在分析伊朗高原时曾经把欧亚大陆的主要文化区都圈了出来,不过其中没有将青藏高原——中南半岛单独列出(主要是这一区域与伊朗高原的联系不多)。事实上发源于尼泊尔与印度边境的“佛教”曾经广泛流传于整个亚洲大陆。但由于与世界其他主要宗教相比,佛教的出世态度得它不仅缺乏攻击力,而且还缺乏足够的防御力。(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属于扩张性的,而儒家家天下的思想是防御力最强的。这与双方起源的地缘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这里 无意于过多的讨论宗教的教意。事实是佛教更适用于相对封闭的环境,这样的地区更适合佛教那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另外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其他强势宗教的渗入。如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前者因为是极限之地,其他地区的民族很难长期驻足;后者则是因为三面环山,避免了东亚文化和印度教文化的强力渗入(只有北越是处在这个保护圈之外,所以被华夏族多次强力进入,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一面靠海,相比之下容易受到其他地区海洋文化的影响。好在这些外来势力的海洋属性,使他们对那些海岛更加感兴趣,因此中南半岛避免受到过多的文化冲击(而那些海岛上的马来人则在婆罗门教—伊斯兰教甚至天主教当中不停的转换)。
    再多讲一下北亚,在分析世界文化区的时候那块区域隶属于“游牧文化区”,其实如果从最初的宗教形态来分,那里应该叫原始的“萨满教传播区”。现在经常可以在影视剧中看到那些来自东北森林和蒙古高原上的战士呼唤“长生天”的镜头,就是在进行萨满教的仪式,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找下相关资料。相对来说这些游牧民族的宗教比较原始,很容易被最高一级的宗教所取代。这也就是蒙古帝国最终坐不稳他马上得来帝国的原因。因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经被征服地的宗教所同化了。同样,满清的萨满也只是满族皇室的私下行为,而官方还是要用儒家思想统治。
    而伊斯兰教也是游牧文化的阿拉伯人创立的,不过他们比较幸运,生活在犹太人身边,所以把犹太人的意识形态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了。有宗教研究者曾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将犹太教比作1.0的版本,基督教(广义)则是2.0的版本,伊斯兰教就是3.0的版本了。再加上阿拉伯人由于处在欧亚非大陆的腹地使得他们可以从水陆两条线将自己的文化向四面传播。最终的结果是整个腹地地区和北非从陆地上被伊斯兰化了,而南洋的那些马来人也大多数被那些从海上来的阿拉伯商人同化成穆斯林了。相比之下,西域其实从环境上来说更适合佛教,特别是封闭性较强的南疆塔里木盆地。只可惜它处在东西方交流的要道上,因此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被行走在这条商路上的穆斯林所同化了。


    3楼2014-05-27 21:13
    回复
      在这里论及宗教与地缘的关系,更多的是想让大家将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联系在一起(关于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如果要细说起来可以做一个专题了)。因为接下来的分析中会将这两个地理单元放在一个大环境中解析。而南洋穆斯林文化则归于另外一个大环境了.
      因此过这一地区无论是从地缘结构上,还是人种、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要讲解的“中南半岛”。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它的大概范围。从整体上看,这块区域是从亚洲大陆东南部伸出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亚洲大陆再往西边还有两个类似的半岛,分别是被叫作“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和位于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由于“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都拥有大块的可耕种的土地(冲击平原),因此这两个区域虽然都拥有足够长的海岸线,但都没有成为海洋文化区的动力,从本质上讲都是属于大陆型的“农耕文明区”。
        相反阿拉伯半岛由于本身的生存条件较为恶劣,另外又地处欧亚非大陆枢纽地区,因此阿拉伯人倒具备了浓厚的海洋气质。当然由于阿拉伯人本身的游牧民族属性,他们在陆上也扩充了很大的势力范围。具体的我们稍后会讲到。东南亚的另一个部分基本就是大陆以外的岛屿了,这一地区的地理标签是“南洋群岛”。由于这些岛屿上的种族就属于“马来人”,所以这个群岛区又被叫做“马来群岛”。
      如果把中南半岛看成大陆的一部分,那么在它的南边又延伸出一条狭长的半岛,我们称之为“马来半岛”。这个起着桥梁作用的半岛地区,在东南亚的地缘位置类似于连接东亚大陆与外岛之间的“朝鲜半岛”。所不同的是朝鲜半岛的地理环境使得它基本还是属于“大陆型的农耕文明区”,而“马来半岛”过于细长的地形一方面使得它与大陆的关系不够紧密;另一方面半岛相对漫长的海岸线和绝对重要的战略位置(马六甲海海峡),让它成为与南洋群岛一体的“海洋文化区”,当然他上面的族群也是马来人为主。在此说一下,这里所说的马来人是指民族意义上的“马来族”,而不是人种意义上的“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从广意上来讲,东南亚的大多数人种都是属于这种“南方蒙古利亚人种”,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马来人种。不过细看下来,岛屿上的马来族和中南半岛上的民族外貌上会有一点区别的。在这里说这些只是对概念做一个澄清,并无意于又牵扯进所谓DNA的问题,就此打住。
      马来半岛与中南半岛之间的地理分割线,是我们之前在南海部分提到过的“克拉地峡”,目前这一地区处在泰国的控制下。由于这里最窄处只有56公里,泰国人非常想在这挖条运河,以从马六甲海峡丰厚的航运收入中分一杯羹。如果最终这一计划得以成功,那么这一地区也就彻底的和中南半岛分了。也许到好时候地理学家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马来半岛”更名为“马来岛”,并将它加入“马来群岛的阵营中了。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划界大都会遵循地缘规律的。当然由于政治的原因,很多本来在地缘上属于同区域的地区被人为的割裂了,泰国在马来半岛上的国土就是一例。
        应该说泰国是一个很特别的国家。他的特别之处是在于当西方的殖民者几乎将地球上每一寸土地都瓜分完毕时,泰国却奇迹般的保持了独立。这其中当然有英法两国希望它在中间做缓冲国的原因(英法瓜分中南半岛我们随后会讲到),但更多的还是与泰王高超的政治技巧相关。小国的生存之道就是在大国之间玩平衡,应该说泰国玩的不错。周润发有部电影叫《安娜与国王》讲的就是那一时期的事情,从中也可以看到些许时代的背景。


      4楼2014-05-27 21:15
      回复
        一般认为马来半岛的地理分割线是在克拉地峡。不过从整个中南半岛的地缘结构上来看。马来半岛的北界其实应该再向北推移至曼谷湾西北侧才对。至于为什么地理学家们没有这样做我无从得知,也许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吧。毕竟马来半岛上有一半的土地是缅泰两族的佛教徒控制的,如果这样命名可能会给南部的穆斯林找到口实。
          这种担忧并非只是孤立的。希腊竭力阻止从南联盟中分裂出来的马其顿共和国使用“马其顿”的名称,以至于这个可怜的国家长期只能叫“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现在据说可以用“北马其顿共和国”了),也是出于类似的理由。所不同的是希腊是担心境内的马其顿人自此有分裂倾向。
          由于对“马来半岛”的定位不够准确,因此也有将马来亚穆斯林所控制的那部分半岛称为“马来半岛”的。
        鄙视抢沙发的做的“中南半岛地形图”大家先看看有什么特点。


        7楼2014-05-27 21:17
        回复
          附:马来半岛宗教形势图
          我们上中学时地理老师一定都说过“三级阶梯地形”这个概念。的确如果将中国从西到东划分,依海拔高度可以分为西高东低的三级。当时做这种划分,我感觉更多的是在政治的框架之下。因为恰好这三级地形都在现在的中国范围内。
          不过即使西藏没有保有在中国国土内,这种划分方法从地理上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最起码青藏高原上发源的那些河流对中国核心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所以不可能因为政治的原因割断他们之间的地缘联系。


          9楼2014-05-27 21:18
          回复
            第三级为沿海的河流冲击平原,由于中南半岛面海的一面弧度比较大,因此这些平原丘陵区并没有向中国东区的类似区域一样呈“弓”形排列,而是做角度更大的“U”状。不过也正如中国境外主要存在东北——华北——江南,三大平原区一样,中南半岛由于山地的分割也形成了西、中、东三块主要的平原区。而缅族——泰族——京族(越南)则是这三块平原区的主要居民,也是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强势民族。事实上青藏高原——中南半岛这一三级地形结构,很好的解释了东亚文明为什么没能最终渗透进中南半岛。由于第二级地形的存在,华夏族很难跨越这些高原山地长期深入那些平原地带。当然中国人也并非没有在这一南向的三级结构中有所做为,最起码在海拔1000——2000米的二级地形上,我们占据了云贵高原,这有点象华夏族最早占据的黄土高原一样(这也是中国核心区中主要的制高点,四川盆地虽然在那张中学教学图上被划在第二级中,但实际上应该属于第三级)。所不同的是,华夏族消化云贵高原的时间离华夏族从黄土高坡上走下来晚了两千多年(华夏族从黄土高原向东扩散,客观的算法是从周起;而云贵高原纳入中国核心区最主观的算法也只能拔高到元朝,其实最终到清朝还处在消化期)。征服第二级地区已经花了那么久的时间,再进入核心的第三级地区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正如华夏族在蒙古高原上碰到的麻烦一样,地形和温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这一次的麻烦正好相反,不是太冷而是太热;不是地形太平有利于对手机动,而是地形太复杂不利于自己机动。总之,中国人认为物极必反是有道理的,适合种地的温带——亚热带气候是最好的地方,至于其他地区如果不是主动来招惹自己,一般并不会主动出击。
            越南北部平原的东部由于并没有二级地形的强力保护,只有一些断续的丘陵与岭南的珠江流域作为天然分割线。因此成为华夏族最容易进入的地区。不过由于他的西面是纵贯南北的长山山脉,使得这一地区事实上呈一个“亚半岛”状态。在这种狭长的地带中当地的土著居民很容易从西部的山地发中发起攻击,而由于东西向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使得华夏族很难在此地长期立足。另外南部的那些平原丘陵区是亦是农业集中区,能够为土著居民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这些因素都和朝鲜半岛的情况类似。由于征服的成本太高,因此越南也就和朝鲜半岛一样最终最明太祖列为不征之国了。其实无论是对于东亚的平原农耕文明,还是中南半岛的平原农耕文明来说。横亘在中间的那片高原地区都对他们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即使文化和人口上不如平原的农耕区发达。但平原地区要想征服他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比之北亚那些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对农耕文明的威胁。这些处在热带高原山地上的民族,优势更多的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中,因此并不会对平原上的民族构成大的威胁性。


            11楼2014-05-27 21:20
            回复
              最终取代蒙古人成为西南地区主人的是建立明朝的汉人。为了继续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朱元璋也封了一个“儿子”永镇云南。不过可能其他的皇子对这一“蛮瘴之地”没有足够的兴趣。这一次派过去的是一个干儿子,他就是沐英。当然和郑成功一样,他也被赐了国姓朱。有一点需要澄清,沐英的爵位是“公”,仅次于王,但不是王。不过他死后最追封为王,因此后人叫他一声“沐王”也不为过。在明朝异姓是不能封王的,死后封王是对功臣的最高奖赏,一共有七个人接受过这样的殊荣。沐家的后人一直都是承袭“黔国公”的封号,所以金老先生的“沐王府”之说应该不太准确。不过作为当地的最高统治者,沐家的确是为云贵高原融入中国核心区做出了大的贡献。不过异姓封王历史上好下场的没几个。清朝前期也曾经在这里封了人吴姓的异姓王,初衷其实也算是另一种“以夷制夷”,当然在这里更应该称为“以汉制夷”。不过他的下场大家已经很清楚了。
              既然汉族已经重新在这片高原上站稳了脚跟,那么明朝的统治者并不希望步前人的后尘成为这片高原上的过客。这时的西南地区已不可能像唐朝时那样从青藏高原上找到可能的力量来牵制汉族的渗入。最起码在洪武和永乐年间,明朝国力强大,不需要像宋朝那样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北方的边境上。因此这一次汉族需要真真切切的精耕这一区域了。
                这些边缘地区时叛时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地的官员虽然名义上是由中央册封的,实际上仍然是由当地的豪强大户作为管理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官”。中央政府决定在大理等6个政治上比较重要、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全部设置“流官”,也就是外派的官员,以达到真正的中央集权的效果。当然明朝改土归流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也就云南东部地区。对于横断山脉地区由于进入难度还是较大,因此还是以“土官”为主。这一地区直到清朝才一步步的改土归流成功。明清两代之所以能够最终对西南地区完成融合,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经过长期的接触,汉族已经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了;二是经过蒙古人的冲击,西南地区已经不能够出现足够强大的政治力量来集合土著民族了;三是汉族的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明人口约8000万,清朝至19世纪中则达到了4亿),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间。人口这种跳跃式的增长要“归功”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海洋帝国们的地理大发现,使得美洲的高产高淀粉作物得以传入中国(土豆、玉米、红薯等等)
              不过由于低地民族统治高地始终没有本地民族来得容易,因此明清两朝在完成的对云贵高原的“改土归流”后始终需要把精力放在降服那些横断山脉的山地民族上。这需要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征服北部横断山脉的两次大小金川战役就耗费了清朝30年的时间。因此明清两朝始终无力真正跨越横断山脉,征服中南半岛北部的那些高原。而中南半岛上的高原民族在摆脱了云贵高原上的政治力量控制之后,又不得不面对中南半岛上的低地农耕民族。出于地缘上的原因,那些沿海的冲南平原具有更强的生产力,也能集中更多的人口。因此中南半岛上的高原民族最终被半岛上的农耕民族所征服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在对南诏——大理国故地的争夺当中,来自东亚的政治力量毕竟要强于中南半岛上的那些国家。因此虽然两边各自将自己一边的高原划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但作为缓冲区南〈横断山脉〉地区(也就是云南境内的横断山脉)却并没有被一分为二,而是基本为中央之国所据有。当然,一个要向南渗透,一个要向北扩张。东亚与中南半岛的政治力量最终是一定需要一场战争来找到双方的平衡点的。这场战争就是被列入乾隆十全武功之五的“征缅甸”战役。目前对于这场战役究竟是中国胜利还是缅甸胜利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对于胜利的理解有很多角度,我们只看地缘上的结果。地缘上的结果就是缅甸放弃了向横断山脉的扩张,转而将精力集中在中南半岛的内部整合上。而北京的皇帝也意识到,越过横断山脉进行远征性价比实在太低。因此双方最终在横断山脉的南缘达成了平衡,这种平衡一直维持到现在。
                不过相比于中南半岛上的民族来说,东亚文明毕竟有着足够的优势,因此中国方面也并非没有跨过横断山脉进行渗透。事实上在东方古典文明行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在横断山脉的西侧已经找到了支撑点。不过随着中国的衰弱,这一支撑点也被迫放弃了。也许如果如《康熙大帝》的主题歌那样〈向天再借五百年〉,中国就能够真正的将势力渗透至印度洋了。我想我不用细说,大家也应该猜到我说的是哪一地区。
              我们接着进行中南半岛部分。先把中南半岛地形图再贴一下,以方便大家参考。


              19楼2014-05-27 21:27
              回复
                目前中南半岛的地缘、族群及政治格局大致如此。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缅甸、泰国、越南无疑是半岛上三股主要的力量,老挝和柬埔寨由于地缘的关系,属于从属地位。从地缘的角度来看,缅甸和越南与中国接壤,因此会有更多的利益冲突。越南是在海上,而缅甸则是陆地上。就这两个国家本身的地缘特点来看,缅甸的优势在于印度洋上,越南的优势在于南海上。这些地缘优势会成为中国与之交往政策的重点考虑因素。至于是胡萝卜还是大棒就要因时而异了。
                  在这种情况下,泰国作为中南半岛的核心地区国家,就更显他的平衡功力了。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两边都不是好惹的主),泰国也愿意和中国建立更深层面的关系。因此中泰关系从长期来看,是有地缘保障的。如果泰国人最终能够挖通“克拉地峡”,那么它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就不仅仅是体现在的平衡上了。说到中国的西南边境,可以说西有缅甸,东有越南。当然中间老挝也有一点相连,不过这是个只有几百万人的内陆山地国家,人微言轻,目前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不大。所以我下一阶段的分析重点会放在缅甸和越南上。
                  经过前面这么多天的分析,大家都应该清楚缅甸对于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按照一般的想法,中国应该对缅甸有积极的渗透才对。而1949年以后,中缅关系也的确不错,目前中国也有意在缅甸间接控制一个印度洋上的港口,以缩短海上运输线(其中的战略意义也不言而喻)。
                  不过这些做法对于网络上的“爱国青年”们来说却过于保守。按照“积极”一点的想法是,中国应当在与缅甸的领土问题上做些文章,达到直接控制的程度,以直接逼近印度洋。这个想法应当说还是不错的,最起码在同样有战略意义的“阿克赛钦”问题上,中国表现的要强硬的多。而且印度明显要比缅甸难对付的多。
                  另外如果中国肯做,最起码在中缅签订正式边境条约之前(1960年),中国对于与缅甸的那些争议领土提出主权要求的理由要比藏南充分的多。(藏南的主权要求算是间接的,即北京控制了西藏,然后通过西藏在藏南的历史存在提出要求。而中缅过境的争议区,当地的部族是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策封的)。


                26楼2014-05-27 21:31
                回复
                  之所以没这样做,原因很多。一是政治上的。当时中国需要盟友,而缅甸对于中国突破西方的封锁有着重要的地缘作用;二是法律上的。中缅之间关于边境的法律文书,是由中央政府与缅甸方直接签订的。当时的中国的政治代表是清政府,缅甸方则是英国。现在的政权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与清朝是继承关系。因此不大可能像对于中印边境那样,通过否定西藏政府的合同主体地位来证明合约无效的目的。当然如果实力足够,这些“国际法”或“国际惯例”也可以成为一张废纸。就想中国有能力将外国势力逐出中国境内,那些“租界”合约自然也就可以被认为是前前政府订立的不平等合约,而一概不认。所以对于那些没有去要求,或者说是放弃了的争议地区,更多的是综合考虑下来不得不放弃的。这其中,地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分析的重点。我们必须先对缅甸的行政区划有个大概了解。我们知道,按行政区划,缅甸被划为“7省7邦”,7省基本位于伊诺瓦底江中下流的平原地区,再加上从泰人手中夺取的马来半岛北部的那条狭长地带。我们知道缅甸的主体民族是缅族,5700万人口中缅族占了2/3。事实上缅族就主要集中在这七个省。这七个省大致等于所谓的“缅甸本部”(英国人入侵缅甸时认定的缅甸核心区)。这有点像依明朝十八省所认定的“中国本部”(在这个帖子里,我称之为“中国核心区”)。
                    既然有了核心区,那当然也就会有边缘地区了。中国的边缘地区在哪里,我们已经做过很多分析了。而缅甸的边缘地区就是那七省以外的七个邦了。当然不管是“核心区”还是“边缘地区”现在都是处在同一个国际政治主体之下。所不同的是,中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两部分的统一和整合的。而缅甸是依靠外力,也就是英国人的力量来完成所谓“统一”的,因此在英国人走后,缅甸本部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完成两部分的整合工作,问题一直延续到现在。
                    同样的“统一”工作,英国人也帮印度做过。所不同的是,也许英国人对印度的感情比较“深”吧,在他们走之前搞了个印巴分治的方案(即蒙巴顿方案),将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尽最大可能的分开来了。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印度好,实际上是让矛盾永无解决,进而“分而控之”的用心。最起码缅甸本部还是有可能依靠各种手段,融合境内的边缘地区(比如他们最近在果敢做的事);而印度则需要无休止的面对西北方的巴基斯坦的威胁。我并不认为巴基斯坦当初留在印度境内矛盾会少些,但这最起码留下了从内部解决的可能性。而现在印巴关系不得不面对全世界几乎所有主要政治力量的插手(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我们先上张缅甸行政区划图


                  27楼2014-05-27 21:32
                  回复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和中国一样,缅甸的边缘地区也就是那七个邦,基本是围绕在缅甸本部周围的边境地区。这其实是一废话,不在边上怎么叫边缘地区。
                      不过有一个邦,也就是“孟邦”正好卡在伊洛瓦底江流域那六个省,和马来半岛北部那个突出部之间。相信无论是谁站在缅人的立场上都会视之为眼中钉。事实上孟族人是缅甸本部最早的土著民族,在缅族人的压迫之下,他们已经只剩下西南角的那一点狭长空间了。也许缅人可能给他们一点生存空间,毕竟这剩下的130万人并没有可能真正从缅甸独立出去。不过在缅甸从泰人手中夺取了马来半岛北部的那一条狭长的突出部后,孟人的存在就显得很突兀了。因此有传闻说孟人受到了缅人的残酷对待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孟族人也像其他的邦那样拥有自己的武装,但从地缘和实力的角度来看,我并不看好他们的生存能力。缅甸本部本身可以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可以是一个政治名词,基本上也可以理解为缅族人。应该说缅甸本部占据了缅甸最为肥沃的土地,包括那条伸入马来半岛的突出部(海权意义重大)。而其他的邦大多数者处于山地高原地区,生存环境远不如在冲击平原上的缅族。为了了解这点,我们必须从三维的地形图上对缅甸的行政区划再做一个了解。
                      手边并没有合适的〈缅甸行政地形图〉,只好自己做了张。为了不至于太复杂,对于缅甸本部的七个省并没有细划出来,整体被标为缅甸本部了。请注意看与中国接壤的两个邦,那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


                    28楼2014-05-27 21:32
                    回复

                      我们可以看到,缅甸与中国接壤的两个邦分别是“克钦邦”和“掸邦”。这两个邦最近的出镜率颇高,掸邦主要是因为那四个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四个“特区”,特别是果敢。当然在此之前,金三角的主人“坤沙”也正是活动于此在史泰龙重出江湖的《第一滴血4》中,克钦邦的武装力量被塑造成为帮助美国人反抗暴政的自由战士。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会明白其中的原因。大家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中国和缅甸历史上存在领土的争端。这些领土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江心坡”为代表的缅北地区,位置基本处在“克钦邦”的管辖范围;另一部分则是以“南坎”为代表的掸邦东北部地区,位置自然处在掸邦了。事实上依缅甸的实力,并没有可能从中国占得领土方面的便宜,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还是那个老帝国——英国。缅甸曾经被并入印度,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因此中缅边境的现状在19世纪末就基本上由英国和清政府定型了。
                        我在这里并无意愿去多谈关于这些土地的法律问题,和其中所涉及的民族感情。只是依本文的主旨对其中的地缘因素加以分析,也许这并不是决定边境走向的全部,但最起码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先要清楚中缅边境北段究竟是划在哪里的。现有的边境是划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如果你的电脑上有Google地球,你就可以看到在云南西部的那片呈“人”字形的横断山脉区域里,有两条有“雪线”的山脉由北向南一直延伸到中缅边境。其中西侧的这条就是“高黎贡山”,东侧紧挨着的那条就是“怒山”
                        这两条山脉位于云南的最西部,也是横断山脉在这一地区走势最清晰,最高的两条山脉。我前面说过,山脉两侧必有水流,而且山脉越高,所汇集的水量越大,所形成的河流也就越大。既然这两条山脉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那么理论上在它们边上应该能够形成三条大江大河了。


                      29楼2014-05-27 21:32
                      回复
                        不用怀疑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事实上无论多么艰难的地区,出于利益的驱动,人类都有可能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在云贵高原和缅甸北部地区就存在这样一条道路。
                          这条穿越了怒山和高黎贡山的道路就是现在开始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缅甸北部的那些原始森林当然不会是这条路线的终点。这和路线的西点被认定为印度的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当然印度人还可以通过开帕尔山口将这些货物输入西亚乃至欧洲。东点被认定为成都平原,这一路线之所以现在被重视很大程度是因为三星堆的发现。这一明显带有异域风格的文明肯定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东西方交流通道。这条通道最终被认定的走向是成都——昆明——大理——腾冲,然后向西进入缅甸,经过密支那地区,向北穿过胡康河谷进入现在印度的“东北地区”,然后向西进入恒河平原。
                          也许你会被这一大堆地名弄得头晕,没关系,这些我都在图上标出来了,大家只需关注它的走势就行了。这当中有一个地名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那就是“胡康河谷”。也许大家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如果我说出他的另一个名字,相信稍微关心一点抗战史的朋友都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就是——“野人山”大家肯定对中国在缅北地区究竟曾经有过多少主权要求感兴趣,因此我做了张图(底图上原有部分标记,在此向原作者致敬)。大家亦可以在上面看在“南方丝绸之路”的走向。


                        31楼2014-05-27 21:33
                        回复
                          对于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历史上一直是沟通不断的。当然路上并非只是在进行丝绸贸易,只是由于北方那条东西方通道太过于著名了,所以也被套用了。如果说西域的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交通工具的话,那么在这片高原峡谷区,马就是最好的运输工具了。所以才会有“马帮”一词。“山间铃响马帮来”看起来是很浪漫的,实际上则是艰险无比。
                            这条南方的东西方通道起初并不为中原的华夏族所重视,毕竟这里离文明的中心有些遥远。直到秦人征服了成都平原使得这一通道最终得以进入帝国的视线中。不过秦人的目标始终是在关东地区,及至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后,却又只是昙花一现的成了一个短命王朝。
                            所以对这一通道真正有想法是到了另一个以武功著称的皇帝称霸的时候,他就是与始皇帝齐名的汉武帝。如果说秦皇的主要功绩在于一统华夏的话,那么汉武的武功则表现在对外的扩张上。当然最被的扩张动机是出于应对北方匈奴的军事压力。不过待打通了西域通道后发现,这里面的经济利益亦是十分可观的。这一经济上的动机也成为了汉朝后来经营西域的主要动机。
                            人的欲望有时是无止境的,在西部的商业通道打通后,帝国希望找到其他的通道是在情理之中的。也许西南的这条东西方通道并不会被长安城里的皇帝列为头等大事。但出于地缘上的关系,成都平原上的地方政治家们对西南地区和这条通道会有足够的兴趣。在帝国正处在顶峰的阶段,任何有可能为帝国带来利益的事情都可以去尝试。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汉朝在羁縻统治了云贵高原上的土著民族后,还继续向西进入怒江地区。当然,和在西域的做法一样,帝国对这一地区并不是以移民消化为主(帝国内部还有很多待开垦的土地),而是以保障交通为主要目的。毕竟相比于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国”之称,这片“烟瘴之地”暂时还引不起汉族的足够兴趣。对于中缅边境的前世今生,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稍后我会对这些说法做一个解释。既然我们前面说了这些边境的划法缘于英国人,那我们就有必要先站在英国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把边境划成现在这样。
                            这时有一个熟悉的名词又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了,它就是——麦克马洪线


                          32楼2014-05-27 21:34
                          回复
                            事实上在随后的国统时期,中国并非没有机会重建对于缅北地区的控制,尤其是在中国派驻远征军进入缅甸之后。尽管第一次远征由于英国人的败退,而使得十万远征军将士不得不穿过野人山退入印度。但客观上也让中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对这一通道的战略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之后于1944年开通的中印公路也正是沿着这一路线前进的。当然这也并不是什么新的路线,千百年来已经有了无数的马帮穿行此处。
                              由于中国在二战以后的军力达到了高峰,并且由于在缅甸的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英国人不得不考虑中国有可能对于缅甸地区的威胁了。事实上英国人的这种担心从远征军入缅那天起就有,因此在赶走了日本人之后,英国人急于让中国军队撤出这一地区。
                              英国人的担心其实也不无道理,南京政府也的确意识到了这一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因为尽管中印边境存在着漫长的边境线,但西藏与印度的边境线只有有限的几个口岸而已。而且那些口岸最多只能让印度扩大对西藏的影响力,并不能让中国的核心区与印度建立直接的通道。因此尽管迫于美英的压力,中国军队不得不退回高黎贡山以东。但这并不妨碍南京方面保留对这一地区的渴望。
                              正如我前面所说,如果战略上确定了对一个区域的需求,剩下的找寻相关历史证据,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南京政府最迟在1947年将江心坡地区,以及以西直到野人山胡康河谷的地区全部划入中国地图。以至于后来的北京政府一开始也是依据这一地图而初步认定中缅边境的。


                            37楼2014-05-27 21:36
                            回复
                              对于国军的这种“地图开疆”的做法,很多人不屑,认为是一种信口开河的做法。从战略的角度,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妥,如果需要对某一地区申请主权,最起码我们先要圈定一个范围吧。我并不认为南京政府当时将国境线划到实际控制区以外是在YY(包括其他地区),如果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稳定政权,我亦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战略要地据理力争,甚至为之流血。不过历史并没有把这个机会给他们,因此这一任务就交给现在的北京政府了。
                                在图上划定边界远比在现实当中要轻松的多。因此这种国军划图,共军做事的现象注定会引起争议。一边认为国军这是纸上开疆,故意为共军留难题;另一边觉得是共军没有保住所谓“神圣领土”
                                于我看来,两方面都没有大错。国军画出现有的《中华民国地图》基本是在他们还掌握大陆政权的时候,因此他们并不会预见这些领土主张将由共军来实现。更多的是在为将来有实力的时候留下机会。而共军之所以未能全部完成这些“复土”工作,更多的是因为现实的原因。
                                我们当然可以假设如果国军未退守台湾,是不是有可能“收回”更多的土地。但这并不应当成为为双方贴上黑白标签的理由。
                                附上中印缅三方争议区的详细地形图,请注意上面中印——中缅公路的走向。明天会做具体分析。


                              38楼2014-05-27 21: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