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对伤害你有兴趣,没有人积极等待要来伤害你,每一个人都在护卫着他自己的创伤,谁还有那个能量?”可如果我们带着自己的伤口到处跑,我们认定自己是一个受害者,那么我们一定会被伤害到,为何?因为我们准备地好好的,我们时刻都准备好了要去受伤害,我们一直都在帮助那个伤口成长。
和母亲的关系,一直是我成长过程中比较大的课题。童年生疏,少小离家,我对生活、婚姻的理解都与她不同,我穿着她不喜欢的衣服,做着让她觉得危险的工作,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生活。她一直很疑惑,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叛逆固执的女儿,且与家人淡漠。而我,在她不断的指责和批判中,渐渐认定自己是不被接受、甚至不被爱的。为了自由,为了所谓的自我,我与她背道而驰、对立生活,然后越走越远。
记得有一次回家,我们又起冲突,她哭泣,我则变得冷而坚硬,后来终于掉了泪,很痛楚地质问她,小时候又为何把我从身边送走,为何从来不曾表扬我,为何无论我做什么都是错,为什么我无法成为一个让她满意的女儿……母亲一时间怔住,眼泪不断往下掉,然后转头回了房间。
父亲长叹一声,说:“你为何这样想,你母亲因为要去北京看你,准备了许多好吃的,甚至买了十斤芥菜,说要背过去给你腌咸菜。她对你怎么样,难道你一点都不知道?”是这样的吗,这些事情一直在发生,为什么我却一点都看不到?为什么我看到的只是她对我的遗弃、批判和不满?难道这一直是我的错觉?
后来在一本书中看到,某位女士和母亲关系一直不好,她说记忆中母亲曾经残忍地对待过她,不给她东西吃,差一点把她饿死。后来治疗师建议她与母亲沟通,她终于鼓起勇气问起这件事,然后母亲告诉她:“哦,两岁时你生了一场大病,动手术前要清理肠胃,医生说两天不能给你东西吃。”女人执著了半生的“受害者”角色在那一瞬间被戳穿,同时被戳中的还有我的自以为是和羞愧。
后来我发现许多人的童年都有缺憾,我们的父母都曾有意无意地伤害过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在我们还是一个无力的幼童的时候,我们脆弱、柔软,无时不刻都在经验着被伤害的恐惧,但我们,真的是一个“受害者”吗?一棵树因为被风吹断过枝杈,被雨砸破过叶子,就从此成为了一个“受害者”吗?
“没有人对伤害你有兴趣,没有人积极等待要来伤害你,每一个人都在护卫着他自己的创伤,谁还有那个能量?”可如果我们带着自己的伤口到处跑,我们认定自己是一个受害者,那么我们一定会被伤害到,为何?因为我们准备地好好的,我们时刻都准备好了要去受伤害,我们一直都在帮助那个伤口成长。
而更为诡异的是,每个人似乎都在寻找某种“救赎”,好让我们从人生的苦难中拔根而起,却鲜少警觉,这其实已经把自己定位成了“受害者”。而救赎的道路,不是爱人,不是神灵,不是哪个治疗师,而仅仅是——警觉,并从“受害者”的角色中跳脱
和母亲的关系,一直是我成长过程中比较大的课题。童年生疏,少小离家,我对生活、婚姻的理解都与她不同,我穿着她不喜欢的衣服,做着让她觉得危险的工作,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生活。她一直很疑惑,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叛逆固执的女儿,且与家人淡漠。而我,在她不断的指责和批判中,渐渐认定自己是不被接受、甚至不被爱的。为了自由,为了所谓的自我,我与她背道而驰、对立生活,然后越走越远。
记得有一次回家,我们又起冲突,她哭泣,我则变得冷而坚硬,后来终于掉了泪,很痛楚地质问她,小时候又为何把我从身边送走,为何从来不曾表扬我,为何无论我做什么都是错,为什么我无法成为一个让她满意的女儿……母亲一时间怔住,眼泪不断往下掉,然后转头回了房间。
父亲长叹一声,说:“你为何这样想,你母亲因为要去北京看你,准备了许多好吃的,甚至买了十斤芥菜,说要背过去给你腌咸菜。她对你怎么样,难道你一点都不知道?”是这样的吗,这些事情一直在发生,为什么我却一点都看不到?为什么我看到的只是她对我的遗弃、批判和不满?难道这一直是我的错觉?
后来在一本书中看到,某位女士和母亲关系一直不好,她说记忆中母亲曾经残忍地对待过她,不给她东西吃,差一点把她饿死。后来治疗师建议她与母亲沟通,她终于鼓起勇气问起这件事,然后母亲告诉她:“哦,两岁时你生了一场大病,动手术前要清理肠胃,医生说两天不能给你东西吃。”女人执著了半生的“受害者”角色在那一瞬间被戳穿,同时被戳中的还有我的自以为是和羞愧。
后来我发现许多人的童年都有缺憾,我们的父母都曾有意无意地伤害过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在我们还是一个无力的幼童的时候,我们脆弱、柔软,无时不刻都在经验着被伤害的恐惧,但我们,真的是一个“受害者”吗?一棵树因为被风吹断过枝杈,被雨砸破过叶子,就从此成为了一个“受害者”吗?
“没有人对伤害你有兴趣,没有人积极等待要来伤害你,每一个人都在护卫着他自己的创伤,谁还有那个能量?”可如果我们带着自己的伤口到处跑,我们认定自己是一个受害者,那么我们一定会被伤害到,为何?因为我们准备地好好的,我们时刻都准备好了要去受伤害,我们一直都在帮助那个伤口成长。
而更为诡异的是,每个人似乎都在寻找某种“救赎”,好让我们从人生的苦难中拔根而起,却鲜少警觉,这其实已经把自己定位成了“受害者”。而救赎的道路,不是爱人,不是神灵,不是哪个治疗师,而仅仅是——警觉,并从“受害者”的角色中跳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