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羌圣地—茂县
县名来历
茂县据《旧唐书》和《茂州志》载:茂州“以郡界茂湿山为名”,唐代至民国初期均用此名。1958年曾名茂汶,是因茂县大部分地区处于汶山地带,后阿坝州更名,始称茂县。县城凤仪镇。
地理位置 茂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四周与北川、安县、绵竹、什邡、彭州、汶川、理县、松潘9县相邻。南北宽94.8公里,东西长 116.5 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24′~32°17′、东经102°56′~104°10′。
地形地貌
区内高山林立,河流深切。地表为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高山峡谷地带为主。县境山峰多在海拔4,000m左右,相对高度在1,500~2,500m左右,西部最高峰万年雪峰海拔5230米,只在东部土门地区,山势、谷坡较为低缓,相对高度一般在800m左右,土门河下游谷低,海拔仅890m,是县内最低点。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是全国地震活跃地区之一。岷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黑水河、赤不苏河、松坪河分别在大小两河口汇入岷江。土门河从西向东纵贯土门全区,汇入涪江水系。
面积人口 幅员面积3885.6平方公里,人口90956人,羌族占88.92%。
行政区划 全县辖3个镇,19个乡,149个村民委员会,472个村民小组和2个居民委员会,4个居民小组。
自然气候:
气候具有干燥多风,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地区差异大的特点。县城年均气温11.2℃,7月平均温度20.9℃,最低气温- 11.6℃,最高气温32℃。平均日照数1557.1小时。年降水量490.7毫米,平均蒸发量1375.7毫米。无霜期215.8天。河谷与高山气温悬殊,春天高山冰雪未融,河谷已是百花盛开。
历史文化 茂县已发现不同时代的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部落文化遗址多处,最著名的是营盘山遗址。岷江上游地区是古代一些民族往来的走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来又在茂县等地发现和出土了完整的彩陶等器物,它们与陇西、陇南的马家窖文化类型的器物相似。据茂县发掘的出土文物考证,羌人的先民在秦汉时就已居住、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并已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
县名来历
茂县据《旧唐书》和《茂州志》载:茂州“以郡界茂湿山为名”,唐代至民国初期均用此名。1958年曾名茂汶,是因茂县大部分地区处于汶山地带,后阿坝州更名,始称茂县。县城凤仪镇。
地理位置 茂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四周与北川、安县、绵竹、什邡、彭州、汶川、理县、松潘9县相邻。南北宽94.8公里,东西长 116.5 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24′~32°17′、东经102°56′~104°10′。
地形地貌
区内高山林立,河流深切。地表为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高山峡谷地带为主。县境山峰多在海拔4,000m左右,相对高度在1,500~2,500m左右,西部最高峰万年雪峰海拔5230米,只在东部土门地区,山势、谷坡较为低缓,相对高度一般在800m左右,土门河下游谷低,海拔仅890m,是县内最低点。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是全国地震活跃地区之一。岷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黑水河、赤不苏河、松坪河分别在大小两河口汇入岷江。土门河从西向东纵贯土门全区,汇入涪江水系。
面积人口 幅员面积3885.6平方公里,人口90956人,羌族占88.92%。
行政区划 全县辖3个镇,19个乡,149个村民委员会,472个村民小组和2个居民委员会,4个居民小组。
自然气候:
气候具有干燥多风,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地区差异大的特点。县城年均气温11.2℃,7月平均温度20.9℃,最低气温- 11.6℃,最高气温32℃。平均日照数1557.1小时。年降水量490.7毫米,平均蒸发量1375.7毫米。无霜期215.8天。河谷与高山气温悬殊,春天高山冰雪未融,河谷已是百花盛开。
历史文化 茂县已发现不同时代的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部落文化遗址多处,最著名的是营盘山遗址。岷江上游地区是古代一些民族往来的走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来又在茂县等地发现和出土了完整的彩陶等器物,它们与陇西、陇南的马家窖文化类型的器物相似。据茂县发掘的出土文物考证,羌人的先民在秦汉时就已居住、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并已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