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读完了女寝3,本来是听有声小说的,后期改成阅读txt,有感三两,分条详述。
先说不足
1. 节奏
作者在本作中延续了一贯的创作风格,即用大半部书的篇幅来给自己挖坑,然后在最后一小部分中加入大段的铺陈性文字来自圆其说,差强人意。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当读者还沉浸于故事前半段那离奇的情节,享受着惊悚气氛的包围,用1档的速度缓缓行进时,作者却毫无征兆地挂起了3档,故事也像开了加速卷轴一样。举个例子,苏雅轻而易举地说服了李忧尘做清醒开颅手术,然后苏舒就像损坏的机器人被修复了电路般,脑盖打开,再盖上,一切全好了,手术轻松加愉快,前面的担忧瞬间烟消云散。而从此时开始,人物刻画明显开始模糊,对话直指主题,一系列崭新的人和事开始鱼贯入读者脑海,毫无铺垫地展开,就在读者还未对丁恩河的“乱入”做出反应时,作者又以5档的速度草草收尾,当最后我以作者写作的节奏草草读完时,我的脑中鲜活地呈现出这样的景象:日历上鲜红的截止日期和出版商不停的电话催促将作者逼得寝食难安,不得已挑灯夜战,将原本计划详细展开的情节一再精简,最后精简至写作提纲,匆匆截稿完篇......这种虎头蛇尾的失败案例在文学作品、影视剧、游戏当中都屡见不鲜,早已成为中国各类出版物的一大通病。
2. 定位
读完这个系列的前几部,卤煮总有一种“作者想追求至玄至奇的效果,但又苦于无力揭开背后的真相,解谜乏术”的感觉,很多时候,作者将谜题简单化,归结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甚至有时作者会刻意地淡化一些次要的谜团,以此哄骗作者,希望读者以同样囫囵吞枣的心态来理解,拿第二部里制作树妖的手法来说,书中只写了“很简单,用一张大的黑色锡箔纸......”而如果细细推敲,漏洞百出,第一:那么大的锡箔纸哪里去找,又是怎么躲过旁人视线运到作案现场的。第二:作案工具那么大,如果作案时有人从别的角度目击了怎么办,怎么保证手法的绝对安全。第三:纸在户外如果吹出风声,应该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为什么没有人注意等等,类似之处还有很多。卤煮觉得,其实这和作者的写作定位不无关系,作者希望自己写的是一篇悬疑惊悚还能推理的小说,这就出现了问题,悬疑惊悚,没有问题,作者氛围营造能力一流,甚至要不是因为“推理”二字本作惊悚恐怖指数还能再上一个台阶,而正是因为“推理”让本作受到了一个巨大的限制,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被加上了无形的桎梏。所谓“推理”说白了就是一切现象要由现实生活来加以解释,或科技,或医学,或刑侦,这样便使作者的精力大部分花在了如何解释这些超自然的,甚至是不可思议闻所未闻的现象上面。而一旦落入现实生活,那么“创作的天堂”便不复存在,作者需要谨小慎微,处处考证,同样身为读者,在阅读时也会不自觉地套用那一条条“生活常识”,例如丁恩河模仿各种声音的软件,可能卤煮见识浅陋,没听说过如此尖端科技,俨然柯南的变声器现世。如果这种软件真的被开发出来并公开传播,那么估计带来的只会有两个结果:要么天下大乱,要么警方的破案效率数倍地提高。
3. 设计
本作一改前几部由一个先前出现过的龙套(或者称为“最不可思议的人”)来犯案的一贯路线,读者直到结尾才知道凶手的身份,而此凶手,包括南江十四中的往事在前面只字未提,略显突兀。同时也因为后期篇幅缩水的关系,让读者还没有积累起对陈婉慧的痛恨情绪,最终话便已提前到来。换句话说,卤煮反而感到了陈婉慧的可怜和无助,惹上了如此强大的丁恩河,而丁恩河中学时受到的屈辱,也没有详细展开,让读者觉得这是一段不了了之的过往,也不应该对丁恩河的心理和性格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而丁恩河历经屈辱之后的复仇史也是一笔带过,让人觉得一个普通的初中女生摇身一变成了嗜血成性的女魔头。总之,丁恩河的“被空降”降低了本作的悬疑程度,卤煮在未知结果前还苦苦猜测作者最后会将凶手的身份安排在哪一个先前出场的次要角色身上,而自打丁恩河出现后,卤煮读下去的兴味就不禁索然了。
再说亮点:
1. 本作的支线很多,作者适宜地采用了多线索并进的叙事手法,思路清晰且线索间互不干涉,照应互补,一次次在线索间的游刃穿插,形成了文字的蒙太奇,带有强烈的影视转场感,很快将读者代入情境。
2. 作者在前期写作时设计了很多的支线人物,这些支线任务虽未真正地参与案件,但每一个都有作案的可能,其中又以李忧尘最为可疑,作者很好地捕捉了这点,对李忧尘颇多着墨,且故意通过苏雅的视角将其神秘化,令其成为故事前期读者心目中最可疑的人,成功地转移了读者视线。卤煮猜测李忧尘秦清岩等人在续作中还会出现,作者设计这个角色一石二鸟,既是本作中的障眼法,又是后续当中的重量级角色。
3. 作者一向擅长的恐怖氛围营造,这一次同样出色。
4. 作者前期的人物刻画很细致,一个个青春少女通过作者如刻刀般精巧的妙笔鲜活地呈现出来,真心希望作者可以改变一下创作方向,写一部纯粹的心理题材小说,那样作者对心理的和人性的剖析会被发挥地淋漓尽致。
另外露珠发现,作者貌似特别偏爱“秦”这个姓,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秦月,秦妍萍,秦清岩,秦渔四个姓秦的角色,为女寝系列第一大姓。
以上便是卤煮的观后感,还是那句话,仅限个人观点,就作品谈作品,写下这些无非是出于对作品的喜爱及关注,惟盼作者和其作品能变得更好。卤煮看书比较爱较真,天生嘴欠,说了些不是,各位看官如不爽,请轻喷。还望多多留下宝贵意见,欢迎一切积极交流。
先说不足
1. 节奏
作者在本作中延续了一贯的创作风格,即用大半部书的篇幅来给自己挖坑,然后在最后一小部分中加入大段的铺陈性文字来自圆其说,差强人意。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当读者还沉浸于故事前半段那离奇的情节,享受着惊悚气氛的包围,用1档的速度缓缓行进时,作者却毫无征兆地挂起了3档,故事也像开了加速卷轴一样。举个例子,苏雅轻而易举地说服了李忧尘做清醒开颅手术,然后苏舒就像损坏的机器人被修复了电路般,脑盖打开,再盖上,一切全好了,手术轻松加愉快,前面的担忧瞬间烟消云散。而从此时开始,人物刻画明显开始模糊,对话直指主题,一系列崭新的人和事开始鱼贯入读者脑海,毫无铺垫地展开,就在读者还未对丁恩河的“乱入”做出反应时,作者又以5档的速度草草收尾,当最后我以作者写作的节奏草草读完时,我的脑中鲜活地呈现出这样的景象:日历上鲜红的截止日期和出版商不停的电话催促将作者逼得寝食难安,不得已挑灯夜战,将原本计划详细展开的情节一再精简,最后精简至写作提纲,匆匆截稿完篇......这种虎头蛇尾的失败案例在文学作品、影视剧、游戏当中都屡见不鲜,早已成为中国各类出版物的一大通病。
2. 定位
读完这个系列的前几部,卤煮总有一种“作者想追求至玄至奇的效果,但又苦于无力揭开背后的真相,解谜乏术”的感觉,很多时候,作者将谜题简单化,归结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甚至有时作者会刻意地淡化一些次要的谜团,以此哄骗作者,希望读者以同样囫囵吞枣的心态来理解,拿第二部里制作树妖的手法来说,书中只写了“很简单,用一张大的黑色锡箔纸......”而如果细细推敲,漏洞百出,第一:那么大的锡箔纸哪里去找,又是怎么躲过旁人视线运到作案现场的。第二:作案工具那么大,如果作案时有人从别的角度目击了怎么办,怎么保证手法的绝对安全。第三:纸在户外如果吹出风声,应该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为什么没有人注意等等,类似之处还有很多。卤煮觉得,其实这和作者的写作定位不无关系,作者希望自己写的是一篇悬疑惊悚还能推理的小说,这就出现了问题,悬疑惊悚,没有问题,作者氛围营造能力一流,甚至要不是因为“推理”二字本作惊悚恐怖指数还能再上一个台阶,而正是因为“推理”让本作受到了一个巨大的限制,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被加上了无形的桎梏。所谓“推理”说白了就是一切现象要由现实生活来加以解释,或科技,或医学,或刑侦,这样便使作者的精力大部分花在了如何解释这些超自然的,甚至是不可思议闻所未闻的现象上面。而一旦落入现实生活,那么“创作的天堂”便不复存在,作者需要谨小慎微,处处考证,同样身为读者,在阅读时也会不自觉地套用那一条条“生活常识”,例如丁恩河模仿各种声音的软件,可能卤煮见识浅陋,没听说过如此尖端科技,俨然柯南的变声器现世。如果这种软件真的被开发出来并公开传播,那么估计带来的只会有两个结果:要么天下大乱,要么警方的破案效率数倍地提高。
3. 设计
本作一改前几部由一个先前出现过的龙套(或者称为“最不可思议的人”)来犯案的一贯路线,读者直到结尾才知道凶手的身份,而此凶手,包括南江十四中的往事在前面只字未提,略显突兀。同时也因为后期篇幅缩水的关系,让读者还没有积累起对陈婉慧的痛恨情绪,最终话便已提前到来。换句话说,卤煮反而感到了陈婉慧的可怜和无助,惹上了如此强大的丁恩河,而丁恩河中学时受到的屈辱,也没有详细展开,让读者觉得这是一段不了了之的过往,也不应该对丁恩河的心理和性格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而丁恩河历经屈辱之后的复仇史也是一笔带过,让人觉得一个普通的初中女生摇身一变成了嗜血成性的女魔头。总之,丁恩河的“被空降”降低了本作的悬疑程度,卤煮在未知结果前还苦苦猜测作者最后会将凶手的身份安排在哪一个先前出场的次要角色身上,而自打丁恩河出现后,卤煮读下去的兴味就不禁索然了。
再说亮点:
1. 本作的支线很多,作者适宜地采用了多线索并进的叙事手法,思路清晰且线索间互不干涉,照应互补,一次次在线索间的游刃穿插,形成了文字的蒙太奇,带有强烈的影视转场感,很快将读者代入情境。
2. 作者在前期写作时设计了很多的支线人物,这些支线任务虽未真正地参与案件,但每一个都有作案的可能,其中又以李忧尘最为可疑,作者很好地捕捉了这点,对李忧尘颇多着墨,且故意通过苏雅的视角将其神秘化,令其成为故事前期读者心目中最可疑的人,成功地转移了读者视线。卤煮猜测李忧尘秦清岩等人在续作中还会出现,作者设计这个角色一石二鸟,既是本作中的障眼法,又是后续当中的重量级角色。
3. 作者一向擅长的恐怖氛围营造,这一次同样出色。
4. 作者前期的人物刻画很细致,一个个青春少女通过作者如刻刀般精巧的妙笔鲜活地呈现出来,真心希望作者可以改变一下创作方向,写一部纯粹的心理题材小说,那样作者对心理的和人性的剖析会被发挥地淋漓尽致。
另外露珠发现,作者貌似特别偏爱“秦”这个姓,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秦月,秦妍萍,秦清岩,秦渔四个姓秦的角色,为女寝系列第一大姓。
以上便是卤煮的观后感,还是那句话,仅限个人观点,就作品谈作品,写下这些无非是出于对作品的喜爱及关注,惟盼作者和其作品能变得更好。卤煮看书比较爱较真,天生嘴欠,说了些不是,各位看官如不爽,请轻喷。还望多多留下宝贵意见,欢迎一切积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