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01-05
毫无美术基础的人可以成为画家吗?近年来,关于绘画基本功究竟是否必要的争论越来越多,那些“自学成才”的例子似乎有力地打击了美术学院内的传统教育。翻开成笛的画册,单纯的画面乍一看简洁如涂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韩峰却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评价:“画者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家。”如果说一个外行人习画两年就能获此殊荣,那么正统美术教育又立足何处呢?
统一模式 无法逃避的缺陷
学画两年就举办了个展——这是个很容易遭到非议的现象,当然,我们欣赏的立足点应该是在画作的质量上。相比较美术学院里苦练的学生作品,成笛绘画“特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特别”?评介不必在乎他的职业是什么,而是分析悟性和修养。韩峰说:“我从不赞成取消传统教育,学习绝对是必须的。但是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老师说的话,被一群学生吸收,大家就很容易走入同一种模式,尤其是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像成笛这样业余学画的人,因为没有接受过统一教学,反而摆脱了束缚。”
学院派和业余派之争的重点并不在于要不要学,而是如何学。在他的画作中,能够看出很多学习前人的影子,这种汲取本来就是一种聪明的选择,但真正明智的是,在吸取了之后,如何摆脱甚至超越。艺术学院里的学生们大多依赖学校,依靠老师,他们逛美术馆的耐心、欣赏名画的细心、练习绘画的热心,往往比不上业余爱好者。这才是从学院出现不少教育失败的例子的真正原因。
关注当下 难能可贵的视觉
头像作品主要有两种,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肖像,就是对人的写生,表达艺术家对人物个性的认识,倾向于写实;而另一种是当代性的,往往没有真实对象,画者旨在表达自己对于当下某些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理解。成笛的画作显然属于后者。韩峰一针见血地指出:“可以说,这是他最显著的成功之处。”
当代画坛的人物画,大都以农民、少数民族等为主角,艺术家们对偏远地区的人物似乎独垂青眼。艺术创作中很强调关注“真实的生活”,可是真实的生活并不一定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或者说是画坛中的一股“盲流”。成笛的绘画对象来自于城市里的时髦的人群,从他们的打扮、神态、举止上,成笛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这样一部分离我们最近的人群的生活状态和方式,对时尚人群的细节把握非常成功,这是如今很稀缺的视觉。我们是城市人,为什么不多放一些关注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
领悟能力 不同风格来表现
如果仅仅是绘画风格和视觉的出众,只能说是一个门外汉中的佼佼者,但韩峰对于成笛的评价显然是立足在把他当成一个专业画家的角度上的,他说:“我说他是艺术家,不是感觉,完全可以在专业角度上证明。他的画作极简,但内容和语言却极为丰富。比如女人的头发,从上至下,哪里要弯曲;背景构图,为什么这一块是矩形,那一块是菱形;一个肩膀突出,另一个肩膀却平直……诸如此类的构思和处理,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
韩峰又以画家王冠英和蔡广斌的一些人物作品为例,以区别欣赏加强对比。“王冠英有很深的绘画功底,可以说到了出类拔萃的程度,这些肖像作品,一眼就可以看出学院的特质,但绘画语言带有表现主义的倾向,笔触酣畅淋漓,造型略有夸张,对象个性的表现把握得恰到好处;蔡广斌的观念水墨则是用一个个朦胧的窗户后的头像,来表现人们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压抑和恐慌,蔡广斌的作品展现着他对于传统水墨的深刻理解和对水墨的当代性的成功实践。”三个画家的三种风格,对比之后,各自的特点清晰地闪烁着,不管是经历了哪一种学习模式,那一份关注现实的敏锐、独特的艺术语言才是最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