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读好再踢球
在球场踢了一上午球之后,荀亮决定把周末剩下的半天用在去图书馆做作业上。因为前段时间有比赛,学习成绩虽然保住年级前十,但还是有点下滑了。
瘦小精干的荀亮已经有自己的想法。“除了踢球还是只会踢球,没文凭就连教练都没法当。球不能踢一辈子,即使能进中超,那退役了干吗呢?”
踢球、文化课两不误,正是荀亮不远千里从上海来广东的出发点。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练足球——在建校之初,恒大足校就划清了自己与中国其他传统足校的界限。
因为父亲荀德康是个铁杆球迷,荀亮从小便跟足球结缘。一年级入读闸北区止园路小学之后,足球基础训练便正式开始了,每天一个半小时。这所小学有悠久的足球传统,送出过范志毅[微博]、申思、李彦等一批名将,是上海申花[微博]足球俱乐部对口的少儿训练基地。小学四年级起,荀亮又增加了上海徐根宝足球基地的走训,每周五下午去,周日晚上回。
尽管如此,荀亮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几乎都是免考。小学毕业时,他丝毫不费力地就考上了区重点中学的实验班。
不过,抉择过早地跳了出来。继续读书,还是选择足球,这两个本来互不矛盾的选项,到了中国,却成了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难题:选择读书,意味着足球生涯的终结;选择踢球,就得进入俱乐部梯队或专业的足球学校,但学习基本就废了。
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随着中国足球令人沮丧地陷入黑暗期,足球学校的数量,也似坐过山车般,从4000多所跌到如今的两位数。青训落后、国足惨淡、足球人口骤减,陷入恶性循环。
唯一以“国字号”冠名的中国足球学校,命运堪称典型。在上世纪90年代的最辉煌时期,曾在全国拥有12所分校。但到了2009年,这个培养出郜林[微博]、黄博文、闫相闯[微博]和张稀哲等一批球星的官办足校,因生源严重不足,不得不停止招生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