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第五代E级(W123),这款为250E加长版。
其实这代E级W123和图里这款250E加长版也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当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以为奥迪是最早引入国内并实现国产的豪华轿车,但事实上,这个“最早”应该属于“西德-奔驰公司”。
由于那时两德还没有合并,“西德-奔驰”成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奔驰的称谓。也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汽车企业开始了探寻与国外车企寻求合作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最早接洽并进入实质性合作的阶段的就是奔驰,合作的项目则是为了改进一汽已被下令停产的红旗轿车。
红旗轿车尽管作为当时的政治车、首长车,但是在计划经济年代,这款车一直没有走下神坛,年产多到156台,少则只有1辆。改革开放以后,进口轿车大量涌入,显现出比大红旗轿车优异的性能时,有关领导对大红旗轿车的意见,始而微词,进而指责,任何改进措施也似乎无济于事。特别是到了1981年6月,国务院节能三号令下达,认为CA770红旗轿车油耗过高,于是被勒令停产。
1984年初,有关部门传达了国家领导人希望彻底改进“红旗”轿车的意见。一汽因此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案,最终形成了利用西德奔驰公司高级轿车改造“红旗”的设想。基于奔驰轿车作为世界名车,车身宽、马力大,受到了全世界外交和国事礼宾部门的一致青睐;而且车身外形与“红旗”神似,只要将前部、尾部稍加改动就可以实现国家领导人“跨越式发展”的意图。
于是,有关部门正式邀请奔驰公司人员来华。到1984年底,中德双方在北京已经进行了三次谈判,并形成了意向书。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采取技贸结合方式,车型选定奔驰W123系列200型、230E和250E加长型三种,半散件、全散件组装1000台,西德-奔驰提供焊装线、油漆线设计,总装线和一部分工装夹具,总费用367万马克,第一期使用奔驰商标,德国人也同意了在车身侧面加上“长春制造”标志以示区别。二期德方将提供400套冲模,等到德方售后服务3-4年后再提供余下175套冲模,费用是400万马克。同时,还一并带来了奔驰设计专家改造后的“奔驰版红旗”的5种外形效果图,并商议了利用奔驰长轴距轿车改造红旗方案的细节。1985年1月2日,一汽与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签订了半散件组装奔驰轿车的合同,并生产了828辆各种型号的奔驰车。但利用奔驰轿车改造红旗的方案却一直争议到1986年,最终因为最高决策层觉得用奔驰来取代红旗欠妥而搁浅。
因此,奔驰最早和一汽的合作失败并不是像有些消息宣称的那样是由于奔驰公司的傲慢而导致错失机会,以至于后来让奥迪抢先进入中国市场,而仅仅是因为对基于奔驰来改动大红旗的建议有不同的意见和犹豫。
奔驰W123系列的部分车型在一汽完成组装后,由于和德国奔驰的改造大红旗的合作没有成功。因此,这828辆奔驰车就都卖给了北京首都汽车公司用于外宾接待,这些车当时也主要用来替代老红旗、伏尔加等严重落后的高级轿车。不过,这批车后来并没有全部留在首汽。而是又辗转卖给了不少单位作为公车,其中也有私人购买的例子,但是为数不多,因为这类车当时只提供给局级以上的干部。也因为这些原因,首汽在1985年至90年代初,还专门进口了一批奔驰250E加长版作为国宾专车,接待了访问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外宾。
奔驰W123系列的几款车型严格意义上来说才是中国最早组装的进口车,早在1985年就签订了组装协议,并且由一汽进行生产。不欢而散之后奔驰和一汽都对引进这款车闭口不谈。但事实上,这批最早的国产奔驰在90年代初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当时的北京街头,几乎可以见到从40年代到90年代所有的奔驰车型,最常见的就数奔驰230E。
其实这代E级W123和图里这款250E加长版也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当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以为奥迪是最早引入国内并实现国产的豪华轿车,但事实上,这个“最早”应该属于“西德-奔驰公司”。
由于那时两德还没有合并,“西德-奔驰”成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奔驰的称谓。也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汽车企业开始了探寻与国外车企寻求合作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最早接洽并进入实质性合作的阶段的就是奔驰,合作的项目则是为了改进一汽已被下令停产的红旗轿车。
红旗轿车尽管作为当时的政治车、首长车,但是在计划经济年代,这款车一直没有走下神坛,年产多到156台,少则只有1辆。改革开放以后,进口轿车大量涌入,显现出比大红旗轿车优异的性能时,有关领导对大红旗轿车的意见,始而微词,进而指责,任何改进措施也似乎无济于事。特别是到了1981年6月,国务院节能三号令下达,认为CA770红旗轿车油耗过高,于是被勒令停产。
1984年初,有关部门传达了国家领导人希望彻底改进“红旗”轿车的意见。一汽因此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案,最终形成了利用西德奔驰公司高级轿车改造“红旗”的设想。基于奔驰轿车作为世界名车,车身宽、马力大,受到了全世界外交和国事礼宾部门的一致青睐;而且车身外形与“红旗”神似,只要将前部、尾部稍加改动就可以实现国家领导人“跨越式发展”的意图。
于是,有关部门正式邀请奔驰公司人员来华。到1984年底,中德双方在北京已经进行了三次谈判,并形成了意向书。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采取技贸结合方式,车型选定奔驰W123系列200型、230E和250E加长型三种,半散件、全散件组装1000台,西德-奔驰提供焊装线、油漆线设计,总装线和一部分工装夹具,总费用367万马克,第一期使用奔驰商标,德国人也同意了在车身侧面加上“长春制造”标志以示区别。二期德方将提供400套冲模,等到德方售后服务3-4年后再提供余下175套冲模,费用是400万马克。同时,还一并带来了奔驰设计专家改造后的“奔驰版红旗”的5种外形效果图,并商议了利用奔驰长轴距轿车改造红旗方案的细节。1985年1月2日,一汽与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签订了半散件组装奔驰轿车的合同,并生产了828辆各种型号的奔驰车。但利用奔驰轿车改造红旗的方案却一直争议到1986年,最终因为最高决策层觉得用奔驰来取代红旗欠妥而搁浅。
因此,奔驰最早和一汽的合作失败并不是像有些消息宣称的那样是由于奔驰公司的傲慢而导致错失机会,以至于后来让奥迪抢先进入中国市场,而仅仅是因为对基于奔驰来改动大红旗的建议有不同的意见和犹豫。
奔驰W123系列的部分车型在一汽完成组装后,由于和德国奔驰的改造大红旗的合作没有成功。因此,这828辆奔驰车就都卖给了北京首都汽车公司用于外宾接待,这些车当时也主要用来替代老红旗、伏尔加等严重落后的高级轿车。不过,这批车后来并没有全部留在首汽。而是又辗转卖给了不少单位作为公车,其中也有私人购买的例子,但是为数不多,因为这类车当时只提供给局级以上的干部。也因为这些原因,首汽在1985年至90年代初,还专门进口了一批奔驰250E加长版作为国宾专车,接待了访问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外宾。
奔驰W123系列的几款车型严格意义上来说才是中国最早组装的进口车,早在1985年就签订了组装协议,并且由一汽进行生产。不欢而散之后奔驰和一汽都对引进这款车闭口不谈。但事实上,这批最早的国产奔驰在90年代初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当时的北京街头,几乎可以见到从40年代到90年代所有的奔驰车型,最常见的就数奔驰23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