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序言
为了适应我的哲学讲演的听众对一种教本的需要起见,我愿意让这个对于哲学全部
轮廓的提纲,比我原来所预计的更早一些出版问世。
本书因限于纲要的性质,不仅未能依照理念的内容予以详尽发挥,而且又特别紧缩
了关于理念的系统推演的发挥。而系统的推演必定包含有我们在别的科学里所了解的证
明,而且这种证明是一个够得上称为科学的哲学所必不可缺少的。
《哲学全书纲要》这个书名意在一方面表示全体系的轮廓,一方面表示关于个别节
目的发挥,尚须留待口头讲述。
但纲要并不仅是为了适应一个外在的目的而加以编纂排列,象对于已有的现成的熟
知的材料,依据某种特殊用意加以缩短或撮要那样。本书的陈述却不是这样,而是要揭
示出如何根据一个新的方法去给予哲学以一种新的处理,这方法,我希望,将会公认为
唯一的真正的与内容相一致的方法。所以也许这样对于公众或可更为有益:如果客观情
况容许我将哲学的别的部门〔自然哲学及精神哲学〕先行有了详尽的著作发表,有如我
对于《哲学全书》的第一部门——《逻辑学》,曾贡献给公众那样。但无论如何我相信,
在目前的陈述里,接近表象和熟习的经验内容那一方面的材料虽说受了限制,但就诸过
渡关键——这些过渡关键只能是通过概念〔的发展〕而产生的中介作用——看来,至少
可以使人明白注意到,〔矛盾〕发展的方法从两方面说都是充分足用的,即第一,它异
于别的科学所寻求的那种仅仅外在排比;第二,它异于通常处理哲学对象的办法,即先
假定一套格式,然后根据这些格式,与前一办法一样,外在地武断地将所有的材料平行
排列。再加以由于最奇特的误解,硬要使概念发展的必然性满足于偶然的主观任性的联
系。
我们看到,同样的任性的作风,也占据着哲学的内容,并且走向思想上的冒险;有
一时期这种作风颇令笃实平正的哲学工作者表示惊佩,但在别的时候也被人看成一种狂
妄到了甚至于发疯的程度。尽管使人惊佩,尽管使人疯狂,而它的内容却常常充满了人
所熟知的支离破碎的事实,同样它的形式也仅仅是一点有用意的有方法的容易得到的聪
明智巧,加以奇异的拼凑成平和矫揉造作的偏曲意见,但它那表面上对学术严肃的外貌
却掩盖不住自欺欺人的实情。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一种浅薄的作风,本身缺乏深思,
却以自作聪明的怀疑主义和自谦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的招牌出现,愈是空疏
缺乏理念,他们的夸大虚骄的程度反而愈益增高。学术界的这两种倾向在某一段时间内
曾经愚弄了德国人对学术的认真态度,使得他们深刻的哲学要求为之平缓松懈,而且引
起了人们对于哲学这门科学的轻视或蔑视,甚至现在这种自命为理智上谦虚的态度,却
对于哲学上高深的问题,反而勇敢地大放厥词,声称理性的知识——即我们认为采取证
明作为形式的知识,没有权力去过问。
刚才所提到的第一种现象可以部分地被看成新时代中青年人的热忱。这种热忱表现
在科学领域内,正如它表现在政治领域内的情形那样。当这种热忱以狂欢的情绪迎接那
种精神的新生的朝霞,不经过深沉的劳作,立刻就想直接走去欣赏理念的美妙,在某一
时期内陶醉于这种热忱所激起的种种希望和远景时,则对于这种过分的不羁的狂想,人
们尚易于予以谅解。因为基本上它的核心是健全的,至于它散播出来围绕着这核心的浮
泛的云雾,不久必会自身消逝的。但那另一种现象却更为讨厌,因为它使人认出一种理
智上的软弱与无能,并努力以一种自欺欺人的,压倒千古大哲的虚骄之气来掩盖这种弱
点。
但另有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值得注意并提出来说一说,就是反对这两个趋势的一
种哲学兴趣,以及对于高深知识的认真爱好,却仍然朴素地不浮夸地保持着。这种兴趣
诚不免大都以直接知识或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也足以表明寻求理性的识见的内在
的、深入的冲力了。——只有这种理性的识见,才能够给予人以人的尊严。对于这种兴
趣,理性的识见至多只能作为哲学知识的成果,所以它最初好象表示轻视的理智论证,
却至少被它承认为一种〔达到较高知识的预备〕条件。为了满足这种认识真理的兴趣,
我奉献这种尝试作为一个导言或绪论。希望这样一个目的可以获致顺利的接受。
海得尔堡,1817年5月。
为了适应我的哲学讲演的听众对一种教本的需要起见,我愿意让这个对于哲学全部
轮廓的提纲,比我原来所预计的更早一些出版问世。
本书因限于纲要的性质,不仅未能依照理念的内容予以详尽发挥,而且又特别紧缩
了关于理念的系统推演的发挥。而系统的推演必定包含有我们在别的科学里所了解的证
明,而且这种证明是一个够得上称为科学的哲学所必不可缺少的。
《哲学全书纲要》这个书名意在一方面表示全体系的轮廓,一方面表示关于个别节
目的发挥,尚须留待口头讲述。
但纲要并不仅是为了适应一个外在的目的而加以编纂排列,象对于已有的现成的熟
知的材料,依据某种特殊用意加以缩短或撮要那样。本书的陈述却不是这样,而是要揭
示出如何根据一个新的方法去给予哲学以一种新的处理,这方法,我希望,将会公认为
唯一的真正的与内容相一致的方法。所以也许这样对于公众或可更为有益:如果客观情
况容许我将哲学的别的部门〔自然哲学及精神哲学〕先行有了详尽的著作发表,有如我
对于《哲学全书》的第一部门——《逻辑学》,曾贡献给公众那样。但无论如何我相信,
在目前的陈述里,接近表象和熟习的经验内容那一方面的材料虽说受了限制,但就诸过
渡关键——这些过渡关键只能是通过概念〔的发展〕而产生的中介作用——看来,至少
可以使人明白注意到,〔矛盾〕发展的方法从两方面说都是充分足用的,即第一,它异
于别的科学所寻求的那种仅仅外在排比;第二,它异于通常处理哲学对象的办法,即先
假定一套格式,然后根据这些格式,与前一办法一样,外在地武断地将所有的材料平行
排列。再加以由于最奇特的误解,硬要使概念发展的必然性满足于偶然的主观任性的联
系。
我们看到,同样的任性的作风,也占据着哲学的内容,并且走向思想上的冒险;有
一时期这种作风颇令笃实平正的哲学工作者表示惊佩,但在别的时候也被人看成一种狂
妄到了甚至于发疯的程度。尽管使人惊佩,尽管使人疯狂,而它的内容却常常充满了人
所熟知的支离破碎的事实,同样它的形式也仅仅是一点有用意的有方法的容易得到的聪
明智巧,加以奇异的拼凑成平和矫揉造作的偏曲意见,但它那表面上对学术严肃的外貌
却掩盖不住自欺欺人的实情。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一种浅薄的作风,本身缺乏深思,
却以自作聪明的怀疑主义和自谦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的招牌出现,愈是空疏
缺乏理念,他们的夸大虚骄的程度反而愈益增高。学术界的这两种倾向在某一段时间内
曾经愚弄了德国人对学术的认真态度,使得他们深刻的哲学要求为之平缓松懈,而且引
起了人们对于哲学这门科学的轻视或蔑视,甚至现在这种自命为理智上谦虚的态度,却
对于哲学上高深的问题,反而勇敢地大放厥词,声称理性的知识——即我们认为采取证
明作为形式的知识,没有权力去过问。
刚才所提到的第一种现象可以部分地被看成新时代中青年人的热忱。这种热忱表现
在科学领域内,正如它表现在政治领域内的情形那样。当这种热忱以狂欢的情绪迎接那
种精神的新生的朝霞,不经过深沉的劳作,立刻就想直接走去欣赏理念的美妙,在某一
时期内陶醉于这种热忱所激起的种种希望和远景时,则对于这种过分的不羁的狂想,人
们尚易于予以谅解。因为基本上它的核心是健全的,至于它散播出来围绕着这核心的浮
泛的云雾,不久必会自身消逝的。但那另一种现象却更为讨厌,因为它使人认出一种理
智上的软弱与无能,并努力以一种自欺欺人的,压倒千古大哲的虚骄之气来掩盖这种弱
点。
但另有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值得注意并提出来说一说,就是反对这两个趋势的一
种哲学兴趣,以及对于高深知识的认真爱好,却仍然朴素地不浮夸地保持着。这种兴趣
诚不免大都以直接知识或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也足以表明寻求理性的识见的内在
的、深入的冲力了。——只有这种理性的识见,才能够给予人以人的尊严。对于这种兴
趣,理性的识见至多只能作为哲学知识的成果,所以它最初好象表示轻视的理智论证,
却至少被它承认为一种〔达到较高知识的预备〕条件。为了满足这种认识真理的兴趣,
我奉献这种尝试作为一个导言或绪论。希望这样一个目的可以获致顺利的接受。
海得尔堡,18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