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君主专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有它的合理性,也就是所谓的存在即合理。但合理的东西未必正确,它只不过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和人们的思想水平下,为了社会能整体运转下去而作出的不得已的选择,不能说明它就是正确的,也不会改变它违背人性的本质。在这套制度中,统治者采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把自己的个人利益和整个国家利益混为一谈,宣称 “朕即国家”,要大家“忠君爱国”。但实际上,这两者的利益虽然在很多时候可以一致,国家越强大,人民越富足,似乎统治也就越稳定,但两者终究是不同的,为了巩固皇权,甚至满足野心,皇帝们可以对友善的邻邦大加征伐,可以对虎狼之敌屈膝投降,可以对忠义之士横加屠戮,可以对平民百姓敲骨吸髓。所以,以修齐治平为己任的士大夫,以保家卫国为理想的将军,常常会陷入无限的迷茫。他们可以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却常常面对荒谬之极的“圣旨”目瞪口呆。遵从它,就可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违背它,立即就会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甚至遭受斧钺相加的横祸。平时皇帝教育你要体恤百姓,爱民如子,关键时刻却会逼着你马上在他和人民之间做出个选择。违背人性的封建制度,只要时机成熟,终究会被时代淘汰。
而岳飞遇到的这个皇帝,现在还没到他交个人总结的时间,但我们已经能看出这个人并不笨,他所做的大多数事情,的确是对自己有利的。他的思维也很清晰,对当时武将坐大的潜在危险和江南民生疲敝的现实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但是,他心胸狭窄,也冷酷无情,为了让和议能更顺利、更持久,连岳飞这样功勋卓著的抗金英雄也毫不怜惜。当时金人议和的倾向已经很明显,所以不杀岳飞也同样可以议和,军制改革也已大刀阔斧地进行,所以也不用担心岳飞会搞兵变。岳飞本人也曾经以为自己会在乡野中度过余生,但赵构还是没能给他这样的机会。如果一个普通人很残酷,那可能是出于变态的人格,而如果一个皇帝竟然也这样,那更可能是出于自卑,出于极度虚弱的心灵。
作为一个封建臣子,岳飞已经做到了极限。他的功绩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纵百代千年,荣光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