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我终于在开学之前把这篇文的结局交待了,又拖了两个星期真的很抱歉。感谢吧主加精,感谢
@沧澜琉玥 @Helen_Imlias @_苍茕 @浅音_荼推荐加精。
打上“全文完”三个字之后,比想象中的有更多感慨。六万余字截稿,122页的word文档,这个我花了近一年心血的作品真的完结了吗?实际上,对写手来说一年并不算很长的时间。但对于我来说,曾经那么多篇同人,这是第一篇,经过我认真地构思、商讨、写作和修改的作品。两年之后,对比《再见你》,我自己认为已经提升了很多,至少是在剧情发展和内涵方面。
对于《迷途》的结局,也许会出乎有些读者的预料。确实,在最初,我是打算让哈尼雅成为最高白魔法祭司受到万人敬仰的。但是后来我自己写着写着,才发现这个结局的违和之处。哈尼雅追求的不是尊贵、权利、地位,他不在乎世人的看法,他更不需要通过取得什么成绩证明自己,得到自我的满足。我在考托福的时候经常这样举例:马斯洛说人的需求分五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对于一般人来说是这样,但哈尼雅活了一万来岁,经历过太多,将人生看得太透彻。
如果要他重新选择人生的话,我想他宁愿做普通的天使,有着圆满的家庭,单纯的梦想和忠诚的信仰。所以,尽管我是有过犹豫的,我觉得这才是哈尼雅的归宿。活在棋盘的角落,做一颗被耶和华忽略的棋子,安静地度过余生。我是爱哈尼雅的,我愿意给他一个幸福的结局。我在之前的章节里多次提到了玛哈幸福未来的片段。另外从写作技巧上来说,到最后玛门出现之前都是平稳的悲剧,这个作品的节奏没有任何改变,不免让读者觉得无聊和失望。我希望你们也喜欢这个结局。
至于玛门,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他的悲伤、后悔和思念。我实在太厌倦用“嚎啕大哭”来描写悲伤了,特别是在雨中的宣泄——这不会引起读者任何的共鸣。最悲伤的时刻是哭不出来的,而嚎啕大哭也不一定是在悲伤的时刻。对于玛门这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我认为“将脸埋在双手手掌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已经足够。玛门给我的感觉,就像《苔丝》中的男主角安吉尔,被传统思想所束缚而错过了与苔丝的爱情。
玛门从一开始是恨哈尼雅恨到骨子里的,这是个很难的任务——将玛门的态度从恨转变到爱。但我之所以觉得玛哈的关系都被天籁毁到如此地步,他们二人仍然有回天的余地,就是因为玛门自始至终存在的偏见。“哈尼雅杀了沙利叶”这个概念在玛门的脑海中太根深蒂固,但是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真正杀死沙利叶的是耶和华。而哈尼雅对玛门态度的难度在于“玛门刺瞎了我的双眼”,但是实际上我们仍然又是都知道,如果耶和华不派哈尼雅独自出战,他也不会被玛门逮住,所以真正刺眼哈尼雅双眼的还是耶和华……不得不说,天籁实在太喜欢用神做万能垃圾桶了。
至于神,他全程都没有正式出现,因为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我塑造的就是高高在上的、任性的、独裁的伪君子的形象,他不在乎他的神之美,他眼里只有路西法。而路西法是个聪明人,他坐在棋盘的对面,低调的行为作风让他看似从不占上风,实际上他才是掌握着节奏的玩家。所以,这个不负责任的路米结局也算是我的一点小任性,表达我对路西法的敬佩。
最后,我最爱的梅丹佐殿下。这个人才我心里才是神圣的存在,我不敢随意给予他结局。如果这样一个颇具人性的大天使真的存在的话,我真心地祝他幸福。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哈尼雅本是活在“未来”的人,而因为玛门的出现,两个人现在一起活在了“现在”。当玛门的缤纷多彩的世界,碰撞上哈尼雅单一黑暗的世界,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我真的太爱玛门和哈尼雅,他们有太多值得我去开拓的了。
《迷途》中很多观点都出自我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我第一次尝试剧情向,对于剧情也不好把握。对于我不成熟的文笔、剧情和思想,还能看到最后的读者,我真诚地表示感谢。
谢谢,谢谢,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