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孤平
关于孤平的定义,在网上已经有过好几次争议了。为什么会有争议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个不为人所相信的事实,孤平自古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唐宋时没有,直至到清代乾隆以前也还没有,而现在一般所奉的是现代诗律学者王力的定义。
那么王力的定义是不是就统一了呢?不是的。事实上,在对孤平的定义上,自古至今都分为两大派。下面就这两大派作一点叙述。
一派即如王力所述(简称甲派),孤平的定义是,韵句中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个定义有一点儿不明确,使有人误认为,仄仄仄平平也是孤平。事实上,两平相邻就不是孤了。甲派所定义的孤平只适合于五言,而且只对韵句而言,所以归述为只有一种实例:仄平仄仄平。引伸到七言则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此派的观点被绝大多数人认同。
另一派是从字面定义的(简称乙派),顾名思义,孤平即是两仄夹一平。为什么可以从字面定义呢?因为古人根本没有严格的定义,甚至没有可信的说法,于是乎后人便只好顾名思义了。乙派关于孤平的定义并不限于五言,七言也包括在内,也不限于韵句。由乙派所定义的孤平就会有很多种实例,任何位置,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是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各派争论 现代学者里,如果王力算是甲派理论的代表,启功或可算是乙派理论的代表。启功在他的《诗文声律论稿》中多次提到孤平,引几则如下:
“律句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
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如果有人看到‘孤’字而推论到句首句尾
的单个平声也要避忌,岂不大错?因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
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
“君至石头驿 (‘头’字孤平)”
“往日用钱禁私铸 (‘私’字孤平)”
“如果己处(引者注:五言第四字或七言第六字)孤平被两仄所夹,或孤仄被两平所夹,都是非律的。”
有那么多的犯孤平的实例,怎么好写诗呢?所以就有了拗救的律法。相对而言,诗律上对韵句的要求比出句更严格,韵句中,又由左向右至韵字,一字比一字严格。所以出句可以宽一些,允许有拗句,即使有犯孤平,也不算严重。这种出句犯孤平的情况虽然不严重,但也不能完全被忽视,所以就出现了救。救不是光救孤平,但救孤平的情况占了很大比例。
甲派于是有一种说法,既然叫拗句,就不叫犯孤平。这是一种混淆的说法,因为犯孤平其实只是拗句中的一种而已。但乙派还是比较容忍这种说法,不是很严格地限制出句中的犯孤平,条件是有足够的补救。补救的方法有同句补救,如平仄仄平仄;对句补救,如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于是两派都把重点放在韵句上。除了甲派所定义的犯孤平的情况外,乙派定义还多了一种情况,仄平仄仄仄平平,也算犯孤平。
清代学者赵执信有《声调谱》,很能作为诗律讨论的依据。赵执信在《声调谱》里,也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在提到仄平仄仄平的句式时他说:
“仄平仄仄平则古诗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
关于孤平的定义,在网上已经有过好几次争议了。为什么会有争议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个不为人所相信的事实,孤平自古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唐宋时没有,直至到清代乾隆以前也还没有,而现在一般所奉的是现代诗律学者王力的定义。
那么王力的定义是不是就统一了呢?不是的。事实上,在对孤平的定义上,自古至今都分为两大派。下面就这两大派作一点叙述。
一派即如王力所述(简称甲派),孤平的定义是,韵句中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个定义有一点儿不明确,使有人误认为,仄仄仄平平也是孤平。事实上,两平相邻就不是孤了。甲派所定义的孤平只适合于五言,而且只对韵句而言,所以归述为只有一种实例:仄平仄仄平。引伸到七言则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此派的观点被绝大多数人认同。
另一派是从字面定义的(简称乙派),顾名思义,孤平即是两仄夹一平。为什么可以从字面定义呢?因为古人根本没有严格的定义,甚至没有可信的说法,于是乎后人便只好顾名思义了。乙派关于孤平的定义并不限于五言,七言也包括在内,也不限于韵句。由乙派所定义的孤平就会有很多种实例,任何位置,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是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各派争论 现代学者里,如果王力算是甲派理论的代表,启功或可算是乙派理论的代表。启功在他的《诗文声律论稿》中多次提到孤平,引几则如下:
“律句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
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如果有人看到‘孤’字而推论到句首句尾
的单个平声也要避忌,岂不大错?因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
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
“君至石头驿 (‘头’字孤平)”
“往日用钱禁私铸 (‘私’字孤平)”
“如果己处(引者注:五言第四字或七言第六字)孤平被两仄所夹,或孤仄被两平所夹,都是非律的。”
有那么多的犯孤平的实例,怎么好写诗呢?所以就有了拗救的律法。相对而言,诗律上对韵句的要求比出句更严格,韵句中,又由左向右至韵字,一字比一字严格。所以出句可以宽一些,允许有拗句,即使有犯孤平,也不算严重。这种出句犯孤平的情况虽然不严重,但也不能完全被忽视,所以就出现了救。救不是光救孤平,但救孤平的情况占了很大比例。
甲派于是有一种说法,既然叫拗句,就不叫犯孤平。这是一种混淆的说法,因为犯孤平其实只是拗句中的一种而已。但乙派还是比较容忍这种说法,不是很严格地限制出句中的犯孤平,条件是有足够的补救。补救的方法有同句补救,如平仄仄平仄;对句补救,如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于是两派都把重点放在韵句上。除了甲派所定义的犯孤平的情况外,乙派定义还多了一种情况,仄平仄仄仄平平,也算犯孤平。
清代学者赵执信有《声调谱》,很能作为诗律讨论的依据。赵执信在《声调谱》里,也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在提到仄平仄仄平的句式时他说:
“仄平仄仄平则古诗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