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诗人、诗歌理论家梁志宏先生就属于这一种人。
梁先生积数年之功独家发明并正式向诗坛推出的“自律体新格律诗”——“12行诗”,应该算是“新诗格律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据梁先生介绍,他搞这项发明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让“自律体”变成“共律体”,即“诗人们如果对12行诗给予关注,创制出一批精品并形成气候,这一诗体或有可能为大众所接受和传播”。(引自《关于12行诗的絮语》,载2014年4月14日《太原日报·双塔》,下同)关于“12行诗”的具体情况,梁先生说:“我笔下的12行诗,具有结构有序、节律鲜明、大致押韵等特点,是对自由诗向精短方向和格律、半格律倾向的双重努力,是以定行为特征、介乎自由诗与现代格律诗(或称格律体新诗)之间的一种半格律诗体。”这种“半格律诗体”,即“旧体诗词与新诗相互融汇”“如绝律句式整齐押韵、可不讲平仄对仗”。
笔者认为,梁志宏先生爱诗敬业的探索精神值得尊敬,但是由于对某些重要诗歌概念存在模糊认识或误解,所以他关于“改造新诗”“创建新格律诗”的尝试(或曰“实验”),其结果则是和其他“同志们”一样,注定是要失败的。
这样说的具体理由和根据有三条:一、中国诗歌的体裁已经完善、齐备,后人只要学会、掌握和使用就足够了。
二、“自由体”与“格律体”不可兼顾,因此所谓“半格律体”是不存在的。
三、中国诗歌的“格律体”已经定型,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下面笔者逐条予以说明: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的“中国诗歌”——“中华诗词”,已经由我们的古代前辈经过数千年无数人的反复探索和实践,根据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点和审美标准习惯,以及汉语诗歌艺术的规律传统,在距今1000多年以前,创建了完善、完美、完备、严谨、明确、合理、固定、统一、公认的诗歌形式体裁。中华诗词由“格律体”与“自由体”两大部分组成。“格律体”包括:律诗、绝句、词、曲、联;“自由体”包括:赋、乐府、古风、民歌、打油诗、顺口溜……
中华诗词与汉语、汉字以及书画、京剧等国粹一样,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千余年来历代诗人们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现有的中华诗词的形式体裁,完全可以适应和满足不同时代的作者的需要。
梁先生积数年之功独家发明并正式向诗坛推出的“自律体新格律诗”——“12行诗”,应该算是“新诗格律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据梁先生介绍,他搞这项发明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让“自律体”变成“共律体”,即“诗人们如果对12行诗给予关注,创制出一批精品并形成气候,这一诗体或有可能为大众所接受和传播”。(引自《关于12行诗的絮语》,载2014年4月14日《太原日报·双塔》,下同)关于“12行诗”的具体情况,梁先生说:“我笔下的12行诗,具有结构有序、节律鲜明、大致押韵等特点,是对自由诗向精短方向和格律、半格律倾向的双重努力,是以定行为特征、介乎自由诗与现代格律诗(或称格律体新诗)之间的一种半格律诗体。”这种“半格律诗体”,即“旧体诗词与新诗相互融汇”“如绝律句式整齐押韵、可不讲平仄对仗”。
笔者认为,梁志宏先生爱诗敬业的探索精神值得尊敬,但是由于对某些重要诗歌概念存在模糊认识或误解,所以他关于“改造新诗”“创建新格律诗”的尝试(或曰“实验”),其结果则是和其他“同志们”一样,注定是要失败的。
这样说的具体理由和根据有三条:一、中国诗歌的体裁已经完善、齐备,后人只要学会、掌握和使用就足够了。
二、“自由体”与“格律体”不可兼顾,因此所谓“半格律体”是不存在的。
三、中国诗歌的“格律体”已经定型,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下面笔者逐条予以说明: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的“中国诗歌”——“中华诗词”,已经由我们的古代前辈经过数千年无数人的反复探索和实践,根据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点和审美标准习惯,以及汉语诗歌艺术的规律传统,在距今1000多年以前,创建了完善、完美、完备、严谨、明确、合理、固定、统一、公认的诗歌形式体裁。中华诗词由“格律体”与“自由体”两大部分组成。“格律体”包括:律诗、绝句、词、曲、联;“自由体”包括:赋、乐府、古风、民歌、打油诗、顺口溜……
中华诗词与汉语、汉字以及书画、京剧等国粹一样,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千余年来历代诗人们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现有的中华诗词的形式体裁,完全可以适应和满足不同时代的作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