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霸的养成无外乎就这么几点
如果用系统的方式去思考,无外乎是上述的基因和环境两点。优生学的概念便是鼓吹基因对智力的影响,但高尔顿已经被批的体无完肤,到如今也没有统计和逻辑推理作为数据的支撑。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放出豪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华生无疑完全否定了基因对于人的影响。
那么,基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研究两者关系的最好范式是双生子,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如果从小离散那就具备了不同的成长环境,可确定环境的作用,异卵双生子具有不同的基因但在同一环境下成长,可确定基因的作用。想法固然是很正确的,但由于两种类型的样本量完全不成对比,分离的同卵双生子样本太少,根本不足以达到统计学基本评价标准,因此学术界尚无定论,恐怕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这种状态下,但大致能够得到的结论是环境影响是大于基因影响的。
如果华生活到现在,可能那句狂言就该换成“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放到中国去接受教育,少说也能输出半打学霸”。既然当下的研究还无从去下定论,那么最保险最取巧的方式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哪边都不说死,但是为什么总是拿勤奋作为唯一的理由?在归因风格中,我们将勤奋划为外在、易变、可控的因子,因为我们不能接受学霸是天生的观念,一旦承认这一点,那就意味着不管做什么都只是徒劳,留给其他人的就只剩下绝望了。
科学的研究能够帮我们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但不能指出通往某个目标的捷径,譬如学霸之路,运用研究的成果,能够找出最适合的学习策略,能够拟定最优化的学习计划,但苦作舟,勤为帆仍必不可少。放下一步登天的幻想,抛开起起伏伏的困惑,做好八年抗战的觉悟,从最简单的坚持开始,有朝一日,学霸自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