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很担心一件事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一定程度的焦虑,尤其是这个问题——任何一个小的决策会不会最后对大局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
当一个人想到这里的时候总会有一个设想,一件小事如何一步步影响大局。
比如以车子举例。
有人认为把套也会泄力,有人认为不会,因为它泄不掉腿上的力。但软绵绵的把套就是让人摇起车来黏糊糊,很多人因此懒惰地全天候坐骑,就影响了他原本应该擅长的骑乘方式。
再换一个路子举例。
一个人总觉得发力角度不对,所以连换个更长2cm的前叉都会研究到对立管角度造成的影响。但另一个人毫不关心发力,所以他只是认为前叉更长的首管角度更合适、避震更柔顺便换了更长的前叉。
其实一个更长的前叉装在任何车上都会改变立管角度,根本的区别只在于思考它的人有没有思考到这个问题。
第一个人很在乎,所以迅速地想到了这个问题,但第二个人在面对同样的改变时却没想到这个问题。
但爱好者们都有一个共识——山地车知识越多越能让自己有更好的骑乘体验,而不是越反动。
逻辑让我更快地、系统性地学习知识,但愿别人也是这样。但至少,据我所见的很多“很不懂车”的人同时也是在日常中思考任何问题的逻辑都是乱成一团的。
就拿我在隔几道壁的山地车吧的讨论经历举例。
我说我认为R7不适合该贴吧内的许多爱好者,从产品特性、产品历史以及品牌发展为基础,延伸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一步步地解释、演示我的思路,最终再指向我的观点——劝你们别买R7。
这个帖子得到的回应中就不乏有许多不懂逻辑的人。比如就有人说我作为一个曾经是Manitou粉丝的人,现在既然玩够了Manitou,就开始肆意大骂Manitou,还打了个比方称“已经与对方性交过的女性,因为已经性交过便把对方抛弃,而不想对方的初次性交经历是‘给’了自己”,并且说我的目的是让Manitou关张倒闭。
嘲笑过后还是要认真地说一说。首先,我没有评判一个产品的优劣,我只是指明了该产品不适合的人群中的其中一个。那么,我骂产品的说法便不成立,更别提骂品牌。既然我没有骂品牌,甚至没有提及我对这个品牌的印象,那么关于“我已经不是Manitou品牌的爱好者”以及“我已经玩够了Manitou品牌的产品”这两个观点便不成立,对方居然用客观事实的语气提出这个观点,着实是逗得我乐了有一会儿。那么既然这个观点不成立,那么关于与女性性交这个比喻便同样不成立。再然后看到我的目的,我在原帖中就已经推荐了所有爱好者选择购买更新的Marvel系列产品。我不明白【为什么R7的销量能造福Manitou而Marvel则不能】,但想当然地认为Marvel的销量同样能造福Manitou,所以我认为我造成Manitou关张倒闭的事情不存在,并且我既然这么说表示我根本没有这个目的。
可我有什么办法呢?面对一个连逻辑都不明白的人,任何试图证明自己观点所说的字句都是对牛弹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