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墙
这是你喜欢的故事。我把它重新又修改。为着纪念,那些逝去的,永远回不去的。
那一年,春花渐次醒的三月。他在啼哭中被父亲兴奋地抱起。父亲对他抱以期望,想让他成为文人,将来高中,光耀门楣。
那一年,他六岁。小脑袋搁在窗边,艳羡地看着窗外尽情嬉闹的同龄孩子。对着那扇从外紧紧反锁的房门,叹了口气。拿起手边的《三字经》默默地看了起来。尽管年幼,他却明白父亲的希望。虽然不愿,但他不想让父亲失望。
那一年,他十五。读书的地点由那个紧锁的小屋转移到了他自家小酒馆的二楼一角,临窗的位子。
十五岁,也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而他时常怔怔地凝视酒馆对面的胭脂铺。他很好奇。那样一个丑陋的肥婆子,怎么会生出那么好看的姑娘。
那一年,他十九。父亲病重,却坚持让他上京赶考。他与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的同乡好友一起上路。
发榜了。他在那群大哭或大笑得人头中挣扎。再三确认那张金榜,他终于无奈地摇头苦笑,接受自己落榜这一事实。十年寒窗,一朝尽丧。他还没来得及悲哀,一边的好友却兴奋地叫道:“我中了!我中了!”
好友金榜题名,他想去祝贺两句,却发现好友向自己草草地挥了挥手。他震惊地发现好友身边早已围了一群媚笑着的人们。多自己一声恭喜不多,又何必让人看到有自己这么一个寒酸的同乡呢?遥想多年前,什么“苟富贵,勿相忘”,什么“相伴到永久”,自欺欺人啊。他到底是太天真了。
一路苦笑,他独自回乡。
父亲过世的消息迎面而来。也好,不必面对父亲的失望。而两件事造成的唯一后果,是他接手了自家的小破酒馆。
他独自坐在酒馆二楼的那个角落。窗外却是非同一般的热闹。听到酒馆内客人的大声谈论,他才知晓今日自己的那位好友要赴京坐上小官。他一言不发,默默地喝着面前的那一盅小酒。
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而他同样不知道人群中那位对面胭脂铺的姑娘在拥挤人潮中尽情展示自己俏脸上的倾慕表情时,又在想着什么。
这一天,大雪,所谓,瑞雪兆丰年。
那一年,他二十。他成婚了。娶的,是对面胭脂铺的姑娘。
胭脂铺的那肥婆子起先不肯,费了媒婆一番口舌,再加之酒馆经营的多年心血,才总算答应下来。
这也算是老天对他去年接连不幸的一丝补偿吧。他很开心。
婚后的他,仍旧喜欢独自坐在酒馆二楼。依然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而他亲爱的新婚娇妻也时常独自坐在内堂,两眼失神地盯着窗外。不知在想些什么。
尽管朋友说她不爱他,完全不爱。只不过是贪他小财。
可我爱。
作为掌柜,他连菜,都自己去买。
这日,他如往日一样提着篮子在街上买菜。酒馆的伙计慌慌张张地跑来找他,跟他说酒馆的东墙被衙役拆了。他顾不得摔在地上的篮子,便急忙往酒馆跑。而伙计把那菜篮里的菜装进了自己的兜,也跟了上去。
后来,衙门说按一平米八吊钱向他盘下酒馆征作他用。
他大声嚷嚷着不行。
他不想卖,也不能卖。酒馆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百年招牌,又怎能毁在他手里?
尽管赚的不多,但至少人熟地熟,日子倒也落个自在。
县太爷恼了,下令打他的板子。
时则深冬,鹅毛大雪恰似去年。飘飘洒洒谁能来停?而衙门里的凄厉惨叫,谁又来管?
翌日,大雪纷飞。没了东墙的酒馆,吹着刺骨的寒风,却吹不灭人群在酒馆内的高声谈论。
人们兴奋地谈论着他的去向。
有人说看见他昨夜走出衙门已被揍到走路一瘸一拐。
有人说看见他冒着大雪背着行囊在暗夜离开。
有人感慨他丢下老,丢下少,也实属无奈。
但不管怎样,他确实离开了。
内堂,他的妻子因他的突然离开,无一笔书信留字而慌乱。却很快如同往日般,看向窗外。
他是去了京城。在那当上小官的好友府前站了一天一夜。他希望好友看在相交多年的情分上为他保住自家酒馆。可那紧闭的大门放肆嘲笑着他的天真。
雪,依旧下着。
原本,他是喜欢雪的。
可当天地素裹银装,与漠然的白雪一道讽刺映衬他的凄凉,他终于笑了。笑得如此无奈,如此悲哀,如此无力。一如他十九岁那年面对那张金榜。
他的心,逐渐冰冷。
回到乡里,他震惊地看着已成废墟的自家酒馆。
最后一点值钱的家当是被伙计拿走的。
那他的妻子呢?
有人好心告诉他,他妻子跟着常来酒馆的一位熟客跑了,带着那肥婆子一起。
看着对门人去楼空的胭脂铺,身后已成废墟的百年酒馆,他又笑了。
这笑声,空洞,苍白。比回荡着的纷扬大雪还要苍白。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他的心,彻底冰封。
无人知道他最后的去向。
那一年,皇帝下令,将强征的土地归还于百姓。
衙门因寻不到他,只好作罢。
那一年,有人在一家新开的酒馆大声谈论着他的近况。
说他已经疯了。若非以前常去他的酒馆,几乎认不出他。
那一年,大雪纷飞。
他一身尘土,在街角迷了路。
衣衫褴褛,在白雪地上留下一深一浅两排脚印。口中嘀咕着。
“世道难,人心乱。情义并绝,泪落谁安。”
所谓悲剧,其实不过是狠心的作者加上心软的读者。
我们的故事,何尝不是如此。
这是你喜欢的故事。我把它重新又修改。为着纪念,那些逝去的,永远回不去的。
那一年,春花渐次醒的三月。他在啼哭中被父亲兴奋地抱起。父亲对他抱以期望,想让他成为文人,将来高中,光耀门楣。
那一年,他六岁。小脑袋搁在窗边,艳羡地看着窗外尽情嬉闹的同龄孩子。对着那扇从外紧紧反锁的房门,叹了口气。拿起手边的《三字经》默默地看了起来。尽管年幼,他却明白父亲的希望。虽然不愿,但他不想让父亲失望。
那一年,他十五。读书的地点由那个紧锁的小屋转移到了他自家小酒馆的二楼一角,临窗的位子。
十五岁,也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而他时常怔怔地凝视酒馆对面的胭脂铺。他很好奇。那样一个丑陋的肥婆子,怎么会生出那么好看的姑娘。
那一年,他十九。父亲病重,却坚持让他上京赶考。他与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的同乡好友一起上路。
发榜了。他在那群大哭或大笑得人头中挣扎。再三确认那张金榜,他终于无奈地摇头苦笑,接受自己落榜这一事实。十年寒窗,一朝尽丧。他还没来得及悲哀,一边的好友却兴奋地叫道:“我中了!我中了!”
好友金榜题名,他想去祝贺两句,却发现好友向自己草草地挥了挥手。他震惊地发现好友身边早已围了一群媚笑着的人们。多自己一声恭喜不多,又何必让人看到有自己这么一个寒酸的同乡呢?遥想多年前,什么“苟富贵,勿相忘”,什么“相伴到永久”,自欺欺人啊。他到底是太天真了。
一路苦笑,他独自回乡。
父亲过世的消息迎面而来。也好,不必面对父亲的失望。而两件事造成的唯一后果,是他接手了自家的小破酒馆。
他独自坐在酒馆二楼的那个角落。窗外却是非同一般的热闹。听到酒馆内客人的大声谈论,他才知晓今日自己的那位好友要赴京坐上小官。他一言不发,默默地喝着面前的那一盅小酒。
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而他同样不知道人群中那位对面胭脂铺的姑娘在拥挤人潮中尽情展示自己俏脸上的倾慕表情时,又在想着什么。
这一天,大雪,所谓,瑞雪兆丰年。
那一年,他二十。他成婚了。娶的,是对面胭脂铺的姑娘。
胭脂铺的那肥婆子起先不肯,费了媒婆一番口舌,再加之酒馆经营的多年心血,才总算答应下来。
这也算是老天对他去年接连不幸的一丝补偿吧。他很开心。
婚后的他,仍旧喜欢独自坐在酒馆二楼。依然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而他亲爱的新婚娇妻也时常独自坐在内堂,两眼失神地盯着窗外。不知在想些什么。
尽管朋友说她不爱他,完全不爱。只不过是贪他小财。
可我爱。
作为掌柜,他连菜,都自己去买。
这日,他如往日一样提着篮子在街上买菜。酒馆的伙计慌慌张张地跑来找他,跟他说酒馆的东墙被衙役拆了。他顾不得摔在地上的篮子,便急忙往酒馆跑。而伙计把那菜篮里的菜装进了自己的兜,也跟了上去。
后来,衙门说按一平米八吊钱向他盘下酒馆征作他用。
他大声嚷嚷着不行。
他不想卖,也不能卖。酒馆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百年招牌,又怎能毁在他手里?
尽管赚的不多,但至少人熟地熟,日子倒也落个自在。
县太爷恼了,下令打他的板子。
时则深冬,鹅毛大雪恰似去年。飘飘洒洒谁能来停?而衙门里的凄厉惨叫,谁又来管?
翌日,大雪纷飞。没了东墙的酒馆,吹着刺骨的寒风,却吹不灭人群在酒馆内的高声谈论。
人们兴奋地谈论着他的去向。
有人说看见他昨夜走出衙门已被揍到走路一瘸一拐。
有人说看见他冒着大雪背着行囊在暗夜离开。
有人感慨他丢下老,丢下少,也实属无奈。
但不管怎样,他确实离开了。
内堂,他的妻子因他的突然离开,无一笔书信留字而慌乱。却很快如同往日般,看向窗外。
他是去了京城。在那当上小官的好友府前站了一天一夜。他希望好友看在相交多年的情分上为他保住自家酒馆。可那紧闭的大门放肆嘲笑着他的天真。
雪,依旧下着。
原本,他是喜欢雪的。
可当天地素裹银装,与漠然的白雪一道讽刺映衬他的凄凉,他终于笑了。笑得如此无奈,如此悲哀,如此无力。一如他十九岁那年面对那张金榜。
他的心,逐渐冰冷。
回到乡里,他震惊地看着已成废墟的自家酒馆。
最后一点值钱的家当是被伙计拿走的。
那他的妻子呢?
有人好心告诉他,他妻子跟着常来酒馆的一位熟客跑了,带着那肥婆子一起。
看着对门人去楼空的胭脂铺,身后已成废墟的百年酒馆,他又笑了。
这笑声,空洞,苍白。比回荡着的纷扬大雪还要苍白。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他的心,彻底冰封。
无人知道他最后的去向。
那一年,皇帝下令,将强征的土地归还于百姓。
衙门因寻不到他,只好作罢。
那一年,有人在一家新开的酒馆大声谈论着他的近况。
说他已经疯了。若非以前常去他的酒馆,几乎认不出他。
那一年,大雪纷飞。
他一身尘土,在街角迷了路。
衣衫褴褛,在白雪地上留下一深一浅两排脚印。口中嘀咕着。
“世道难,人心乱。情义并绝,泪落谁安。”
所谓悲剧,其实不过是狠心的作者加上心软的读者。
我们的故事,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