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在党的总路线和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秦重三老先生毫无保留的把多年积累的经验贡献出来,写成了“气功疗法和保健”一书。他所采用的气功疗法,是以意领气、站式为主、静动结合的锻炼方法,能使思想集中、大脑安静、血脉调和、循环流利,具有医疗疾病、预防疾病和保健延年三大作用。这种站功使用经济、操作简便、教学或自练均不受设备条件限制,在室内、室外、公园、操场、空地等都可以进行。除重病患者外,一般人可利用业余时间作功,不影响生产,这确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方法。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对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是有益的。所以,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我愿意写几句话来推荐。
刘贵珍
序言二
气功疗法为祖国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就是古代文献里常常谈到的养生方法——导引、吐纳……。在二千年前,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里,不但讲了很多养生之道,并很具体的指出了气功的治疗方法。我国第一位外科专家汉代华佗医师的五禽戏,可说是倡导导引法的最早者。隋朝巢元方的病源论,内中有各式各样的导引治病方法。唐孙思邈的千金方,又有很多关于调气养生的记载。宋朝的圣济总录,又惧了各种养生方法。元王中阳的泰定养生主论,又叙述了好几例养生经验。明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又很丰富的总结了古代养生经验。清汪訒庵的勿药元诠,又汇集了佛家和道家的各种养生方法。惜乎到了近代,由于过去反动统治的压制,几乎把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笔遗产被埋没了。
近年来,唐山刘贵珍同志,由亲身的体验,把这门学术发掘出来,并奠定了气功疗法这名词。由于党中央的重视中医,在1955年中医研究院开幕这一天,唐山气功疗法院的气功疗法,得到了卫生部门的表扬。
上海市卫生局为推广气功疗法,在1957年7月1日,成立了上海市气功疗养所。1958年9月在北京全国卫生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上海市气功疗养所的技术,并得到了中央卫生部的奖励。在195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开办了二次气功疗法讲座,出版了一册“气功疗法讲义”。同时和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理教研组合作之下,并作出了好几项关于气功的科学实验。目前上海市已有近十个医疗单位在气功疗养所协助之下,他们都开展了气功病床。
最近苏联发表了克里木疗养院一年来用气功疗法治疗500名肺结核病人的经验(见健康报1958年10月11日第4版气功疗法在苏联克里木疗养院)。气功疗法正在时刻不断地向前跃进。
在这气功疗法遍地开花的时候,秦重三先生写了这一本“气功疗法和保健”。可说得是合乎这一时代的需要。我读了秦先生的手稿,在字里行间知道秦先生对于武术和修养是有相当研究的。他在这本书中开头便谈了好多关于气功的科学基础和气功锻炼的几个基本原则。这样的叙述是对于初学气功的人们是有帮助的。但读者读了第一章,最好接着去读第八章的锻炼气功的好处和第九章的气功为什么能治病,和编末附的几个病例。然后再回过头来读第二章。这样对气功的疗效首先能多得一些了解。
在练功的姿势方面,古来多主张坐练,梁少林和尚达摩的易筋经,却采取站式。宋华山道士陈搏的睡功图,又应用卧式。近年唐山刘贵珍同志的内养功卧式,即由陈搏的睡功图脱胎而来。可是一般气功著作,很少讲站练的。今著者很详细的站式介绍出来,这对于一般在室外练功的人们是有帮助的。这样,和原来的坐式、卧式,可说是鼎足而三了。
关于练功的呼吸方面:太极拳论说:“气沉丹田”。太极答问引李亦畲说:“呼则自然沉得下”。那就是主张呼气时腹肌扩张,吸气时腹肌收缩。少林拳术秘诀说:“气自丹田吐”。这又主张呼气时腹肌收缩,吸气时腹肌扩张。前一种呼吸,书中叫它为改造自然反式呼吸。后一种呼吸,叫它为自然呼吸。今著者把这两种呼吸法排比起来,先用口呼鼻吸,由自然呼吸入手。接着用改造自然反式呼吸,并结合道家大小周天的内运方法。第四阶段虽返还到自然呼吸,但比较第一阶段当然要深入一些。最后转为鼻呼鼻吸,应用释家六妙法门的几个阶段,达到一种“净息”的境界。并处处结合了实际情况加以灵活掌握。
李时珍说:“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古秦越人比之大雨下降,沟渠溢满,䨦霈妄行,流于湖泽”。一般练功到了相当时候,内气运转影响了奇经八脉,身体中或多或少要发生一些感觉。在这一阶段,或惊恐失措,或故意追求,倘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倘一不慎,那免不了要发生“偏差”的。今著者布置了潜呼吸和调息的练习,练功者如能学会了以意领气,好好地掌握起来,那“偏差”当然可避免的。
明白了姿势和呼吸方法,是不是便能去锻炼气功?那必须接着去读第五章的气功呼吸的要求和目的,第六章的怎样保证气功锻炼能成功,第七章的练气功期中的效感和反应现象及应注意的要点。多熟悉一些练功中应注意的事项,然后去练气功,比较可少走一些弯路。
动静相间,这是练功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里第十章的辅助运动和第十一章的自己按摩,都是练习气功中必要的辅助动作,把这些动作和呼吸方法交叉进行,是合乎动静相间的原则的。
“欲速则不达”。练功是绝对不可带着急躁情绪的。我读了秦先生手稿之后,并向爱好这本书的读者谨赠一句话:“稳步前进,自然发展”。
陈乾明
1959年1月于上海气功疗养所
在党的总路线和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秦重三老先生毫无保留的把多年积累的经验贡献出来,写成了“气功疗法和保健”一书。他所采用的气功疗法,是以意领气、站式为主、静动结合的锻炼方法,能使思想集中、大脑安静、血脉调和、循环流利,具有医疗疾病、预防疾病和保健延年三大作用。这种站功使用经济、操作简便、教学或自练均不受设备条件限制,在室内、室外、公园、操场、空地等都可以进行。除重病患者外,一般人可利用业余时间作功,不影响生产,这确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方法。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对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是有益的。所以,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我愿意写几句话来推荐。
刘贵珍
序言二
气功疗法为祖国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就是古代文献里常常谈到的养生方法——导引、吐纳……。在二千年前,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里,不但讲了很多养生之道,并很具体的指出了气功的治疗方法。我国第一位外科专家汉代华佗医师的五禽戏,可说是倡导导引法的最早者。隋朝巢元方的病源论,内中有各式各样的导引治病方法。唐孙思邈的千金方,又有很多关于调气养生的记载。宋朝的圣济总录,又惧了各种养生方法。元王中阳的泰定养生主论,又叙述了好几例养生经验。明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又很丰富的总结了古代养生经验。清汪訒庵的勿药元诠,又汇集了佛家和道家的各种养生方法。惜乎到了近代,由于过去反动统治的压制,几乎把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笔遗产被埋没了。
近年来,唐山刘贵珍同志,由亲身的体验,把这门学术发掘出来,并奠定了气功疗法这名词。由于党中央的重视中医,在1955年中医研究院开幕这一天,唐山气功疗法院的气功疗法,得到了卫生部门的表扬。
上海市卫生局为推广气功疗法,在1957年7月1日,成立了上海市气功疗养所。1958年9月在北京全国卫生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上海市气功疗养所的技术,并得到了中央卫生部的奖励。在195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开办了二次气功疗法讲座,出版了一册“气功疗法讲义”。同时和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理教研组合作之下,并作出了好几项关于气功的科学实验。目前上海市已有近十个医疗单位在气功疗养所协助之下,他们都开展了气功病床。
最近苏联发表了克里木疗养院一年来用气功疗法治疗500名肺结核病人的经验(见健康报1958年10月11日第4版气功疗法在苏联克里木疗养院)。气功疗法正在时刻不断地向前跃进。
在这气功疗法遍地开花的时候,秦重三先生写了这一本“气功疗法和保健”。可说得是合乎这一时代的需要。我读了秦先生的手稿,在字里行间知道秦先生对于武术和修养是有相当研究的。他在这本书中开头便谈了好多关于气功的科学基础和气功锻炼的几个基本原则。这样的叙述是对于初学气功的人们是有帮助的。但读者读了第一章,最好接着去读第八章的锻炼气功的好处和第九章的气功为什么能治病,和编末附的几个病例。然后再回过头来读第二章。这样对气功的疗效首先能多得一些了解。
在练功的姿势方面,古来多主张坐练,梁少林和尚达摩的易筋经,却采取站式。宋华山道士陈搏的睡功图,又应用卧式。近年唐山刘贵珍同志的内养功卧式,即由陈搏的睡功图脱胎而来。可是一般气功著作,很少讲站练的。今著者很详细的站式介绍出来,这对于一般在室外练功的人们是有帮助的。这样,和原来的坐式、卧式,可说是鼎足而三了。
关于练功的呼吸方面:太极拳论说:“气沉丹田”。太极答问引李亦畲说:“呼则自然沉得下”。那就是主张呼气时腹肌扩张,吸气时腹肌收缩。少林拳术秘诀说:“气自丹田吐”。这又主张呼气时腹肌收缩,吸气时腹肌扩张。前一种呼吸,书中叫它为改造自然反式呼吸。后一种呼吸,叫它为自然呼吸。今著者把这两种呼吸法排比起来,先用口呼鼻吸,由自然呼吸入手。接着用改造自然反式呼吸,并结合道家大小周天的内运方法。第四阶段虽返还到自然呼吸,但比较第一阶段当然要深入一些。最后转为鼻呼鼻吸,应用释家六妙法门的几个阶段,达到一种“净息”的境界。并处处结合了实际情况加以灵活掌握。
李时珍说:“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古秦越人比之大雨下降,沟渠溢满,䨦霈妄行,流于湖泽”。一般练功到了相当时候,内气运转影响了奇经八脉,身体中或多或少要发生一些感觉。在这一阶段,或惊恐失措,或故意追求,倘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倘一不慎,那免不了要发生“偏差”的。今著者布置了潜呼吸和调息的练习,练功者如能学会了以意领气,好好地掌握起来,那“偏差”当然可避免的。
明白了姿势和呼吸方法,是不是便能去锻炼气功?那必须接着去读第五章的气功呼吸的要求和目的,第六章的怎样保证气功锻炼能成功,第七章的练气功期中的效感和反应现象及应注意的要点。多熟悉一些练功中应注意的事项,然后去练气功,比较可少走一些弯路。
动静相间,这是练功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里第十章的辅助运动和第十一章的自己按摩,都是练习气功中必要的辅助动作,把这些动作和呼吸方法交叉进行,是合乎动静相间的原则的。
“欲速则不达”。练功是绝对不可带着急躁情绪的。我读了秦先生手稿之后,并向爱好这本书的读者谨赠一句话:“稳步前进,自然发展”。
陈乾明
1959年1月于上海气功疗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