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吧 关注:96,686贴子:1,347,408

气 功 疗 法 和 保 健 ---秦重三【著】 电子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序言一
在党的总路线和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秦重三老先生毫无保留的把多年积累的经验贡献出来,写成了“气功疗法和保健”一书。他所采用的气功疗法,是以意领气、站式为主、静动结合的锻炼方法,能使思想集中、大脑安静、血脉调和、循环流利,具有医疗疾病、预防疾病和保健延年三大作用。这种站功使用经济、操作简便、教学或自练均不受设备条件限制,在室内、室外、公园、操场、空地等都可以进行。除重病患者外,一般人可利用业余时间作功,不影响生产,这确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方法。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对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是有益的。所以,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我愿意写几句话来推荐。
刘贵珍
序言二
气功疗法为祖国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就是古代文献里常常谈到的养生方法——导引、吐纳……。在二千年前,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里,不但讲了很多养生之道,并很具体的指出了气功的治疗方法。我国第一位外科专家汉代华佗医师的五禽戏,可说是倡导导引法的最早者。隋朝巢元方的病源论,内中有各式各样的导引治病方法。唐孙思邈的千金方,又有很多关于调气养生的记载。宋朝的圣济总录,又惧了各种养生方法。元王中阳的泰定养生主论,又叙述了好几例养生经验。明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又很丰富的总结了古代养生经验。清汪訒庵的勿药元诠,又汇集了佛家和道家的各种养生方法。惜乎到了近代,由于过去反动统治的压制,几乎把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笔遗产被埋没了。
近年来,唐山刘贵珍同志,由亲身的体验,把这门学术发掘出来,并奠定了气功疗法这名词。由于党中央的重视中医,在1955年中医研究院开幕这一天,唐山气功疗法院的气功疗法,得到了卫生部门的表扬。
上海市卫生局为推广气功疗法,在1957年7月1日,成立了上海市气功疗养所。1958年9月在北京全国卫生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上海市气功疗养所的技术,并得到了中央卫生部的奖励。在195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开办了二次气功疗法讲座,出版了一册“气功疗法讲义”。同时和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理教研组合作之下,并作出了好几项关于气功的科学实验。目前上海市已有近十个医疗单位在气功疗养所协助之下,他们都开展了气功病床。
最近苏联发表了克里木疗养院一年来用气功疗法治疗500名肺结核病人的经验(见健康报1958年10月11日第4版气功疗法在苏联克里木疗养院)。气功疗法正在时刻不断地向前跃进。
在这气功疗法遍地开花的时候,秦重三先生写了这一本“气功疗法和保健”。可说得是合乎这一时代的需要。我读了秦先生的手稿,在字里行间知道秦先生对于武术和修养是有相当研究的。他在这本书中开头便谈了好多关于气功的科学基础和气功锻炼的几个基本原则。这样的叙述是对于初学气功的人们是有帮助的。但读者读了第一章,最好接着去读第八章的锻炼气功的好处和第九章的气功为什么能治病,和编末附的几个病例。然后再回过头来读第二章。这样对气功的疗效首先能多得一些了解。
在练功的姿势方面,古来多主张坐练,梁少林和尚达摩的易筋经,却采取站式。宋华山道士陈搏的睡功图,又应用卧式。近年唐山刘贵珍同志的内养功卧式,即由陈搏的睡功图脱胎而来。可是一般气功著作,很少讲站练的。今著者很详细的站式介绍出来,这对于一般在室外练功的人们是有帮助的。这样,和原来的坐式、卧式,可说是鼎足而三了。
关于练功的呼吸方面:太极拳论说:“气沉丹田”。太极答问引李亦畲说:“呼则自然沉得下”。那就是主张呼气时腹肌扩张,吸气时腹肌收缩。少林拳术秘诀说:“气自丹田吐”。这又主张呼气时腹肌收缩,吸气时腹肌扩张。前一种呼吸,书中叫它为改造自然反式呼吸。后一种呼吸,叫它为自然呼吸。今著者把这两种呼吸法排比起来,先用口呼鼻吸,由自然呼吸入手。接着用改造自然反式呼吸,并结合道家大小周天的内运方法。第四阶段虽返还到自然呼吸,但比较第一阶段当然要深入一些。最后转为鼻呼鼻吸,应用释家六妙法门的几个阶段,达到一种“净息”的境界。并处处结合了实际情况加以灵活掌握。
李时珍说:“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古秦越人比之大雨下降,沟渠溢满,䨦霈妄行,流于湖泽”。一般练功到了相当时候,内气运转影响了奇经八脉,身体中或多或少要发生一些感觉。在这一阶段,或惊恐失措,或故意追求,倘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倘一不慎,那免不了要发生“偏差”的。今著者布置了潜呼吸和调息的练习,练功者如能学会了以意领气,好好地掌握起来,那“偏差”当然可避免的。
明白了姿势和呼吸方法,是不是便能去锻炼气功?那必须接着去读第五章的气功呼吸的要求和目的,第六章的怎样保证气功锻炼能成功,第七章的练气功期中的效感和反应现象及应注意的要点。多熟悉一些练功中应注意的事项,然后去练气功,比较可少走一些弯路。
动静相间,这是练功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里第十章的辅助运动和第十一章的自己按摩,都是练习气功中必要的辅助动作,把这些动作和呼吸方法交叉进行,是合乎动静相间的原则的。
“欲速则不达”。练功是绝对不可带着急躁情绪的。我读了秦先生手稿之后,并向爱好这本书的读者谨赠一句话:“稳步前进,自然发展”。
陈乾明
1959年1月于上海气功疗养所


1楼2014-06-23 19:29回复
    气功疗法,气功施治,建议官员不要用,应为它是伪科学。老百姓可用。


    6楼2014-06-23 20:05
    收起回复
      2025-05-13 02:20:56
      广告
      一、 气功锻炼的基本姿势
      练习气功,在形式上,大体可分为站、坐、卧三种姿势。本书着重于站式的基本锻炼,因为它在疗效上有独到之处,所以首先提出作比较系统的说明。但坐、卧两式在练习气功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坐式适合于晚间在家中做气功,且便于身体衰弱不耐久站的人。而卧式又宜于患病较久,如胃肠溃疡等病症,必须躺卧疗养,以免患处受到振动影响,加速伤痕愈结,所以本书亦附带介绍如下:
      1、 站式
      即站桩。站桩可分为“三圆式”、“三合式”、“伏虎式”三种基本姿势,由于练习气功是由汪入深逐步锻炼的,同时适应各人体质和疾病的不同要求,所以分列三种姿势来配合六个阶段的呼吸,兹分述如下:
      (1) 三圆式 这个姿势,为三种姿势应用最广泛的基本姿势。站立的方法是两脚左右分开,间隔距离与练习者肩宽相同。两脚尖尽量向内站成一个圆形。两腿微屈,腰直,胸平,不挺不弯,这叫做“含胸拔背”。两臂抬起与肩平,肘比肩稍低,作环抱树干状(以扩大肺活量为度)。两手各指均张开弯曲如握球状,形似虎爪。两手心相对,距离约一尺左右(有人主张两手下垂放在小腹前作握球状,或将两手高举过肩,本书不采这两种姿势),头向上顶(意识上顶天,不偏不斜),项部直立,这叫做“头顶项竖”,是为了使血管和神经都不受弯压为准。两眼最好微闭如垂帘,漏出一线微光注视两眉间或鼻端(两眼平视远处一定目标亦可),因为眼大开,心思容易被外界景物滋扰散乱,眼闭则易于昏沉。所以微闭,思想易于集中,脑子很快入静(如图1)。
      所谓三圆是指足圆、臂圆、手圆的意思。足圆是为使腰部保持平直,两脚稳稳地抓地如树生根。臂圆和手圆是为了加强呼吸作用,并使气息运行直达手指尖端。练习这一姿势的目的,为了增强腿部、腰背、膀臂、手腕等肌肉发达,且使其坚韧结实。
      每次站桩时间,开始时,不必太长,三、五或十几分钟均可。俟体力增进时,才逐渐延长到半小时或一小时,这样才能逐步收效。初学时,每站几分钟后,可以作些辅助运动(见第十节),或头部按摩(见第十一节),以调解疲乏,重振精神,然后继续站桩,每次练功总的时间,至少要练半小时,每天最好早晚各练一次,这样益处更大。
      站桩三圆式的好处,呼气配合时,“为开为发”,气达指尖足心。吸气时,“为合为蓄”,气入丹田,过夹脊直冲头顶。这个姿势是“浑圆深藏,静呼动吸,云卧天行,其妙无穷”。故昔日气功家有云:“足履平川势如山,平踏振动自悠然。心旷神怡似飘仙,擎气丹田贯足尖。”所以如采此式练功,呼吸灵通,周身舒畅,心田有愉快之感。


      7楼2014-06-23 20:12
      回复
        (2) 三合式 此式站立办法,是两脚一前一后,摆成似八字又非八字的形式。两脚前后距离约二尺左右,可按练习者身材高矮自行掌握,以站稳舒适为宜,前腿斜直,后腿微曲。全身的体重分别放在两腿上,前后两腿负担体重的比例,约为前三后七。左腿在前方时,左臂与肘弯成135度,惟肘上举。左肘向外扭转,手指向掌心内转,拇指与食指在半圆形,惟食指独上举,高度与视线齐平,其余三指顺其自然弯曲亦成虎爪状。右臂下垂,稍往身后退约二、三寸左右,右肘与右膀弯成直角,放在右胁二、三寸处,作护胁状,右手各指亦握成虎爪形。右脚在前时,与上述姿势相反。这一姿势,也要腰直、胸平、头顶项竖,两眼平视独出的指尖(如图2)。
        练习这一姿势,要作到“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叫做“外三合”。比三圆式作起来要难一些。学者须在练三圆式有一定基础之后,再试行练习,否则就不易迅速收到效果。此式练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思想高度集中,为了降低血压和调整各器官的反常现象,并加强肩胯、肘膝、及手足膂力。
        站桩三合式的优点,容易使脑子很快得到充分的宁静,为镇定神经错乱的良好办法。进而能够使心血调融,消灭血压过高心跳过速的病态。此式配合呼气时,犹如“箭在弦上,百发百中”,气入丹田,息贯全身。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一鼓作气,上冲云霄。尤在外静内动,息息皆通。


        8楼2014-06-23 20:21
        回复
          (3) 伏虎式 这一姿势是站桩的最后一式。作法是先左腿在前,右脚在后,站在丁字形,两腿相距约五尺左右,身体往下稍蹲,如骑马形,前后两脚摆成90度角。左手顺摆在左膝上方的三寸处,右手竖在右膝上方的三寸地方,左手伸出稍屈,右手与臂弯成45度。其意好象左手按着虎头,右手把着虎项。头项直立,眼向左前方注视。右腿在前时和上述相反而做,这就叫做伏虎式(如图3)。
          练习这一姿势,更需要长时间锻炼前两式之后,才能开始练习。否则稍站不久,两腿就要颤抖不能支持。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于腿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这一姿势锻炼的要求,加强四肢健壮,腰背有力。古人曾验为“鸡腿、龙腰、熊臂、虎豹头”,就是这个意思。
          站桩伏虎式的特点,有强筋壮骨的功能,医治宿疾的特效。尤其在配合呼气时,犹如“身跨骏马,奔腾万里”。吸气时,好似“武松打虎,气力充沛”。如能长此锻炼此式,不仅使人气魄雄伟,且具有千军万马之力。


          9楼2014-06-23 20:22
          回复
            本书着重采用站立式作为锻炼气功的主要做法,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点,总结写在下面:
            (1) 调整呼吸,首要空气鲜洁,所以公园,效外、河旁、林中是练习气功采用站式最好的地方。若用坐式或卧式、则感到种不便。而站桩随地可立,且身如花木生根,饱餐天地开合的佳气。
            (2) 站立式的好处,尤在于调整气息时,血液循环不受丝毫的压制或阻碍,且“气”的运行直达四肢五脏六腑,在疗效和保健上起了直接刺激或按摩作用,这是它可贵之处。坐卧两式只是调心静养上有特殊效果,不如站式对身体起根本和整体的医疗和保健作用。且站式能避免枯寂,静动能相互结合,不发生什么副作用。
            (3) 在练习气功时,最难做到的功夫,是要以意领气,运行于丹田、涌泉、脊椎和大脑之间。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用“小腹凸起”,“足趾抓地”,“提肛”,……等等具体动作,才能起息息相通的作用,故舍采站立式不为功。
            (4) 练习气功,必须保持其特殊的“醒沉”状态,效果才大,故采站桩式的练法,由于清醒用功,气息在体内交流,感应较深,作用亦大。若采坐或卧式容易打盹或入睡,则失去有意识地“以意引气”的作用。如若陷于昏沉梦寐之中,则不如站式运用理智,保持心地明晰宁静,收益既大,且能贯彻息息相通的妙境。
            (5) 站立式便于进行各种辅助活动(见十,十一两节),使内功与外功密切地配合,迅速收效。且站桩时两臂抬起,气息交流,四通八达,既加强了肺活量,心脑尤为舒适开朗。


            10楼2014-06-23 20:53
            回复
              3、 卧式
              分为仰卧及侧卧两种姿势。
              (1) 仰卧式 即脸孔朝上仰卧于木板床上,铺上一床较厚的褥子。最好上半身及枕头垫高些,作倾斜状,好象医院养病的床位。身上盖被毡与否随气候而定。卧时两腿并拢而伸直,足尖向上,两手贴于两侧大腿旁,两眼微闭视两足尖,集中心思守住肚脐下部(如图6)。
              (2) 侧卧式 即侧身躺卧在木板床上,垫一床不太厚的褥子,不作倾斜状,枕头高低以感到安稳为度。上身平直,两腿上下相重而稍弯曲,上腿曲度较大。卧时靠哪一侧均可以(但以不压制心脏为妥,尤其在饭后不要影响胃肠的消化,一般以卧右侧为宜)。头放在枕上,稍向前略低,下面贴着一手心,作为稳定脑神之用。另一手自然地放在上面大腿上,眼微闭神鼻尖(如图7)。
              卧式对于卧病较久的患者,躺着调养,较之坐着或站桩练功更为适当。特别是对于消化器官的慢性病,如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初期胆囊或肾囊结石,便秘、脱肛等症的治疗最为有效。但卧式的调息养气,容易入睡。
              总结坐、卧两式的上身和头颈项各部与站式大至全相同。惟坐、卧上述手式,均系旧的办法。新的姿势都采用站桩三圆式两臂抬起的手法,这样使气息运行畅盛,血液循环不受阻碍。


              12楼2014-06-23 20:58
              回复
                老一辈气功老师傅奉献@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6-24 22:06
                回复
                  2025-05-13 02:14:56
                  广告
                  3、 调息
                  调息的作法,就是把潜呼吸作更进一步的锻炼,把运气的循环由上身扩大到下身的脚心。调息的意义,就是把呼吸更加“调柔入细、引短令长”的要求。呼气时,舌守下牙床,嘴唇微开,把“气”贯到丹田,小腹随之鼓起,再沉“气”至会阴道,分支顺两腿而下,直达两脚掌心(即涌泉)。吸气时,小腹随之渐渐收缩,舌舔上牙龈,自涌泉提“气”,顺两腿而上,气会肛门,再“提肛”引“气”上升,经尾椎、脊椎和颈项,而达头脑,再顺两耳前侧分下,会于舌尖,与呼气时的气息相接,气功中称为“阴阳循环一大周天”(如图10)。练习的姿势,可采用站桩三圆式或三合式。但呼气时,要全身松力,随气下降,这时就体会到,全身犹如“大雁起飞”的样子。吸气时,则须足趾抓地,好象大树生根,随风飘荡,思想上体会好似“大雁起飞”,越飞越高。气功术语叫作“吐如落雁,纳如起飞”。锻炼时,最好在太阳将出的时候,两眼微闭,留一线视太阳,呼吸随晨光而融和,思想上认为太阳与人合为一体,这样,注意力可以完全集中。
                  这一段呼吸的锻炼是气功六种方法最重要的一段,故对于呼吸的调整气息要求,特别严格。要做到呼吸没有声音,且不结不粗,出入绵绵不断,若存若亡的“息息”,即是“真息”。因为有声是风息,虽无声不细是气息,出入滞涩是喘息,都非气功中要求的真息或好息,因为“守风则息散,守气则息劳,守喘则息结,守息则息定”。所以风、气、喘三息都不能达到呼吸的要求:“悠、缓、细、匀、静、绵、深、长”,只有真息才能达到“无声、不粗、不涩、不滑”的标准。做到这一点才能使神态安稳,心情愉快的境地。
                  由于这一段呼吸方法的重要,故在“用气”疗疾和保健上,发挥巨大作用,不仅对神经系统的健全有特殊的效能,尤其消除中枢神经大脑的充血现象,加强其灵活指挥各器官的机能。特别是振奋神经中枢脊髓起反射作用,从而使全身的神经末梢都振奋起来,逐渐使体内病灶愈结。故经常人此锻炼,有半年的工夫,就能把高血压降低,恢复正常血压现象,一切神经衰弱、失眠,心脏衰弱、心脏栓塞、动脉硬化、经血不调等慢性病症,均能不药而愈。
                  4、 息调
                  这一种呼吸方式和平常呼吸是一样的,比第一阶段“长出气”的自然呼吸要求更深入一些,更须加强腹部呼吸涨缩的程度,所以又称为“自然腹式呼吸”它的作法:即呼气时,小腹缩回,吸气时,肚腹膨胀。而“潜呼吸”和“调息”则小腹鼓缩恰与此相反,这两种呼吸方式是利用胸式和腹式相加的呼吸,故“潜呼吸”和“调息”统称为“改造自然的反式呼吸”。以上两种类型的呼吸功能,将在第五节第7段还要作更详细的比较。“自然腹式呼吸的息调”,练习姿势亦可采用三圆式或三合式,其他动作和用意,与第二、三阶段相同,对于“气”也要运行循环小周天或大周天,也和二、三阶段要“用气”去治疗不同的病种,所以和前两段是平行的作用。为什么把“息调”摆在“调息”之后,作为第四段的呼吸方法呢?因为有的病种如高血压病,练了长出气,顺次即锻炼潜呼吸及调息的反式活动,为了避免偏差,练习改造自然反式呼吸后,再练习十几分钟或数分钟的“自然腹式呼吸”,以恢复平常呼吸的正常现象,是有必要的。但有些病况,开始练完“长出气”后,必须先练习“自然腹式呼吸”,才能收到疗效,这是功用的不同。等病灶愈结后,再锻炼二、三阶段的“改造自然反式呼吸”以加强身体的健康。所以各人须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用,也可把两种类型的呼吸交换着锻炼,以达到各器官的平衡发展。
                  现在还必须再把“自然腹式呼吸的息调”的作用加以说明,它是用意识指挥下腹部肌肉,帮助横膈膜的升降,以加强腹部呼吸,去调整消化器官的胃肠肝胰等反常现象,所以适合于治疗胃下垂、胃肠溃疡等病症,又可以克服肺气管的呼吸困难,适合于非活性的肺结核病、支气管喘息和心脏衰弱的患者。甚至能治疗慢性肠炎、皮肤炎、肠麻痹,肝、胆、肾结石,和月经不调等症。因为通过腹肌和膈肌凸凹升降的加大,使消化各器官越发坚强,既可以消除消化器官失调现象,又可以扩大肺活量,治愈呼吸器官的慢性疾病。


                  15楼2014-06-25 09:03
                  回复
                    1、 喉头呼吸
                    又称加强加深呼吸。呼吸的方式和“气”的运行,可采潜呼吸,即小周天的方法。不过呼吸时,小腹鼓起或收缩,可随便选择。因为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锻炼,身体已有良好的基础,为了加强病后的健康,预防病患的再行发生。所以要求进一步地加强加深呼吸,以达到神经和内脏的健壮。加强加深呼吸时,嘴鼻闭小,以喉头用力而极柔和细匀地呼吸,所以称“喉头呼吸”。姿势可用三圆式或三合式,以意领“气”采取调息大周天的方法,不过小腹的凸凹运动幅度要特别加大。练习时间三个月后,再进入第六阶段的锻炼。
                    这第五段功夫的主要目的,在巩固二、三、四阶段的效果,把虚弱的身体锻炼成强壮的体格,由健康而达到延年。
                    2、 内呼吸
                    这是气功六个阶段的最后一法,也是气功中的最高阶段,非有几年长期锻炼基础,很难达到这一段的要求。这一段的呼吸就是在保健延年增寿上用功夫,它的主要目标,要用“真息”(参见调息第三阶段)来进行呼吸。“真息”是人生性命的根本,也是养生长寿的要廖。要练成真息,首先用“静心缄口调息”(即阴阳循环一大周天)的方法,使“调息”与“调心”密切地结合,“动”和“静”要做到十分的和谐(参考六节4段)。并且在呼吸时,首先用“数息”方法,使心境达到高度的宁静,然后用“随息”方法,顺呼吸的细长而自然出入,直到感觉呼吸似乎停止的样子,这叫做“止息”。于是再凝神“内观”,检查呼吸出入的息相,是否真正达到了“悠、缓、细、匀、静、绵、深、长”的八项标准。“观息”之后,再还心于丹田,片时入窍安息。再进一步,便达到“净息”的境地。此时外形的呼吸活动好象停止,但实际上内心又用肚脐在呼吸(即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故古人称之为“胎息”,也即是“真息”。真息做到后,心神丝毫没有胡思乱想,心脑转入于静默,动静吻合,心息调融,也就实现了“真息神觉立命”的内呼吸。
                    内呼吸的具体作法,是完全用鼻呼吸。呼气时,舌舔下颚,气降丹田,小腹鼓起。吸气时舌舔上牙龈,小腹收缩。练到十数分钟后,突然感到心身在震动,有一股“热气团”,汇集于小腹中的丹田处,片时下降会阴道,沿两腿而达涌泉。这股“热力”随吸气而上升,冲尾闾,沿夹脊而上升,接连冲过后脑而达头顶。这种力量之大,似觉上冲云霄,全身腾起,这就是各处关节气脉一次全通的表现。象这样内呼吸的感觉,都是从“守丹田”和“调真息”得来的好处。
                    内呼吸的外形姿势,采用三圆式、三合式或伏虎式的站桩法均可,最好早晨采用站立式,晚间用端坐式,这样功力更大。惟在练习伏虎式时,要体会到全身毛发随呼气涨起吸气缩落,在气功中术语叫作“毛发如戟生钩,气血鼓荡能闻”。不久全身肢体器官坚强如铁,百炼成钢,益寿延年,妙灵无穷。
                    上述六个阶段的呼吸方法,除适用于站桩式外,亦可适应于坐卧两式,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顺序采用。
                    兹为了了然上述六个阶段练习呼吸方法起见,将其内容摘要列于附表(见下页)。


                    16楼2014-06-25 09:04
                    回复


                      17楼2014-06-25 09:09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6-26 04:44
                        回复
                          五、 气功呼吸的要求和目的
                          1、 有意识的自然呼吸
                          气功中的自然呼吸是要做到悠、缓、细、匀的标准。健康人的呼吸是很自然的,有人因为疲劳虚弱、或因恐惧、愤怒、悲哀、忧虑、焦急等影响,呼吸就不正常。一般言之,体弱者呼气长而吸气短,谓之“阴盛”。例如有人每呼吸一次约16秒钟,而吸气则只有9秒钟。又有人呼气短而吸气长,这叫做“阳足”。阴盛和阳足都不是正常现象,必须出入气息长短相等。所以练气功时,最初步一个呼吸原则是“有意识的自然呼吸”,也就是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气息,要达到“悠、缓、细、匀”的自然状态。这是说呼吸行气时,要做到:悠悠自在,不烦不虑;缓缓进行,不急不馁;气行细长,绵绵不断;息息均匀,不粗不短。这样能做到舒舒服服地进行呼吸,就保证在练功中不出偏差,不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且能使局部患处,初步得着好转。
                          2、 呼吸深长进一步的要求
                          成人的呼吸平常是每分钟14~18次(一呼一吸算一次),练习气功经过相当时期后,可以逐渐把呼吸就慢拉长起来,如果每分钟只呼吸8次,是容易做到的,进一步每分钟还可以达到5次,甚至减到3次或2次。要呼吸长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将呼吸变细,另一个是把呼吸加深。要呼吸细,除了用意识控制之外,还须闭小后鼻腔和喉头,轻扣牙齿,舌舔上下牙床等等动作,以增加空气出入的阻力,才能实现达到气息出入细小的目的。呼吸深又必须发动全部肺小泡都参加呼吸工作(参考一节1段),又每个肺小泡的涨缩范围,稍较日常呼吸时要加大些,使得每一次吸入空气的容积也比较大些,能做到出入的气息既细且深深,自然就达到呼吸进一步加长了。虽然这样,并没有改变吸入空气的总量,例如每分钟吸气15次,每次吸入肺部空气为半升,则每分钟共吸入空气7.5升;如果每分钟吸气3次,每次吸入空气为2.5升,则也是共吸入空气7.5升。为什么要把呼吸进一步加深加长?目的在扩大肺活量,使空气与肺小泡的毛细血管加大接触面积,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改进身体的新陈代谢的作用。因此在相当时期后,能进一步达到呼吸的深长,这就是消耗体力少而收效果的医疗与保健作用。
                          3、 呼吸应有的强度
                          初练气功时,切勿用力作粗猛的呼吸,以免发生胸部疼痛,或气管、喉、鼻有不适的流弊,甚至头晕、脑胀,这是呼吸强度过大的毛病。呼吸时故必须不用力不拿劲,不得急躁,必须循序渐进,呼吸强度由小变大。所以要等锻炼调息或息调阶段后,呼吸有了基础,身体健壮结实后,才可以用力地呼吸(即第五阶段),进一步去锻炼呼吸器官,这样才可以保证不发生别的毛病。


                          20楼2014-06-26 09:10
                          回复
                            4、 呼吸要求气息打通全身关节
                            气功锻炼到了相当深的程度后,就会感到全身几个重点关节气息一次全通,这是练气功得到初步成功的表现。上述现象,由于个人锻炼功夫的积累,不是几天或短时期可以达到的。所谓关节气脉全通,气功术语叫作“任督二脉相通”。在中国医学上有“奇经八脉”之说,任督二脉就是八脉中的两个。任脉起于舌尖,中经丹田,至全阴道,接督脉。督脉自会阴道经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通过百会穴(即头顶泥丸宫),沿两耳颊旁而至舌端,与任脉相接,此即阴阳循环一小周天(见图8)。所以在呼气时,舌抵下颚,吸气舌舔上颚,均为使任督二脉相通的要津。当作功时,有人感到有一团热气汇聚丹田处,再下沉会阴间,过肛门,就有解大便之意。于是马上提肛,以意把热气上引,通过尾闾、夹脊、和玉枕,气功术语叫作“通后三关”。热气再由百会泥丸,下通心房黄庭,直达丹田气海,这又称之为“通前三关”。到了前后各关都通以后,就觉察气息在体内特环盘旋,随心上下,清灵妙转。但练气功进一步要求通全身关脉(上膀至手指尖,下腿至脚心),亦即调息中所提到的“阴阳循环一大周天”,也就是全通八脉(参见图10)。
                            关于任督二脉相通与八脉全通,只有各人自己去体会,所以有人的热气运行全身,有人练功数年或数十年亦没有上述现象。且有人感到热气多,有人觉察少,也有时间长,有的时间短,或者上身热气盘旋,而下身不达(坐式大多如此)。所以人人体质情况各不相同,故有或无,但决不要幻想力求速通,必须顺期自然,否则要出其他弊病。
                            呼吸要求打通全身各关脉,为却病缩短时间和强健身心筋骨有力的功能,所以在和调经养血是有很大好处的。
                            5、 呼吸必须要使气血相调和
                            有人练气功呼吸不得法,要发生气血逆行,这确是事实。因为在人的血液循环中,心脏将污浊的血液驱使入肺中,呼出二氧化碳,再吸收空气中进来的氧气,污浊的血就变成清洁的血,再由心脏送达各组织中。可见呼吸活动与血液流通是二种周期性的运动,它们相互之间,必须适当地配合,才能相生相成。反之配合不当,就会互相抵触,发生逆行或亏损。譬如有一小孩打秋千,旁人用力推他,如果推的得法,就会顺利的荡起来,如果推得不恰当,则反使秋千摇摆晃荡,甚至有摔下来的危险。所以在练气功时,什么时候该呼气,什么时候该吸气,呼吸应该多长多深,用力多大、多小,必须要与血液循环不相违背而是相互加强来进行。
                            所谓气血互相要调和,怎样作法呢?学练功的人,应该遵守“顺其自然”的原则。因为人的血液和呼吸本来是自然配合相称的,故初练气功时,我们不应该去扰乱它,应该顺水推舟地去加强它的流畅。所以练功者必须细心去体验这种内部的自然运动,体验久了,这种不自觉的运动就渐渐会变成半自觉,或完全自觉了。到达这样的情况,就可以用意识少许加强这种活动。不过为了避免发生弊端,必须“依次渐进”,逐步增加,不可强烈硬冲。等气功锻炼到一定深的程度后,气血在体内运行,不但能自觉,还有声外闻,那就是气功家所谓“气血鼓荡能闻”了。这样的气和血配合很调和,自然相得益彰,互为增强,血液循环旺盛,新陈代谢更见提高了。
                            6、 呼吸深长的目的在打通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的运动是在神经管制下而涨缩的。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一般不经常锻炼身体或劳动的人,他们的心脏每次收缩时,输入主动脉的血液数量,只有50~60立方厘米。经常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他的心脏每次收缩时,输入主动脉的血液数量,可以达到80~100立方厘米。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的加强,使心脏得到很好的营养。血管得到充分的扩张,特别是加强毛细血管的活动,使血液可以广泛地把营养物质送到身体各部,这就改善物质的新陈代谢。所以只有气功锻炼呼吸的深长,可以加强血管的放大,增强毛细血管涨缩的活动能力,这是中西医今日已经肯定气功的成果。根据事实,例如,练气功或运动、劳动或兴奋时,脸色红润,而恐惧或忧愁、不劳动或有病时,面色苍白。所谓呈现红润与苍白,完全取决于毛细血管血液反映呈现强弱的结果。尤其人的大脑皮层,全身皮下肌肉,各内分泌腺、肝肺肠的毛细血管是很密的,所以新陈代谢作用很强烈。查医学研究记载,肌肉一平方毫米的横切面上,约有2000条毛细血管。在安静状态,只有5条毛细血管有血液通过,当加练功运动或劳动受到刺激,则约有200条打开来使用。又根据观察,毛细血管是依照一定周期来开闭它的口径的,因此它们的搏动好象给我们身体以几百万微小的心脏一样,这些外围小心脏,对生命的重要并不在中央心脏之下(这段资料采自苏联M.A.格烈米亚茨基所著人体解剖学下册,第411页,王平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年印)。
                            通过气功的锻炼,不但能控制呼吸和心脏,还进一步学会管理全身组织中几百万毛细血管的开合机能,尤其加强肠胃附近毛细血管活动的旺盛,这对于人身健康极为重要,特别是对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症有着巨大的疗效。
                            4、 两种呼吸类型的选用
                            “息调”是吸气腹鼓,呼气腹缩,因为气功息调特别使腹肌凹凸幅度加大,所以称为“自然腹式呼吸”,但与平常的自然呼吸腹肌鼓缩幅度小,迥然不同。至于“潜呼吸”和“调息”,则是吸气腹缩,呼气腹鼓,涨缩幅度也特别大,故称为“改造自然反式呼吸”。这两种呼吸的生理和病理的效果各有不同,我们必须认真地了解它们,再结合各人的情况来选用锻炼。
                            自然腹式呼吸运用腹肌加强横膈膜的运动,练习久之,可以扩大肺部容积,加强肠胃附近无数毛细血管吸多量营养的能力。练习自然腹式呼吸后,感到胃口好,营养足,精神充沛,一切自觉平和舒适。尤其对于呼吸困难的喘病,肺量不大的非活动性的结核症,和心脏衰弱及消化失调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休养方法。自然腹式呼吸又可为练习改造自然反式呼吸的准备阶段。进行这种呼吸不会发生不良的副作用。
                            改造自然的反式呼吸,运“气”行走于全身,刺激各神经末梢,扩大并疏通各毛细血管,这在治疗患处和加强肌肉发达,有着宏大的功能,因为它的呼吸范围,不仅直接影响于肺部心脏及肠胃等内脏,更加扩大远远及于脑部和四肢各组织各关节。而自然腹式呼吸公直接刺激肺、心、肝、胰、胃、肠和肾脏等。尤其改造自然的反式呼吸,工作更积极,婉如排挤脓浆,消除内脏和各处症结,使病灶充血生肌,早日愈结,对健康的人用它来锻炼,更加坚强壮大。因此为了有效地治病强身,必须进行反式呼吸,也必须下苦工夫来锻炼,不可偷懒和贪图省事舒适,只做自然腹式呼吸。
                            反式呼吸的成效虽大,但若运用不得法,又没有人切实指导,就会发生弊病。这正说明这种功夫,好象一把利刃,可以用它来披荆斩棘,但不小心也可能伤害自身,所以使用不得当,容易造成弊病。但是只要注意第二节1段所提的一些原则,找气功内行指导,就可以有利无弊地来收到成果。
                            应该先练习自然腹式呼吸,还是一来就锻炼改造自然反式呼吸,以便早日收到效果呢?必须根据个人的健康情况,及患病种类和轻重程度来决定。血液循环不正常的人,尤其是对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以及高血压患者,可以直接做改造自然的反式呼吸。至于患胃肠溃疡、哮喘、心脏栓塞,肺结核和心脏衰弱的病人,就应该先做自然腹式呼吸,等到健康的基础建立牢固之后,再练习反式呼吸,较为适当。
                            又可以在同一次练习中,先做自然腹式呼吸,过了若干分钟之后,呼吸逐渐深长了,血液畅达和内脏机能强盛起来了,再进行改造自然反式呼吸,使“用气”的工作效率范围加大。又在行“气”工作若干分钟后,略感倦乏或不适之时,立即改做自然腹式呼吸,作为休息或解除疲劳之用。在改变呼吸方式时,身体完全不动,以免打乱心思而不能连续保持宁静状态。


                            21楼2014-06-26 09: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