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何失去了原有的温度 这些年香港人所受的委屈
2014-04-27 大家 马立明 广州大学团委
香港的阶层已经非常清晰,之所以逐渐对内地失去温度,实际上源自香港社会的裂变。
谁都知道,发生在香港的小童便溺事件,只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虽然视频尚不完整,但从中多少可看到港人折射的“敌意”。
事件是一次内地香港矛盾的升级:从地铁进食风波到蝗虫事件,从导游耍泼风波到冲击驻港部队事件,某些香港人一再表现出与内地决裂的一面。
(一)
由于学业、家庭的缘故,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不时往返于粤港之间。打过交道的香港人,也有百人之多。以往,香港人给我的印象就是效率高、讲实际、口语中不时蹦出几句英文。对于内地人,虽不算特别友好,但也不至于粗鄙。
局势是从最近几年开始改变的。有些香港人突然对内地人好了起来,原来不屑说普通话的金融界精英,现在竟练成了“京腔”。有些香港人突然对内地人坏了起来,原来笑容满面的阿姐阿叔,突然变得极不友好,甚至怒气冲冲。
香港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其背后是割裂的香港社会。
2008年经济危机对香港经济影响很多,导致了香港社会的急剧分化。作为香港主要出口市场的美国、欧洲和日本需求严重萎缩,依赖出口的香港中小企业,包括在珠三角的生产型企业经营困难。
虽然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联手推出经济刺激对策,让香港渡过难关,但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调整,对香港市民还是造成了长期的冲击。至少,香港可以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比以往大幅减少。
这种情况下,香港的精英分子想得最多的,就是“北上”。这里面固然有些金融大鳄如李嘉诚者到内地淘金,但更多的是香港的精英阶层到内地谋求发展的机会。
在香港导演彭浩翔的电影《春娇与志明》(《志明与春娇》的续集)中,我们可以看到香港有为青年北上的群像。与其受困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不如远赴内地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从2008年开始,“北上”成为港人们找寻机会与财富的时髦路径。某财经媒体一篇文章称:
“内地澎湃的经济图景,为已经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商业社会里获取丰富经验的香港人提供了广阔的创富空间,而内地企业对香港专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因为这些香港经理人能够最快速度地为内地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国际知识以及企业文化。此外,另一个最直接触发港人北上的原因是香港公司内地业务的大量开展。”
我认识的W先生,就是北上的港人中一个代表。他毕业于香港大学,在一家港资企业做高管,曾在北京、广州、深圳都生活过,不时冒出两句“京骂”,在港人中算是“内地通”。他打字用拼音输入法,使用的都是简体版的Windows版本。
有一次,我开玩笑地问他:“是否嫌弃我们内地的穷亲戚?”他大笑说:“怎么可能!内地人是我们的金主,没有内地,我们哪有这么多的机会啊。我们很实际的,谁让我们发财,谁就对我们有恩。”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经济格局的洗牌,让香港的精英意识到不能再重复当年的路径,唯有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地融入内地社会,才有发展做强的机会。
当下最著名的北上港人,非在湖南卫视节目中一炮而红的邓紫棋莫属。谁说内地不是梦工厂?邓紫棋在香港娱乐圈据说混得很差,“说话得罪人,大佬不喜欢她”。
但当她鼓起勇气来到内地,并到湖南卫视参加节目,却一下子红遍全国!作为新生代的香港人,邓紫棋就能赢得内地观众的喜爱——货真价实的实力,敢打敢拼的勇气。哪怕国语不怎么标准,不妨碍她成为
2014-04-27 大家 马立明 广州大学团委
香港的阶层已经非常清晰,之所以逐渐对内地失去温度,实际上源自香港社会的裂变。
谁都知道,发生在香港的小童便溺事件,只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虽然视频尚不完整,但从中多少可看到港人折射的“敌意”。
事件是一次内地香港矛盾的升级:从地铁进食风波到蝗虫事件,从导游耍泼风波到冲击驻港部队事件,某些香港人一再表现出与内地决裂的一面。
(一)
由于学业、家庭的缘故,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不时往返于粤港之间。打过交道的香港人,也有百人之多。以往,香港人给我的印象就是效率高、讲实际、口语中不时蹦出几句英文。对于内地人,虽不算特别友好,但也不至于粗鄙。
局势是从最近几年开始改变的。有些香港人突然对内地人好了起来,原来不屑说普通话的金融界精英,现在竟练成了“京腔”。有些香港人突然对内地人坏了起来,原来笑容满面的阿姐阿叔,突然变得极不友好,甚至怒气冲冲。
香港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其背后是割裂的香港社会。
2008年经济危机对香港经济影响很多,导致了香港社会的急剧分化。作为香港主要出口市场的美国、欧洲和日本需求严重萎缩,依赖出口的香港中小企业,包括在珠三角的生产型企业经营困难。
虽然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联手推出经济刺激对策,让香港渡过难关,但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调整,对香港市民还是造成了长期的冲击。至少,香港可以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比以往大幅减少。
这种情况下,香港的精英分子想得最多的,就是“北上”。这里面固然有些金融大鳄如李嘉诚者到内地淘金,但更多的是香港的精英阶层到内地谋求发展的机会。
在香港导演彭浩翔的电影《春娇与志明》(《志明与春娇》的续集)中,我们可以看到香港有为青年北上的群像。与其受困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不如远赴内地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从2008年开始,“北上”成为港人们找寻机会与财富的时髦路径。某财经媒体一篇文章称:
“内地澎湃的经济图景,为已经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商业社会里获取丰富经验的香港人提供了广阔的创富空间,而内地企业对香港专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因为这些香港经理人能够最快速度地为内地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国际知识以及企业文化。此外,另一个最直接触发港人北上的原因是香港公司内地业务的大量开展。”
我认识的W先生,就是北上的港人中一个代表。他毕业于香港大学,在一家港资企业做高管,曾在北京、广州、深圳都生活过,不时冒出两句“京骂”,在港人中算是“内地通”。他打字用拼音输入法,使用的都是简体版的Windows版本。
有一次,我开玩笑地问他:“是否嫌弃我们内地的穷亲戚?”他大笑说:“怎么可能!内地人是我们的金主,没有内地,我们哪有这么多的机会啊。我们很实际的,谁让我们发财,谁就对我们有恩。”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经济格局的洗牌,让香港的精英意识到不能再重复当年的路径,唯有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地融入内地社会,才有发展做强的机会。
当下最著名的北上港人,非在湖南卫视节目中一炮而红的邓紫棋莫属。谁说内地不是梦工厂?邓紫棋在香港娱乐圈据说混得很差,“说话得罪人,大佬不喜欢她”。
但当她鼓起勇气来到内地,并到湖南卫视参加节目,却一下子红遍全国!作为新生代的香港人,邓紫棋就能赢得内地观众的喜爱——货真价实的实力,敢打敢拼的勇气。哪怕国语不怎么标准,不妨碍她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