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破菜刀吧 关注:113贴子:17,797
  • 8回复贴,共1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读书摘抄(上)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是所有关于抑郁及抑郁症最具实操性的书,是认知疗法精华和大全。关于抑郁症,如果只推荐3本书,《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无疑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最具实操性。《走出抑郁——让药物和心理治疗更有效》排名第二位,这本书全面而深刻阐释了抑郁症,理论部分最好。第三本是《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但是这本书在抑郁严重的时候未必能实践下去,正念可以帮助修复大脑,从根本上改善情绪。
认知疗法认为:思维决定情绪,那么只需要改变导致抑郁的消极思维模式,就可以战胜抑郁。
10大扭曲思维:
1, 非此即彼思维
2, 以偏概全
3, 心理过滤
4, 否定正面思考
5, 妄下结论
6, 放大和缩小
7, 情绪化推理
8, “应该”句式
9, 乱贴标签
10, 罪责归己
这10种扭曲思维是所有关于抑郁的书目中总结最为全面,也最为合理的概括。坚持对自己扭曲思维进行对照和改正,是改变思维的第一步。
关于自尊:
你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是否成功。成功可以使你满足,但并不能使你快乐。归根到底,只有你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才能决定你的感受。关键点在于,你不需要建立或者提高自己的自尊,只要你不去贬低自己,屏蔽内心不合理的批评和自责声,你就可以获得自尊。
提升自尊的特效方法
第一, 反驳你的自我批评
1, 进行相关训练,当自我批评的念头闪过脑海时,能识别它们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2, 找出这些思维扭曲的根源
3, 反驳它们,从而培养一种更客观的自我评估体系。
第二, 心理生物反馈。系统性的自我监控。
第三, 行动起来,不要自怨自艾
关于无为主义(拖延):
导致懒散行为和无为主义的13种思维定势:
1, 绝望
2, 无助
3, 击败自己
4, 妄下结论
5, 给自己帖标签
6, 轻视回报
7, 完美主义
8, 害怕失败
9, 害怕成功
10, 害怕反对和批评的
11, 强迫和怨恨
12, 抗挫败能力低
13, 内疚与自责
我的理解和阐述:
1, 绝望和害怕失败。这是我们不采取行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既然不能成功,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努力呢。问题是在你抑郁和消极思维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你高估了难度,本来有可能的事情在你眼中变成了不可能。
2, 轻视回报。这也是我们不采取行动的原因,如果我们从一件事情上得不到足够快乐和回报,我们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件事情。而大目标和大事情,却往往是小目标和小事情组成的。
3, 完美主义。你设计了过高的目标和预期,所以你需要太多的准备,最后往往只有一个选择,什么事情都不做。
4, 害怕被拒绝,抗挫折能力差。被拒绝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打击,但是对抑郁的人打击特别重,所以抑郁的人恢复很慢,甚至于不能恢复过来。这导致抑郁的人不敢过于去尝试,也就丧失了成功的机会。这在寻求亲密关系中非常常见。
当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需要有动力,而抑郁的人最缺的就是动机,因为他们太多的精力消耗在内部的斗争,没有更多的意志力去应对外部困难的事情。
关于无为和拖延症,最重要一点认识就是:不是动机和情绪带给我们行动,恰恰相反,只要我们去行动,动机和情绪就会出现,这就是所谓的拖延症五分钟起步,意思是你只要行动五分钟,动机和情绪就会自动到来,后面就能顺利进行下去,这是关于无为和拖延症最重要的认识。
关于语言柔道—学会反驳自我批评
首先,你必须知道,刺痛你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别人的批评。道理是这样的:在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头脑中的某些消极思维就自动活络了起来。事实上,使你产生情绪的不是别人说了什么,而是你想了什么。在困扰你的想法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包含第3章中介绍的思维错误类型:以偏概全,非此即彼思维,心理过滤,乱贴标签等。而特别如果你觉得你的自我价值和幸福感均源自别人的爱和认同,那么你很可能会害怕批评。
步骤一:移情
步骤二:消除批评者的敌意
步骤三:反馈和协商
关于愤怒:生气了吗?你的“易怒商数”是多少
跟任何情绪一样,实际上使你愤怒的不是别人的行为,而是你的想法。产生愤怒往往是我们的目标没有达到,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会愤怒,大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混淆了个人愿望和道德准则。愤怒的绝大部分原因在于你认为别人对你的不公平或不公正。
生气和愤怒的时候,最容易产生什么样的认知扭曲呢?
第一:乱贴标签
第二:读心术
第三:放大
第四:错误的应该和不应该的句式。
关于内疚:战胜内疚的方法
关于后悔与内疚的区别:简而言之,后悔或悔恨对“事”,而内疚则对“人”。
判断标准:
1, 我是否故意使“坏”,对人不公或者无缘无故伤人?或者还是我犯了不理智的毛病,总希望自己是完人,全知或者全能的圣人。
2, 我是否因为犯了错误就给自己贴上了坏人或烂人的标签?我的想法里面还包含其它的认知扭曲吗
3, 我是否因为移情,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良影响而产生了正常的后悔或者悔恨心理?我的痛苦感受其强度和持续时长是否和我的实际过错相称?
4, 我的行为是吸取教训改过自新,还是闷闷不乐,无谓地纠缠于旧事或者甚至还是用破坏性的方式惩罚自己。
引发内疚的思维扭曲:
第一:可能是你认为自己做错事了
第二:很可能是乱贴标签——因为你做了错事,所以你给自己贴上了“坏人”的标签
第三:罪责归己
第四:错误的应该句式
内疚的怪圈:
1, 我觉得内疚,我觉得自己应该受到谴责。这意味着我是个坏人
2, 因为我是个坏人,所以我应该痛苦
克服内疚6法:
1, 消极思维日志(如果你真的很容易内疚,建议你认真对待消极思维日志这个方法)
2, 消除应该法
3, 学会坚持原则(容易内疚的人有一个极大的弱点,那就是别人可以利用他们的内疚感操控他们。
4, 反哭诉法
5, 莫瑞反哭诉法
6, 改变心态。


IP属地:辽宁1楼2014-06-26 16:35回复
    《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摘录(下)
    重读《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发现这是关于抑郁情绪阐述得最好的一本书。实际上,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真正意义上向我们揭示了抑郁的运作。此书重实践,冥想需要坚持练习,本人深有体会,而且目前已经获益匪浅。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是在抑郁情绪减轻的情况下练习,否则达不到效果。
    最主要的情绪类型包括高兴、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每一种情绪都对应着我们对某种情境的身心反应:当危险逼近时就会引发恐惧,当令人极度不快的事情出现便会感到厌恶,当重要目标被妨碍就会产生愤怒,当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高兴。
    那么,为什么抑郁和苦恼会持续得比引起它们的情境还久呢,或者说,为什么有的时候不舒服和不满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呢。简单说来,这些情绪之所以持续不断,是因为我们对它们有持续不断的情绪性反应。抑郁症持久并反复发作的原因并不在于刚开始感到悲伤的那一瞬间。悲伤是人类自然的心理状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我们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去摆脱它。真正的问题根源在于悲伤出现之后所发生的事。问题不在于悲伤本身,而在于之后我们对它的反应。
    情绪的行动的信号。但是,当情绪性反应指向自我——包括我们的想法、情绪以及自我意识的层面时,同样的反应就可能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甚至危及到我们的生命。没有人能够摆脱自身经验的追赶,也没有人通过威胁恐吓的方式把那些烦恼、郁闷和危险性的想法和感受赶跑。
    当我们用消极的方式——厌恶反应——来对待我们的消极情绪时,当我们把情绪当作必须击倒、消灭和打败的敌人时,我们就把自己推入了陷阱。因此,理解厌恶机制就成为理解我们为什么长期陷入苦恼的根本所在。而不愉快的情绪又会引发过去记忆中那些无益的思维模式,从而使问题加剧。
    情境对于记忆有着难以置信的力量。当我们回到某种心境状态,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想起与之相关的一切,让我们郁闷的想法和记忆便不知不觉地回到了脑海当中。当心境再次出现,相关联的思维和记忆也会造访,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些造成这些心境的思维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烦恼做出如此消极的反应:我们所体验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悲伤事实,而是被那些缺点和无能感所渲染放大的事件。而我们常常意识不到那些思维模式仅仅是记忆的一部分,并不是现实,于是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们对此时此刻的自己产生了不满的情绪,但是却意识不到这种不满其实来自于过去的思维模式。
    但是,如果过去的苦恼和抑郁的心境被当前的某种情境所激发,而这种心境又引出了一连串的思维和情绪,令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价值,是个骗子,那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在童年期或者青春期,在我们还不具备成年人的生存技巧之时,就过度地体验到被抛弃、虐待、孤独或者抱怨的话,那又会如何呢?令人悲哀的是,很多患上抑郁症的成年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负性的记忆、思维和情绪一旦被不愉快的心境所激活,并上升到意识层面,就会产生了两个主要的效应。第一,毋庸置疑的是,它让我们更加烦恼,变得越来越抑郁。第二,它会带来一连串看似迫切需要关注的优先问题——我们自身的缺点以及克服它们的方法。这是这些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占据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无法将注意力转向其它的事情。因此,我们就像发了疯似地一遍又一遍地拷问自己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或者是生活方式出了什么问题,并且尽一切可能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中,我们如何能把注意力从这些迫切又可悲的想法转向其他的事情呢?明知道那些能改善你的心境,你也做不到。我们一直以来最信奉的方法是整理思路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找到自身的缺点,把烦恼对生活的破坏降到最低。但事实上,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就如同用菜刀剪指甲一般,完全不得章法。它只能火上浇油,让我们始终固着在不愉快的想法和记忆上面。它就像在我们面前播放的一部恐怖电影:我们不想看,却又无法将视线从那里移开。
    批判性思维带来的是思维行动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了认真分析、问题解决、判断和比较,它主要致力于实际的问题空间和理想的问题空间之间的距离。这是一种当我们听到什么就会立刻做出反应的模式。因而,当我们想要改造自己的内部世界——改变自己以获得快乐,摆脱烦恼的时候,我们自然也会想到这种思维模式。但不幸的是,事情正是从这里开始错的离谱了。
    你可能会把这种自我关注,自我批评的大脑模式叫做反省。而心理学家也把它叫做过度沉思。当你沉思的时候,你就会毫无理由地被烦恼本身以及引起它的原因、它的意义和它所带来的结果慢慢占据。很多研究都已经证明,如果你在过去曾经对悲伤或抑郁的心境采用过某些应对策略,那么当你的情绪再一次变糟的时候,你很可能会采用相同的策略。而那样只会带来一种结果:你会陷入你拼命想要挣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从而变得更容易遭到消极情绪的侵袭。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过度的沉思呢?但研究者对那些沉思过度的人提出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非常简单: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深信通过反复的思考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烦恼和抑郁。他们相信如果不这样做,情况会变得越来越糟。
    反复沉思总是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它只能让我们的痛苦加剧。它是一种试图解决自己根本无法应付的问题的盲目英雄主义。总而言之,在解决烦恼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可以应对当前出现的负性思维、记忆和思维模式。进化的过程赋予我们某种可以替代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而人类才刚刚开始意识到它的作用。它就是察觉。
    思维的存在模式就是通过觉察本身。存在模式和行动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说它们中那个更优,而仅仅是不同。存在模式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式去生活,去理解情绪、压力、想法和身体状况。它是一种我们早已拥有的能力,自身被忽视和未得到开发也已。
    通过正念的培养,我们也许能够意识到外部事件、情绪感受、想法和行动之间的复杂联系,了解某个因素是如何诱发另外一个因素,从而点燃了整条抑郁的锁链。我们或许就不会再反复地陷入永无止境的抑郁情绪,因为现在能够以全新的更明智的方式去管理当前的经验。甚至还会在脆弱的时候,找到自我安慰的方法,加强对新事物的兴趣,交到更多的朋友。
    正念并不是投注更多的注意力,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更加智慧地去关注事情——用完整的思维和心灵,用身体和感官的全部资源。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正念的觉察,就能为悲伤的心境导入一种不带任何的预设和臆断的经验。最终我们会认识到一时的悲伤并不是整个人生的完结——我们仅仅是在某一刻感到悲伤而已。虽然这种转变本身并不能让我们的心情立刻好转,但是它却能够把我们带往另外一条路,一条抛却抑郁残酷的道路。
    在这种精神的时间旅行中,我们思索着过去和未来的种种场景,很容易就会忘记自己当前所处的时刻。而当我们完全沉浸在过去和未来的画面中时,甚至会以为那些想象就是现实。我们常常重温过去的情绪体验或者预期未来可能出现的经验。由此,我们不仅脱离了此时此地的直接现实,而且还经受着很久之前的伤痛或者说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痛苦。因此,难怪我们会觉得心情越来越差了。
    大脑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在你行动之前先想出行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这种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做计划,可以想象,可以写出一本小说来。但是当我们把对事情的想法和事情本身混淆在一起的时候,就会陷入困境。想法涉及到解释和判断,但这并不是事实的本质;它们只是衍生出来的更多想法而已。
    活在当下,把思维和情绪当做类似于声音、形状、气味、味道以及触觉那样短暂的信息,不让它们淹没感官发出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阻止我们走上沉思式思维的老路。行动模式可以独立承担全部的生活,尤其在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它也能照常工作。因此,向正念的转变才需要主动的意志和练习。
    没有这种觉察力,我们就会走上渐行渐远的通向抑郁的老路。我们的自动思维模式会一遍又一遍地把我们带上同一条路,而我们会做出同一个行为反应,从而导致同一种恶劣的情绪——抑郁症的每一个成分都互相诱发,从而被完全激活。缺乏觉察力使得我们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说,它使我们看不到整体上改变的可能性。
    传统上,我们常常把开发头脑的稳定情绪的能力比喻成处理一杯泥水。如果你不断搅拌这杯水,那么它永远都是浑浊的。但是如果你耐力的等待,那么泥土最终会沉到杯底,留下干净纯洁的水浮在上面。同样地,如果我们试图稳定、控制思维,那么只能把事情搅乱,让一切变得更加浑浊。但是如果我们让大脑专注于某件事情,那么或许可以摆脱上述的思维模式。当我们有意识地放弃控制事物的努力,头脑就会自动地安静下来,留给我们更加冷静而澄明的空间。
    你无法强行控制思维。即使你试图去控制,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我们对思维的控制只能让它往相反的方向发展。试图压抑不想要的念头并不是让头脑冷静而澄明的有效方法。注意此时此地所发生的事情,需要的是意志力,而不是强制力。
    既然强制力起不到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令头脑平和冷静下来呢?一切的秘诀在于不要迷失。一种方法就是让自己不断地把注意力投入到某样事物上。
    正念式呼吸:躺姿。(这是我最常用的,晚上躺在床上练习,经常15分钟之内睡觉)
    正念式呼吸:坐姿
    正念式呼吸:走姿
    正念式冥想是一种对当前状态的回应,让我们从沉思式思维的本能反应中解脱出来。首先,它是一种富有技巧又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头脑在陌生而自然的情境中冷静下来。其次,它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具有让头脑冷静、内心平和的能力。我们不需要做任何特别的事情来达到这种状态——只需要停下自己的脚步,停止那些让头脑更加浑浊的搅拌动作就可以了。
    如果你因为思维的游离而感到挫败
    提醒自己
    思维的游离只是行动模式在作怪
    在你认识到它的那一刻正念就会随之产生
    如果你感到“我现在应该感觉更好才对”
    提醒自己
    注意那些“应当、理应、应该、必须”的念头
    注意批判性思维,并回到呼吸上来
    如果你发现自己试图去控制呼吸
    提醒自己
    让呼吸顺其自然
    有意识地承认思维的游离能够提醒我们,注意力已经回到了当前的时刻,我们应该放松对自己“做错了事”的严厉批评。重新开始练习并不意味着我们做错了什么。它并不是对练习的背叛,反而是最关键的一个部分。
    当我们感觉焦躁不安,无法安静下来或者当我们没法再继续安静地做着的时候,行走的练习就会显得特别有帮助。当我们情绪糟糕的时候,行走的生理感觉能使我们感到更加踏实,它甚至比冥想打坐还要有效。正念式行走常常被称为“运动的冥想”
    最后几个部分:此书的后面部分,着重讨论冥想的方法/方式,需要我们去实践。


    IP属地:辽宁5楼2014-06-26 16:41
    回复
      《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摘录(下)
      重读《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发现这是关于抑郁情绪阐述得最好的一本书。实际上,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真正意义上向我们揭示了抑郁的运作。此书重实践,冥想需要坚持练习,本人深有体会,而且目前已经获益匪浅。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是在抑郁情绪减轻的情况下练习,否则达不到效果。
      最主要的情绪类型包括高兴、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每一种情绪都对应着我们对某种情境的身心反应:当危险逼近时就会引发恐惧,当令人极度不快的事情出现便会感到厌恶,当重要目标被妨碍就会产生愤怒,当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高兴。
      那么,为什么抑郁和苦恼会持续得比引起它们的情境还久呢,或者说,为什么有的时候不舒服和不满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呢。简单说来,这些情绪之所以持续不断,是因为我们对它们有持续不断的情绪性反应。抑郁症持久并反复发作的原因并不在于刚开始感到悲伤的那一瞬间。悲伤是人类自然的心理状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我们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去摆脱它。真正的问题根源在于悲伤出现之后所发生的事。问题不在于悲伤本身,而在于之后我们对它的反应。
      情绪的行动的信号。但是,当情绪性反应指向自我——包括我们的想法、情绪以及自我意识的层面时,同样的反应就可能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甚至危及到我们的生命。没有人能够摆脱自身经验的追赶,也没有人通过威胁恐吓的方式把那些烦恼、郁闷和危险性的想法和感受赶跑。
      当我们用消极的方式——厌恶反应——来对待我们的消极情绪时,当我们把情绪当作必须击倒、消灭和打败的敌人时,我们就把自己推入了陷阱。因此,理解厌恶机制就成为理解我们为什么长期陷入苦恼的根本所在。而不愉快的情绪又会引发过去记忆中那些无益的思维模式,从而使问题加剧。
      情境对于记忆有着难以置信的力量。当我们回到某种心境状态,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想起与之相关的一切,让我们郁闷的想法和记忆便不知不觉地回到了脑海当中。当心境再次出现,相关联的思维和记忆也会造访,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些造成这些心境的思维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烦恼做出如此消极的反应:我们所体验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悲伤事实,而是被那些缺点和无能感所渲染放大的事件。而我们常常意识不到那些思维模式仅仅是记忆的一部分,并不是现实,于是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们对此时此刻的自己产生了不满的情绪,但是却意识不到这种不满其实来自于过去的思维模式。
      但是,如果过去的苦恼和抑郁的心境被当前的某种情境所激发,而这种心境又引出了一连串的思维和情绪,令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价值,是个骗子,那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在童年期或者青春期,在我们还不具备成年人的生存技巧之时,就过度地体验到被抛弃、虐待、孤独或者抱怨的话,那又会如何呢?令人悲哀的是,很多患上抑郁症的成年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负性的记忆、思维和情绪一旦被不愉快的心境所激活,并上升到意识层面,就会产生了两个主要的效应。第一,毋庸置疑的是,它让我们更加烦恼,变得越来越抑郁。第二,它会带来一连串看似迫切需要关注的优先问题——我们自身的缺点以及克服它们的方法。这是这些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占据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无法将注意力转向其它的事情。因此,我们就像发了疯似地一遍又一遍地拷问自己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或者是生活方式出了什么问题,并且尽一切可能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中,我们如何能把注意力从这些迫切又可悲的想法转向其他的事情呢?明知道那些能改善你的心境,你也做不到。我们一直以来最信奉的方法是整理思路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找到自身的缺点,把烦恼对生活的破坏降到最低。但事实上,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就如同用菜刀剪指甲一般,完全不得章法。它只能火上浇油,让我们始终固着在不愉快的想法和记忆上面。它就像在我们面前播放的一部恐怖电影:我们不想看,却又无法将视线从那里移开。
      批判性思维带来的是思维行动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了认真分析、问题解决、判断和比较,它主要致力于实际的问题空间和理想的问题空间之间的距离。这是一种当我们听到什么就会立刻做出反应的模式。因而,当我们想要改造自己的内部世界——改变自己以获得快乐,摆脱烦恼的时候,我们自然也会想到这种思维模式。但不幸的是,事情正是从这里开始错的离谱了。
      你可能会把这种自我关注,自我批评的大脑模式叫做反省。而心理学家也把它叫做过度沉思。当你沉思的时候,你就会毫无理由地被烦恼本身以及引起它的原因、它的意义和它所带来的结果慢慢占据。很多研究都已经证明,如果你在过去曾经对悲伤或抑郁的心境采用过某些应对策略,那么当你的情绪再一次变糟的时候,你很可能会采用相同的策略。而那样只会带来一种结果:你会陷入你拼命想要挣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从而变得更容易遭到消极情绪的侵袭。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过度的沉思呢?但研究者对那些沉思过度的人提出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非常简单: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深信通过反复的思考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烦恼和抑郁。他们相信如果不这样做,情况会变得越来越糟。
      反复沉思总是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它只能让我们的痛苦加剧。它是一种试图解决自己根本无法应付的问题的盲目英雄主义。总而言之,在解决烦恼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可以应对当前出现的负性思维、记忆和思维模式。进化的过程赋予我们某种可以替代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而人类才刚刚开始意识到它的作用。它就是察觉。
      思维的存在模式就是通过觉察本身。存在模式和行动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说它们中那个更优,而仅仅是不同。存在模式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式去生活,去理解情绪、压力、想法和身体状况。它是一种我们早已拥有的能力,自身被忽视和未得到开发也已。
      通过正念的培养,我们也许能够意识到外部事件、情绪感受、想法和行动之间的复杂联系,了解某个因素是如何诱发另外一个因素,从而点燃了整条抑郁的锁链。我们或许就不会再反复地陷入永无止境的抑郁情绪,因为现在能够以全新的更明智的方式去管理当前的经验。甚至还会在脆弱的时候,找到自我安慰的方法,加强对新事物的兴趣,交到更多的朋友。
      正念并不是投注更多的注意力,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更加智慧地去关注事情——用完整的思维和心灵,用身体和感官的全部资源。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正念的觉察,就能为悲伤的心境导入一种不带任何的预设和臆断的经验。最终我们会认识到一时的悲伤并不是整个人生的完结——我们仅仅是在某一刻感到悲伤而已。虽然这种转变本身并不能让我们的心情立刻好转,但是它却能够把我们带往另外一条路,一条抛却抑郁残酷的道路。
      在这种精神的时间旅行中,我们思索着过去和未来的种种场景,很容易就会忘记自己当前所处的时刻。而当我们完全沉浸在过去和未来的画面中时,甚至会以为那些想象就是现实。我们常常重温过去的情绪体验或者预期未来可能出现的经验。由此,我们不仅脱离了此时此地的直接现实,而且还经受着很久之前的伤痛或者说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痛苦。因此,难怪我们会觉得心情越来越差了。
      大脑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在你行动之前先想出行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这种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做计划,可以想象,可以写出一本小说来。但是当我们把对事情的想法和事情本身混淆在一起的时候,就会陷入困境。想法涉及到解释和判断,但这并不是事实的本质;它们只是衍生出来的更多想法而已。
      活在当下,把思维和情绪当做类似于声音、形状、气味、味道以及触觉那样短暂的信息,不让它们淹没感官发出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阻止我们走上沉思式思维的老路。行动模式可以独立承担全部的生活,尤其在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它也能照常工作。因此,向正念的转变才需要主动的意志和练习。
      没有这种觉察力,我们就会走上渐行渐远的通向抑郁的老路。我们的自动思维模式会一遍又一遍地把我们带上同一条路,而我们会做出同一个行为反应,从而导致同一种恶劣的情绪——抑郁症的每一个成分都互相诱发,从而被完全激活。缺乏觉察力使得我们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说,它使我们看不到整体上改变的可能性。
      传统上,我们常常把开发头脑的稳定情绪的能力比喻成处理一杯泥水。如果你不断搅拌这杯水,那么它永远都是浑浊的。但是如果你耐力的等待,那么泥土最终会沉到杯底,留下干净纯洁的水浮在上面。同样地,如果我们试图稳定、控制思维,那么只能把事情搅乱,让一切变得更加浑浊。但是如果我们让大脑专注于某件事情,那么或许可以摆脱上述的思维模式。当我们有意识地放弃控制事物的努力,头脑就会自动地安静下来,留给我们更加冷静而澄明的空间。
      你无法强行控制思维。即使你试图去控制,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我们对思维的控制只能让它往相反的方向发展。试图压抑不想要的念头并不是让头脑冷静而澄明的有效方法。注意此时此地所发生的事情,需要的是意志力,而不是强制力。
      既然强制力起不到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令头脑平和冷静下来呢?一切的秘诀在于不要迷失。一种方法就是让自己不断地把注意力投入到某样事物上。
      正念式呼吸:躺姿。(这是我最常用的,晚上躺在床上练习,经常15分钟之内睡觉)
      正念式呼吸:坐姿
      正念式呼吸:走姿
      正念式冥想是一种对当前状态的回应,让我们从沉思式思维的本能反应中解脱出来。首先,它是一种富有技巧又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头脑在陌生而自然的情境中冷静下来。其次,它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具有让头脑冷静、内心平和的能力。我们不需要做任何特别的事情来达到这种状态——只需要停下自己的脚步,停止那些让头脑更加浑浊的搅拌动作就可以了。
      如果你因为思维的游离而感到挫败
      提醒自己
      思维的游离只是行动模式在作怪
      在你认识到它的那一刻正念就会随之产生
      如果你感到“我现在应该感觉更好才对”
      提醒自己
      注意那些“应当、理应、应该、必须”的念头
      注意批判性思维,并回到呼吸上来
      如果你发现自己试图去控制呼吸
      提醒自己
      让呼吸顺其自然
      有意识地承认思维的游离能够提醒我们,注意力已经回到了当前的时刻,我们应该放松对自己“做错了事”的严厉批评。重新开始练习并不意味着我们做错了什么。它并不是对练习的背叛,反而是最关键的一个部分。
      当我们感觉焦躁不安,无法安静下来或者当我们没法再继续安静地做着的时候,行走的练习就会显得特别有帮助。当我们情绪糟糕的时候,行走的生理感觉能使我们感到更加踏实,它甚至比冥想打坐还要有效。正念式行走常常被称为“运动的冥想”
      最后几个部分:此书的后面部分,着重讨论冥想的方法/方式,需要我们去实践。


      IP属地:辽宁6楼2014-06-26 16:43
      回复
        @心自己12138
        无意间看到你割手的照片,感觉你有些抑郁,希望这本书会对你有益处。如果你只是随便玩玩,而且那是假的是我傻呵呵的当真~那你全当误会好了~我没恶意的。····


        IP属地:辽宁7楼2014-06-26 16:47
        回复
          大叔,看完你发的这个,正常人都能抑郁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4-06-26 17:43
          收起回复
            楼主求这本书的表格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5-03-17 20: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