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装置013吧 关注:380贴子:18,086

【铁幕档案室】铳剑的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照例
另外个人感觉铳剑比刺刀更形象更能说明问题些就是这样


IP属地:北京1楼2014-06-28 11:28回复
    早期刺刀
    Bayonet的名字来自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城市Bayonne, 文件记载中提到刺刀於1647年时第一次在此使用。 刺刀最早是一种防御性的武器, 在前膛枪发射之后, 以两三层人墙和刺刀, 抵挡敌军的前进。 当时刺刀是一种军用品, 没有任何民用价值, 从未见有人配上刺刀去狩猎的。 但这并不表示民用枪不该有刺刀座, 同样的, 有史以来, 也极少听说过歹徒用上了刺刀的枪枝去行抢的。
    最早的刺刀是梭刀式样的; 因为早期的火枪只能装填一发, 重新装填需要一段时间, 因此在火枪发射了弹丸之后, 把刺刀装上, 当成长枪使用, 而刺刀柄是藉塞入枪管来固定, 因此完全排除了再度发射的可能性。 此种刺刀称为塞入式刺刀(Plug Bayonet)。 此一时期的刺刀战术有两个特性: 一是刀和枪是不相容的, 二是刺刀的地位和枪相等, 如果不是更重要一些。
    【某铁及其他一些人想象中的第一把刺刀的样子】


    IP属地:北京2楼2014-06-28 11:31
    回复
      随著时代的演进, 当然有人想到枪和刀不需要互相排斥, 法国的要塞专家扶般(Se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在1688年发展出了套在枪管外的套筒型枪刺(Socket Bayonet), 在枪管外有一个突起的卡榫, 在套上刺刀后扭转入套筒的凹槽固定。
      此时, 随著枪械技术的演进, 一般以为刺刀已经成了辅助的战斗工具, 外形大为简化, 往往只是一条有尖端的金属棒。 其位置多是偏向一边, 以便火枪手在装上刺刀后, 仍能由枪口装填弹药, 由於火枪已经很长, 枪刺长度大约在14至18吋之间。


      IP属地:北京3楼2014-06-28 11:33
      回复
        到了19世纪, 刺刀的演进随著欧洲列强的争霸全球, 和枪械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且再度受到了重视。 一般是制成了长刀(Sword/Saber Bayonet)的形式, 刀刃在20吋以上。 思维趋势倾向为多功能, 装上步枪可以当刺刀用, 不装在枪上时也可以当成军刀单独使用。

        【十九世纪70年代林明敦滚轮式步枪的长剑刺刀, 全长68公分】
        到了19世纪后期, 以弹簧为助力的固定卡榫被普遍采用, 刺刀的长度大为缩减, 演变成短刀(Knife Bayonet)形状, 刀刃在20吋以下, 甚至全长不到15吋也有, 这种样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

        刺刀座的设计也是经过许多变革, 林明敦滚轮式步枪在枪管侧面的刺刀座, 下图为装上刺刀后的枪口近照, 刀面水平, 平行於地面。


        IP属地:北京4楼2014-06-28 11:36
        回复
          廿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 刺刀仍是相当重要的军械, 士兵们人手一把, 制造数量庞大, 至今仍有大量留存。 但是在真正战斗中, 两军以刺刀对决的例子愈来愈少, 到了二次大战, 只有中国军队和日军还有大规模使用刺刀拚斗的例子。 其他军队, 多是以刺刀作为吓阻工具, 或是多功能的战斗刀, 其长度也逐渐缩短。

          【二次大战时美军使用的M1步枪及M1刺刀】
          日军对刺刀的重视程度, 由其九九式轻机枪上都装有刺刀座可见一般, 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特例。 英军也曾在Sten冲锋枪上搭配了刺刀, 但其实用价值是相当可疑的。
          等到半自动和全自动武器普及, 并配上了高容量弹匣之后, 单兵的火力大增, 刺刀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 除了夜袭等敌我不明, 两方极度接近而且敌我混杂的时候, 根本没有端枪冲锋的机会, 大老远就会给扫倒。 最近一次的事例, 是1982年在福克兰岛龙丹山阵地(Mount Longdon, Falkland Island), 英军发起了刺刀冲锋, 以29名英军、 50名阿根廷部队死亡的代价, 夺下据点。 可见偶而用之, 倒也还有奇效。
          廿世纪末, 以卅米内刺刀见红著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也放弃了拚刺刀的战术理念。 现代刺刀的发展, 走上像瑞士刀一样, 讲究多功能, 而且要短小轻便、 易於携行;而且刺刀也开始向生存方向发展,用途多样化,至于本职工作则倒不是啥重点了。
          刺刀虽然在今日实战上的重要性日益减小, 但是仍是训练部队的一个重要课目, 对培养体能, 士兵的集体意识和杀气, 有很大的助益; 就如同齐步走, 踢正步一样, 永远不会从部队完全消失。 但是练兵者也莫要本末倒置, 将其当成主要战术, 如果真指望靠这进行实战难免会重蹈二战日军的覆辙。
          由於百年来各国生产了不计其数的刺刀, 种类式样繁多, 因此搜集刺刀也是军品搜藏的热门项目。 刺刀虽也是可以杀人的军品, 但是没有枪械敏感, 比起收藏军服、 配件, 却又多了那麼一点致命的吸引力。


          IP属地:北京5楼2014-06-28 11:39
          回复
            刺刀的各部名称:
            以大部而言, 可分成刀柄、 刀格, 刀身和刀鞘。
            Hilt: 刀柄
            Cross Guard: 刀格、 镡、 刀鼻
            Blade: 刀身
            Scabbard: 刀鞘

            【中正式步枪刺刀、 刀鞘及及套 】
            刀柄可细分成:
            Grip/Handle: 刀把
            Pommel: 刀头
            Press Stud: 刺刀座卡榫
            Mortise Slot: 刺刀座槽
            Spine: 刀把背

            【中正式步枪刺刀刀柄 】
            Flash Guard: 枪焰护片
            Oil Slot: 注油孔


            IP属地:北京6楼2014-06-28 11:42
            回复
              刀把的材质也是五花八门, 有全金属的、 电木的、 合成材质的。 过去以木质为多, 现代则多为合成材质。 木把上有的又有各式的防滑纹, 横纹、 斜纹、 菱形纹等。

              德国1898式握把的斜纹及注油孔
              枪焰护片, 顾名思议, 是在刀把背上加装一块铁片, 以防枪口火焰伤及刀把和刀把背。 有些久历沙场的刺刀, 因为没有枪焰护片, 刀把背上有明显腐蚀痕迹。 但这并不是常见的配置, 只有德国制的刺刀才常看到。
              注油孔是供润滑油进入刀把内的一个洞, 提供内部机件(刺刀座卡榫、 刀鞘卡榫、 弹簧等)润滑之用。 有人亦称其为漏水孔, 指的是万一内部进水时, 能让水份快速流出。 这也不是常见的配置。


              IP属地:北京7楼2014-06-28 11:43
              回复

                刺刀座槽是一个鉴别刺刀型式的重要指标。 供毛瑟步枪使用的刺刀, 和其他枪械的刺刀迥然不同; 一般称毛瑟刺刀座槽T/O型, 而其他的为T型。 以民国制造而言, T/O型不如说是十字型更为妥切。 这是毛瑟刺刀的重要特徵, 没有别种步枪使用此种座槽。 毛瑟在1895年取得一项刺刀不接触枪管的专利, 但是到了1898年式才完成H型插座的设计, 在此之前的毛瑟步枪, 都是采用枪托下插座型式。 另一个例外是阿根廷的1909型, 为了重覆使用1891型步枪刺刀, 因此阿根廷1909年型也采用了T型。

                智利1895年型刺刀, 枪口环长且使用T型刺刀座槽
                配合起来就是这样【下图为中正式】


                IP属地:北京8楼2014-06-28 11:47
                回复
                  刀格可细分成:
                  Quillion: 护手钩
                  Muzzle Ring: 枪口环

                  【日本早期型明治30年式刺刀, 长型枪口环及向前护手钩】
                  枪口环是供刺刀固定在枪管之用, 除了德国之外, 各国刺刀都有枪口环。 毛瑟考虑在枪管上加上外物会影响弹道, 因此德国的刺刀从1898式起, 都没有枪口环, 是其特色。 不过外销的毛瑟, 却都有枪口环, 可能是因为买方坚持, 觉得光是H插座不够牢靠。

                  日本【刺刀座在枪托下】中期型明治30年式刺刀, 水平护手钩
                  枪口环的长短, 也是一个鉴别刺刀型式的指标。 刺刀座在枪托下的, 枪口环延伸较长; 毛瑟式刺刀的枪口环则紧贴刀背, 因为其刺刀座便在枪管下。 一个例外是Enfield No. 1 Mk III*和1907式刺刀的组合, 在枪口下另外有一个圆柱供枪口环套入。 由一把刺刀上, 枪口环到刺刀座槽的位置, 可以判断出刺刀座到枪管的位置, 也可判断出刺刀座到枪口的长度。 因此, 大致可以决定枪枝前端各要件的相对位置, 因而决定其形状。

                  【与Enfield No. 1 Mk III*同型的印度Ishapore 2A1及1907年式刺刀, 枪口下另有枪口环固定榫】
                  护手钩在19世纪末期很流行, 大多数刺刀都有这样的设计, 大多数向前弯; 德国的1898系列刺刀护手钩则向后(也叫Quill Back)。 一次大战后的刺刀大都去掉这一项配置。

                  【德国1898型刺刀有向后的护手钩】


                  IP属地:北京9楼2014-06-28 11:51
                  回复
                    刀身可细分成:
                    Ricasso: 刃柄
                    Point: 刀尖
                    Edge: 刀刃
                    Fuller/Blood Grove: 血槽
                    Spine: 刀背

                    【英国1907年式刺刀】
                    刃柄是最常有印记的部份, 通常会印上生产者的厂徽或名字。

                    【205兵工厂M1刺刀, 刃柄印记 - 1971年6月高雄出厂】
                    刀身的形状、 长短差距极大, 但是可以粗分成单刃、 双刃, 半双刃三种。
                    单刃最有名的例子是日式的明治三十年式, 其形状如同武士刀, 只有一面是锋利的, 另一面为刀背。

                    【配合日本三八步枪使用的中期型明治30年式刺刀, 单刃】
                    另外, 单刃、 半双刃的刺刀, 还可分成上方开锋和下方开锋两种。 当然此处的上方、 下方指的是上刺刀时的方向。 一般以下方开锋较多, 因为上方开锋的刺刀, 刺入人体时, 伤口正对枪口; 喷出的血液有可能大量进入枪管之中。
                    绝大多数的刺刀为半双刃, 差别仅在於刀背开锋部份的长短。 枪口火焰产生的高热, 对刺刀金属会有一定影响, 枪口下的部位, 仿如不断的经历焠火程序, 应当补强。 多数刺刀的刀背为刀刃中最厚的部位, 双刃刀则无法达到此一目的。 德国在一次大战中, 还曾使用过一些1898型刺刀, 背面具有锯齿(Sawback), 当时曾引起交战国的交相谴责, 与毒气、 美军的散弹枪, 同列为不人道的武器。
                    以制造的难度而言, 刺刀并不须要很精密的技术, 普通铁匠都可以打造。 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是, 刺刀在中国的生产, 和枪械一样, 发展的非常缓慢; 汉阳兵工厂在成厂十年中, 生产了130,726各式枪枝, 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 在军阀时代至抗战之前, 更是大量的向欧洲列强购入了各式刺刀。
                    中国以往自制的刺刀, 主要是供汉阳造和各式土洋毛瑟步枪使用。 汉阳造的刺刀为单刃, 长度及造型类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 中正式和其他毛瑟步枪的刺刀, 刀刃形状则有英式1907年式和比利时1924年式两大类。

                    【比利时1924年式长刺刀专为出口制造】
                    由於产量有限, 造枪和造刺刀分开, 因此到了抗战时, 地方部队中有许多士兵没有刺刀。 例如开赴前线的川军, 记载中说有的枪栓要用绳子绑住才不会掉出, 士兵一律没有刺刀。 有的部队乾脆发给士兵大刀, 以近供战使用, 所以虽然没有刺刀但至少大刀片的供应可以自给自足
                    刀鞘可细分成:
                    Throat/Mouthpiece: 鞘口
                    Frog Stud: 皮套榫
                    Chape: 鞘标

                    【英国皮制1907年式刀鞘及帆布套】
                    刀鞘在廿世纪初多为皮制, 以厚实的皮革制成, 两端配上金属套。 一次大战之后, 各国多以全金属制造刀鞘。 美军则以合成材质、 纤维板或金属片作材料, 德军在二次大战中曾以电木制作, 但还是以金属为主。 中国在抗战时, 因物资艰难, 曾以猪皮制造皮套, 连著腰带环, 类似今日的民间猎刀皮套。 日军在战争末期, 油尽灯枯, 曾以竹片、 木片制造刀鞘。

                    民国刺刀及金属刀鞘
                    皮套榫也是一个鉴别刺刀年代的指标, 一次大战及之前的皮套榫, 大致为圆型, 状如香菇, 一战之后, 开始有L型出现, 有如反置的衣钩。 近代美式刺刀则不用皮套榫, 以双钩挂在弹带上。


                    IP属地:北京10楼2014-06-28 11:57
                    回复
                      从刺刀出现之后, 便有人想到, 为何不将刺刀固定在枪上, 使用时伸出, 不用时收起, 一来不会有遗失之虞, 需要时, 也可以很快的备便。 最早的折叠式刺刀装在荷兰的1826/30年式火枪上, 以螺栓固定在枪侧。 之后陆续有零星的例子, 但是从未成为主流。
                      近代较有名的是中国的五六 - 一式冲锋枪, 在枪管下有回叠的枪刺, 仿自俄式的SKS折叠枪刺。 在越战记录片和电影中常有北越军使有此型枪刺的镜头。 但是五六 - 一式采用折叠枪刺的理由, 经济上的考虑可能大於战术思想的辩证。

                      中国外销型五六式半自动步枪(SKS)折叠式枪刺 【传说中的三棱军刺】
                      折叠式刺刀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有如上述, 士兵们使用刺刀的时机, 千奇百怪, 战阵上使用反而是末节。 (服役时曾见人以刺刀砍凤梨、 切西瓜、 开牛肉罐等), 装在枪上的固定枪刺, 当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由此可见,刺刀已经从战场拼杀转换为类似伞兵刀的生存职能了.......
                      【end】


                      IP属地:北京11楼2014-06-28 12:00
                      回复


                        IP属地:北京12楼2014-06-28 13:04
                        回复


                          IP属地:北京13楼2014-06-28 13:06
                          回复


                            IP属地:北京14楼2014-06-28 13:08
                            回复
                              最后附一张王师的刺刀【说实在的某铁觉得这玩意都可以用来砍了】


                              IP属地:北京15楼2014-06-28 13: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