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学生薛逸凡红了。因为,她所在的班级,只有她一个人,而且这个专业本科全国只有北大才有。
专业愈冷,坚守愈可贵。当初,薛逸凡报考古生物学专业就是出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走过四年,薛逸凡的内心一定不寂寞。向这种敢于坚守的学子致敬。
薛逸凡可敬,北大元培学院同样可圈可点。不少大学早已停开古生物学专业,北大的坚守体现了一种责任。大学应该是人类社会积累知识、固守良知的堡垒,也应该是超越世俗生活保持独立思考的高原。
如果学校和学生,都把就业看作是兴办高等教育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是不是有些太功利,太悲哀?
大学,原本是青春的舞台,是学子们展示自我、丰富自身的场所,无论是选择专业,进一步深造,还是毕业择业,能不能少一点随波逐流,多一点“选我所爱”的青春激情?
读大学,兴趣第一还是功利第一?
高考填报什么样的志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成就什么样的人生。而记者发现,在填报志愿上“失手”而留下遗憾的大有人在。
程昆的第一志愿是中文,没想到被调剂到统计专业。入学后,他曾试图转专业,但是老师告诉他非常麻烦,他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整天和数字打交道,学习特别枯燥,一点兴趣没有,宁愿在宿舍里睡觉,也不想去上课。大学4年基本上荒废了”。毕业后,程昆进了一家报社。而他班上40多名同学,最后从事本专业的只有寥寥数人。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的调查发现,29.5%的人不满意当年自己所选大学专业。
高考时,罗君想学美术,但老师说,艺术类院校是“成绩差、考不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才去考的地方”,她成绩好,应当考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罗君只好报考了外交学、英语双专业,但外交学并不是她的兴趣所在,上大学之后不适应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经常旷课。幸好还学了英语,又是重点大学毕业,找工作相对容易。”罗君说。
记者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比较盲目,缺乏人生规划,往往是哪个专业热门、好就业、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就选择哪一个专业,而真正读了这个专业才发现没有兴趣。这种严重的功利化倾向,牵引着学生向热门专业集中,使大学教育的成效打了折扣,也使学生的个人发展走了弯路。
近年来,我国高校每年都有一些新生因对专业不了解、不喜欢而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有一些考生选择了退学、复读。
山东章丘四中校长刘金水曾两次参加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研讨会。据他了解,复旦大学每年有500多人强烈要求转专业,但是能成功转专业的只有300多人。
刘金水认为,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实际上是“基础教育的悲哀”。他说,中小学教育内容局限在课本上,学生的活动空间局限在课堂上,参加社团、兴趣小组明显不足,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潜能在哪儿,对什么感兴趣,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以致高考后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十分茫然。
另外,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对社会现状、职业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学生对所选专业学什么、毕业后干什么并不清楚,一知半解、懵懵懂懂地进了大学,才发现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影响了个人发展。比如前几年生物工程技术等专业很热,吸引了一些学生竞相报考,入学后才发现真正从事尖端研究的只是极少数人,而且要甘于寂寞,大部分人毕业后只能进制药企业,以致有些学生对这一专业的兴趣逐渐消失。
此外,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繁复也加大了学生选择专业的难度。据统计,目前国内高校有260多种专业目录和2400多个专业。高校专业设置过多过细,热门专业过于密集,如一个管理学本科专业,被细分为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项目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
专家建议大学更多以学分管理,而不是学科控制,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提高大学教育的有效性;或是实行宽口径招生,按院系或学科大类而非专业进行招生,入校前两年上基础课,第三年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确定专业方向,以避免过早选择专业造成盲目性。
抱着功利目的选专业未来很难成功
“每个学科在一所大学里应该有各自的地位,在一所大学,各个学科如果没有合理的学科生态,这所大学必定会走向衰败和灭亡。”2013年1月,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在该校奖学金颁奖典礼上说,一所大学必须要有合理的学科专业生态结构,不仅要把强的专业做强,而且要让弱的专业也能够存在,否则就会失去平衡。
杨玉良说,不同的专业似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它的冷和热,但是他认为,冷和热并不代表专业的重要与否,“不要以为冷的学科就是不重要的学科,不要以为热的学科就一定是重要的学科”。
现在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分大类招生,每一个新的同学入学一年以后要去选择一个专业,有人认为选专业似乎就是第二次高考,因为这将决定自己后面的人生道路。但杨玉良认为,从什么出发点去选择专业,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你可以受社会的影响去选择专业,也可以从国家的需求出发来选择专业,也可以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但是哪个占主要地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杨玉良认为,大学生对一门学科认识得越深,就越会体会到这个学科在未来的社会,包括个人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比如说经济管理比较热,设想大家都去选经济管理(专业),这样行不行?显然不行。因为我们国家必须有人去做工程技术的研究,有人要去做科学的研究,我们有实体性的经济,有实体性的企业,也有金融类或者其他类的企业。一个合理的社会架构,各种事情都需要人来做,而且我们希望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面都能够做到优秀。”杨玉良说,如果在选择专业时仅仅考虑某一个学科出来会赚多少钱,或者某一个学科出来工作会比别人舒服,那么这种选择方式将是会有问题的,“如果你是本着这个意图去选择你的专业,我怀疑你未来是否会取得成功。”
杨玉良提到此前李开复举过的一个例子,哈佛大学商学院曾对来读商学院的学生做一个调研,看看他们到底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实现一种事业。10年以后,再对这些同学进行一个调查,结果发现100多位这样的学生都成了千万、亿万富翁,或者用世俗的观点来看,似乎他们都成功了。而回过头来看,这100多位学生只有几个人当时进学校的时候是为了赚钱、发财,而其他真正成功的人选择的都是为了事业和理想。
杨玉良觉得,这个例子说明的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你有了理想,那么在工作生活当中碰到困难的时候,只要能让自己的内心休养生息,第二天仍然可以以精神焕发的面貌去面对生活和工作。如果你没有理想,那么碰到了挫折可能就一蹶不振了。”杨玉良告诫大学生,对待专业问题,更多的是要回到内心,问问自己到底更适合学习哪个专业,而不是跟着社会潮流。
亲,你当初选专业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迫于无奈选择社会热门或者家长期望的专业呢?你后悔自己的选择么?如果以后你的孩子面临这个选择,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