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司马求道兄的帖子里,我选了一个A角度来分析华美武器对松山战役的作用。
那这里,再更实际点,从B角度来分析。
【松山战役的核心败因】
要分析一场战役能不能逆转,前提是找到核心败因,再对症下药。
松山战役的核心败因,不是秦军不勇武,也不是明军武器落后。(还在拿着历史上明军武器落后说事,纯粹就是脑子进水)
核心败因1:督抚之争。洪承畴虽然名为蓟辽总督,其实在实际指挥中,一直受到各种遏制,从巡抚到监军,每个人一个看法,每个人都向崇祯皇帝打小报告。导致最终的指挥决策错误。
核心败因2:敌情不明。明军主力不得不顶着上层的各种奇葩决策主动出击也就算了,对满清的动向也完全一抹黑,让满清一支偏师就能迂回到自己大后方断了退路,情报的滞后导致应变能力大幅度下降。
核心败因3:军将溃逃。这是最最核心的败因。当得知退路被断,如果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无非是两种选择,一是至于死地而后生,集中兵力突围,突围不了都让对手损失惨重;二是固守待援。松山战役中的明军是怎么做的?直接吓破了胆,根本没有组织任何有效的应变调动,而是惶恐撤退,甚至撤退命令刚刚下达,几个总兵就不听调令各自拼命逃跑。几乎所有的战损都发生在这种局面下,而不是双方的对抗作战。
====
请问,以上核心败因,哪一条可以用华美燧发枪来解决?
====
【华美武器到底有多厉害】
文里的21B燧发枪,原型是英国的赫贝斯燧发枪,经过了改良。其性能是正常状态下有效射程100米。如果是实战,考虑烟尘、士兵和战场干扰,有效射程会减半。
同期的欧洲最先进火绳枪,有效射程大概50米,实战很少超过30米。
也就是说,明军装备了华美燧发枪,实战射程也不过是从30米达到50米。
这20米的差距,如果是放在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手里,那会发挥极大的优势。但可惜,明军不是。
燧发枪这种近代火器,要求相匹配的战术,才能发挥作用。步兵线列战术,燧发枪可以让步兵排得更紧密,火力更集中。但这就意味着对兵团指挥、布阵、纪律和基层军官有着极高的要求(负责连排步兵线列指挥的中尉和少尉级别的基层军官)。
司马兄列举了好几部起点有名的明末穿越文,但大家仔细回想下,无论是哪一本,主角麾下的部队的最大法宝是什么?严明的纪律(视死如归的线列步兵们),苛刻的战术指标(不进入50米不开火),训练有素忠心耿耿的基层小军官。别说是燧发枪了,在《明末小兵》里,主角手下的步兵,火绳枪都打得满清满地找牙了。
请问普通的明军有这些吗?没有这些,实战射程从30米提高到50米,有意义?
何况,松山战役里,明军一旦离开营地防御,就胆子直接下降90%,在后路被断后,连对战的胆量都没有,直接是逃跑。难道华美燧发枪能让逃跑速度更快?
====
不抓住主要矛盾来看待松山战役,一味脑补华美燧发枪就能逆天,纯粹就是无视松山之战乃至整个明军的核心问题。
那这里,再更实际点,从B角度来分析。
【松山战役的核心败因】
要分析一场战役能不能逆转,前提是找到核心败因,再对症下药。
松山战役的核心败因,不是秦军不勇武,也不是明军武器落后。(还在拿着历史上明军武器落后说事,纯粹就是脑子进水)
核心败因1:督抚之争。洪承畴虽然名为蓟辽总督,其实在实际指挥中,一直受到各种遏制,从巡抚到监军,每个人一个看法,每个人都向崇祯皇帝打小报告。导致最终的指挥决策错误。
核心败因2:敌情不明。明军主力不得不顶着上层的各种奇葩决策主动出击也就算了,对满清的动向也完全一抹黑,让满清一支偏师就能迂回到自己大后方断了退路,情报的滞后导致应变能力大幅度下降。
核心败因3:军将溃逃。这是最最核心的败因。当得知退路被断,如果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无非是两种选择,一是至于死地而后生,集中兵力突围,突围不了都让对手损失惨重;二是固守待援。松山战役中的明军是怎么做的?直接吓破了胆,根本没有组织任何有效的应变调动,而是惶恐撤退,甚至撤退命令刚刚下达,几个总兵就不听调令各自拼命逃跑。几乎所有的战损都发生在这种局面下,而不是双方的对抗作战。
====
请问,以上核心败因,哪一条可以用华美燧发枪来解决?
====
【华美武器到底有多厉害】
文里的21B燧发枪,原型是英国的赫贝斯燧发枪,经过了改良。其性能是正常状态下有效射程100米。如果是实战,考虑烟尘、士兵和战场干扰,有效射程会减半。
同期的欧洲最先进火绳枪,有效射程大概50米,实战很少超过30米。
也就是说,明军装备了华美燧发枪,实战射程也不过是从30米达到50米。
这20米的差距,如果是放在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手里,那会发挥极大的优势。但可惜,明军不是。
燧发枪这种近代火器,要求相匹配的战术,才能发挥作用。步兵线列战术,燧发枪可以让步兵排得更紧密,火力更集中。但这就意味着对兵团指挥、布阵、纪律和基层军官有着极高的要求(负责连排步兵线列指挥的中尉和少尉级别的基层军官)。
司马兄列举了好几部起点有名的明末穿越文,但大家仔细回想下,无论是哪一本,主角麾下的部队的最大法宝是什么?严明的纪律(视死如归的线列步兵们),苛刻的战术指标(不进入50米不开火),训练有素忠心耿耿的基层小军官。别说是燧发枪了,在《明末小兵》里,主角手下的步兵,火绳枪都打得满清满地找牙了。
请问普通的明军有这些吗?没有这些,实战射程从30米提高到50米,有意义?
何况,松山战役里,明军一旦离开营地防御,就胆子直接下降90%,在后路被断后,连对战的胆量都没有,直接是逃跑。难道华美燧发枪能让逃跑速度更快?
====
不抓住主要矛盾来看待松山战役,一味脑补华美燧发枪就能逆天,纯粹就是无视松山之战乃至整个明军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