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冗官与吏胥问题:冗官问题,北宋就已存在。因宋代恩荫滥授,机构臃肿,官职越设越多,官吏越来越冗。到北宋中期,"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即一个官职有三个官在候缺;南宋理宗时,竟是六七人共守一缺。官吏棒禄丰厚,便国家财政支出很大,而吏治败坏,贪污成风,使人民更受压迫勒索之苦。
如何治理吏胥之为害,叶适在《吏胥》中提出具体的办法,他说:"今官冗而无所置之,士大夫不习国家台省故事,一旦冒居其位,见侮于膏。今胡不使新进士及任子之应仕者更迭为之,三考而满,常调则出官州县,才能超异者,或遂录之。"他想从提高吏胥的素质入手,使新进士和任子之应仕者来充任。
二、叶适的经济思想
1.批评"重本轻末"思想:北宋中期,永嘉县城的商税就已高达25391贯之多,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额的7倍。面对商品经济发达的形势,使叶适认识到工商业生产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在承认农业生产重要性的前提下,他反对政府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批评"抑末厚本"思想,在《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九《史记平准书》中说:"按《书>>`懋迁有无化居',周讥而不征,春秋通商惠工,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故子产拒韩宣子一环不与,今其词尚存也。……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使其果出于厚本而抑末,虽偏,尚有义。若后世但夺之以自利,则何名为抑,恐此意,(司马)迁亦未知也。"
2.理财与聚敛问题:叶适从批评"重本轻末"思想出发,理财概念颇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地方。
首先,他在《财计上》认为圣君贤臣必须善于理财。"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我国自秦汉以来,封建士大夫中流行一种偏见,认为讲求财政就是言利,从事理财就是聚敛,因此"使君子避理财之名,小人执理财之权"。叶适充分肯定讲求财政是国家头等大事,善于理财才是圣君贤臣。
其次,他将理财与聚敛区别开来。"理财与聚敛异,今之言理财者,聚敛而己矣"。他认为自秦汉以来,理财之义已失,仅"以为取诸民而供上用",使称为理财。"取之巧而民不知,上有余而下不困,斯其为理财而已矣"。在他看来,"取之巧"者,仍不是理财,而是聚敛。他指出理财是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者";聚敛则是"务以多取为悦"。就是说,理财与聚敛有别:理财者是与天下为利,聚敛则是政府官吏的自利。
第三,叶适认识到理财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认为税收过重,一定会影响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在税收上"再倍而取",无异于"杀鸡取蛋"。
最后,叶适注意到理财如若专门着眼于赋税的征收,是错误的,应该努力发展社会生产,能增加税收财源。
叶适在经济思想史上的进步作用,在于他对旧经济思想进行的批判。他对"贵义贱利"和"重本抑末"这两种在经济思想领域支配时间最久、作用最大的思想,都曾公开进行批评。当时,南宋思想界充斥朱熹理学观点,讳言财利是封建士大夫的时鬃,轻视工商业成为社会风气。叶适的言论,令人耳目一新,他不愧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批判正统经济思想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