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荒诞的尾濮记载,看看所记载为现今何处,不妨看看是何人。
唐·杜祜《通典》卷187 边防典三·南蛮上“哀牢”条后所记诸濮详细情况如次:尾濮,汉魏以后在兴古郡西南千五百里徼外。
其人有尾,长三四寸,欲坐,辄先穿地为穴,以安其尾。尾折便死。居木上,食人。俗又啖其老者。唯识母而不识父。其俗,有宾客,贷老以供厨。故宾婚有日,老者必泣,其地有稷及陆稻,多盐井,饶犀象,有弓矢,革铠以赤猱猴皮。垂锡珠、翡翠为冠帻。
《百濮考》的写法分析
第一部分为文献检索,多为东周时文献,并皆言南方之濮,实与云南无关。唯唐朝《通典》所言诸濮,均为云南西部之民族。最后一句笔锋一转,以所引注文为契机,直接切入主题中。
第二部分为董难针对《通典》根据传闻曲解之不可思议的言论,逐一进行剖析、驳斥,实际上彻底推翻了《通典》荒诞不经的记载。
第三部分为董难个人见解,以民族分布、民族称谓、生活习俗层层剖析,最后得出濮人即蒲蛮,非有“百种”,乃是一个与董难自己的本族-白族混居的独立民族。
无论真假如何,这尾濮记载涉及所在地:汉魏以后在兴古郡西南千五百里徼外。
三国后的兴古郡为今文山、红河玉溪大部(另有曲靖兴义百色若干),那么它的西南五百里是哪儿呢?
与壮族生活的地方相差十万八千里之遥,曾经就靠这个贬损壮族?
这不正是苏晚纳香罕那只野种的家乡嘛!
啪啪啪,这脸打得真响!可怜的一群傣包曾经就靠这几句话攻击壮族!
下一楼论文:云南少数民族衣尾习俗探源
唐·杜祜《通典》卷187 边防典三·南蛮上“哀牢”条后所记诸濮详细情况如次:尾濮,汉魏以后在兴古郡西南千五百里徼外。
其人有尾,长三四寸,欲坐,辄先穿地为穴,以安其尾。尾折便死。居木上,食人。俗又啖其老者。唯识母而不识父。其俗,有宾客,贷老以供厨。故宾婚有日,老者必泣,其地有稷及陆稻,多盐井,饶犀象,有弓矢,革铠以赤猱猴皮。垂锡珠、翡翠为冠帻。
《百濮考》的写法分析
第一部分为文献检索,多为东周时文献,并皆言南方之濮,实与云南无关。唯唐朝《通典》所言诸濮,均为云南西部之民族。最后一句笔锋一转,以所引注文为契机,直接切入主题中。
第二部分为董难针对《通典》根据传闻曲解之不可思议的言论,逐一进行剖析、驳斥,实际上彻底推翻了《通典》荒诞不经的记载。
第三部分为董难个人见解,以民族分布、民族称谓、生活习俗层层剖析,最后得出濮人即蒲蛮,非有“百种”,乃是一个与董难自己的本族-白族混居的独立民族。
无论真假如何,这尾濮记载涉及所在地:汉魏以后在兴古郡西南千五百里徼外。
三国后的兴古郡为今文山、红河玉溪大部(另有曲靖兴义百色若干),那么它的西南五百里是哪儿呢?
与壮族生活的地方相差十万八千里之遥,曾经就靠这个贬损壮族?
这不正是苏晚纳香罕那只野种的家乡嘛!
啪啪啪,这脸打得真响!可怜的一群傣包曾经就靠这几句话攻击壮族!
下一楼论文:云南少数民族衣尾习俗探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