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吧 关注:2,195贴子:7,484
  • 7回复贴,共1

皇宫爱情:乾隆皇帝对富察皇后的一世真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7-04 18:41回复
    四月十一日,是皇后故去一个月。他念及“永别之日长,同欢之情断矣”,写有一首七言诗。回忆东巡出发前一天,自己写了一首诗,叫“昔昔盐”,结尾一句是“一去不复返,谁能惜马蹄”,现在看来此句不祥,竟成诗谶。如今“绵裘角枕惟增怨”,自己“悲生痛定尚销魂”。【3】
    皇后故去两个月时,乾隆已遵礼制,释服摘缨除发,这时的乾隆,还是不能摆脱对皇后思念的煎熬,由于“丧事日远”,他“益切哀惊”,写有“亦知悲底益,无奈思如煎”的诗句。【4】
    帝、后死了以后,都要定谥号,作为对其一生的评价。一般都是大臣拟定,皇帝审批。读《五月二十一日荐孝贤皇后谥号,御太和门阅册宝,怆然有述》一诗,我们知道,对自己挚爱异常的皇后,乾隆亲自拟定谥号。乾隆说,知妇莫如夫,皇后对皇考(雍正帝)诚敬,对皇母孝养,对自己尽礼,视各宫皇子如同己出,待下极为宽仁,这也是宫中府中人人所尽知和感佩的。既孝且贤,谥以“孝贤”。皇后完美的人格足以当得起此二字。再有,为死去的慧贤皇贵妃定谥时,皇后开玩笑说,将来自己希望用孝贤为谥。一句玩笑,“竟成久要”。这也是选用此二字的理由。五月二十一日,行上谥礼,乾隆帝御太和门颁册宝。而上谥礼已用吉礼,不用丧仪了。这使皇帝惊丧仪之渐远,“尤增痛悼”了。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已到百日忌辰。清俗,臣民遇丧,满百日方除服。乾隆身为帝王,十二日便除了服,但百日究竟是大忌。他写了“效潘岳悼亡诗体即用其韵”的长诗,评述此时的心境和处境:“别后已杳杳,忆前犹历历,嗟哉长春宫,遗像空悬壁。倾爵酒频酹,拭巾泪犹滴。滴泪不能干,平生恩爱积。齐物惭未能,难学庄盆击。独旦不能眠,欹枕怀百端。凉秋率感人,况逢形影单。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潘岳是西晋文学家,以悼亡诗著名。他说,十旬一下子就来临,我并没觉得时间有多长,就像才过一天一样。分别后杳不可知,但往事还是历历在目。长春宫里,只有遗像空悬。为皇后奠酒,尽一种诚心,可一心又纷乱为百下。爵中之酒已倾尽,眼泪还是不能干。为什么?平生恩爱积聚太多啊!难学庄子那样潇洒,妻子死了,击盆而歌。独自不能入睡,靠着枕头心怀百端。秋天本是凄凉日,况又碰此形只影单时!三宫六院,妃嫔齐备,可面对她们,简直就像面对虚空一样!从这里我们看到,皇后的逝世,造成了皇帝感情上的巨大空白,这一空白,后宫一时无法填补。


    4楼2014-07-04 18:43
    回复
      2025-05-11 02:27:38
      广告
      七夕、中元过去后,转眼就是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关情最是团栾节”。每年的中秋夫妻都是在同赏“急管繁弦”的热闹中度过的,今年却是“即景偏伤黯淡魂”(《中秋漫赋》)。
      (六)咏梦和遣闷。离开无奈的现实,能给焦灼的心灵一丝安慰的只有梦境了。所以乾隆这一段写梦的诗和涉及梦的诗句较多。
      在一首题为《梦》的诗里,他记述了自己一场梦的片段:其来不告去无辞,两字平安报我知,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先皇后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像平时一样叮嘱家事。醒来方知是梦,泪水把枕头打湿。寂静中悲风吹来,轻轻拂过帘帷。
      为了在梦中与皇后相见,他甚至愿意长睡不醒。“心内芳型眼内容,但相关处总无惊。思量不及曹腾睡,犹得时常梦里逢。”(《无惊》)惊,指心情,又特指欢愉的心情。曹腾,东汉宦官。心里装的是皇后的形象,眼里见的,还是皇后的芳容,与其这样不得相见,还不如像曹腾一样睡去,还能在梦中相聚。
      悲伤过后,就是烦闷。他有“遣闷”、“消闷”等诗。如《消闷三首》:常时每借诗消闷,迩日诗成闷转深。不解忧心旦夕忡,芳型如在思何穷。闷就是无奈。想消闷而闷不消,不堪忍受而又必须忍受,就是因为挥赶不去皇后的影子。
      总之,这一时期乾隆的悲悼之作很多,感人肺腑的倾诉举不胜举。读这些作品,如同掉进一个感情的海洋。


      6楼2014-07-04 18:43
      回复
        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8-18 09:42
        回复
          楼楼我太喜欢你了,最喜欢这这个知识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8-21 19:07
          回复
            富察氏一门外戚在乾隆朝相当繁盛。


            12楼2014-08-24 19: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