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沧海吧 关注:41贴子:567
  • 12回复贴,共1

【古典文学】氓&齐人有一妻一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诗经·国风·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孟子·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1楼2014-07-05 20:19回复
    这两篇都是我分别在高一和高二的时候学的,前者是我“默写”出来的,居然并没有错误。我今天忽然想起了它们,于是就拿了过来,先借此给大家讲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看上去很老实的小伙子抱着布到“河东区”来换丝。其实呢,他是看上了人家的姑娘,打着换丝的旗号来商量婚事的。这姑娘把小伙子送到了淇水西岸的“顿丘”这个地方,说:“倒不是我想耽误时间,只是咱们两个也没个三媒六证的,就这么样也不合适。”小伙子就有点不高兴了,姑娘就说:“算了,你也别发怒,秋天吧,到秋天你来接我,咱俩成亲。”
    这姑娘亦有些痴处,自打那天离别之后就经常跑到破土墙上去看。原来那小伙子住在“复关”,看不见复关的时候就哭,看见复关的时候又说又笑。这小伙子就去算卦了,没有什么凶兆,就驾车过来,带着嫁妆就走了。彼时这姑娘桑像树没落叶的时候,叶子生机勃勃的。
    旁人就告诫道:“那些斑鸠鸟是不能吃桑葚的,因为桑葚是甜的,吃多了就醉了。同样的道理,姑娘们也不能坠入爱河无法自拔。男人们痴情还是能够解脱的,但如果姑娘们痴情,那就无法自拔了。”
    数年之后,这位姑娘像落叶的桑树一样憔悴了。这些年跟着这小伙子,家里很穷。到最后呢,小伙子把这姑娘又送回了娘家。这姑娘跟他娘家人说:“我本来没有什么差错,都是他变了卦。他看似很老实,实际上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我这几年跟着他操劳家务,起得早睡得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说话都是顺着他的心思的,谁知道他还是对我实施家庭暴力。”结果这姑娘的兄弟们不知道她的处境,还哈哈的笑话这姑娘,这姑娘只能自己静下心来想想了:
    “当年他发誓说要跟我白头到老,结果如今岁数大了让我难受。咱们俩人儿就跟那有岸、有尽头的淇水、沼泽一样!想想年轻的那会儿,说话很高兴、很温柔,那海誓山盟我还记得呢,谁知道他会违背这些诺言呢!哎,既然违反了这些诺言,那咱们俩人儿就这样算了吧!”
    情景一:女子另嫁他人。
    情境二:女子自尽而亡。
    情景三:……


    2楼2014-07-05 20:20
    回复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跟一个妻子有一个妾一块儿过日子,这个丈夫出去之后呢,一定会吃饱喝足了回来,妻子就问,说:“跟你喝酒的是些什么人那?”他说:“嗨,都是些土豪。”妻子就起了疑心了,跟这个妾说:“咱们丈夫出去之后就会酒足饭饱地回来,问跟他吃饭的都是什么人,他说都是有钱的,可也没看见哪个有钱人到咱家来串门。这样吧,明天你在家看家,我出去暗地里跟着他,看看他往哪儿去。二人定计,一宿无话。
      第二天早起,妻子就跟着丈夫去了,结果发现满城的人都没有跟他打招呼的。最后丈夫到了东城外的坟地,要扫墓剩下的酒菜吃。结果一处还没吃饱,又到另外一处去要。妻子明白了,原来这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呀!回家以后就告诉了这个妾,又说:“丈夫是咱们指望着能依靠他过一辈子的人,现在他竟然这个样子!”说着说着,妻妾二人就在院子里一边儿骂她们丈夫一边儿哭。丈夫还不知道呢,又得意洋洋地从外边儿回来,对妻妾二人颐指气使的。
      【明日再续】


      3楼2014-07-05 20:20
      回复
        你是应该发表一下你的看法的。要我说氓里面的那个女孩子可真是很可爱啊。


        IP属地:山西4楼2014-07-05 22:44
        收起回复
          这两篇先秦时期的文字,一个叫做始乱终弃,一个叫做遇人不淑。从内容上来看,三个女子都是很有志气的。《氓》中的姑娘会爱人、痴情、能干;《一妻一妾》里的妻妾聪明、明礼……我不会像那些酸人们一样去断章取义地读《诗经》,却不免要在《一妻一妾》上断章取义一回。我刻意删掉了“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一句。这句本是“揭露官场黑幕”的,说的是人们升官发财的方法,能让自己妻妾不感到羞耻且哭泣的,是很少的。
          《孟子》中的文章略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意味,即曹雪芹先生所谓“觉其(众女子)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感觉。两篇结合起来,我们悟到的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要婚姻不可“二三其德”,也不能作出一些让妻妾都感到羞耻的事情。


          5楼2014-07-06 18:56
          回复
            但是,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做呢?
            如果事情发生在现在,好说,两个字:离婚。放到故事中该怎么办呢?
            我给《氓》加上了一个结尾,我觉得一是比较可能的,二则是某些人的想法,丈夫不要你了,你就去死吧!当然,如果那姑娘实在痴情,也是可能的。有人说这不对,古代女子都讲究贞节,不会改嫁的。不过,就我掌握的资料来看,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拿出我高一时候学的汉代《孔雀东南飞》来,请看刘兰芝被她婆婆挤兑回娘家之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意思是说刘兰芝回家才十多天,县令就派了媒人上门来。说县令家的三公子,人长得漂亮文雅,世上无双,年龄只有十八九岁,口才很好,又非常能干。县令居然要一个“失节妇”做儿媳妇……
            这还不算完,后面还有“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的话,意思是说“县令的媒人走了几天后,不久太守派郡丞来求婚了。郡丞说你家有位叫兰芝的姑娘,是官宦人家出来的。太守家有第五个儿子,娇美俊逸,还没有结婚,请郡丞去做媒人,这是主簿传达下来的话。郡丞直接对刘母说:‘我们太守家,有这样一个好公子,既然想和你家结为婚姻,所以派我到你府上来说媒。’”你看,太守第五个儿子,还没娶过的,都会派人来为被赶回家的刘兰芝说媒……
            当然,刘兰芝最后是“举身赴清池”了,原因不在别处,是因为痴情……尽管《孔雀东南飞》只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长诗,太守、县令或是为了表现刘兰芝的优秀,但既然写出来了,就绝对是不可能没有依据的。


            6楼2014-07-06 18:56
            回复
              再为大家讲一讲李清照的故事。李清照的丈夫是赵明诚,夫妻相敬如宾,琴瑟和谐。后来,朝廷内部斗争险些将他二人拆散。李清照45岁时,赵明诚去世。三年后,李清照再嫁张汝舟。而张汝舟不过是觊觎她的收藏,婚后对李清照实施“家庭暴力”。后来李清照发现张汝舟营私舞弊,并“制造虚假数据”以骗取官职、利益后告发张汝舟并要求离婚。虽然成功,但按照宋代法律,妻子告发丈夫会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鉴于翰林学士等亲友的声援,李清照仅被关押九日。
              “改嫁”并不没有给李清照带来什么坏处,不止一处资料上记录了此事。别忘了,李清照是大家闺秀,是有名气的人物,“改嫁”既然对她来说不算什么,更不用说别人了。张汝舟就像《一妻一妾》里的那个人,李清照是宁可坐牢也不跟他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离婚。不过,现在有些人离婚跟吃饭一样,这是让人实在无法理解的。


              7楼2014-07-06 18:57
              回复
                不是所有的事情是需要用“离婚”了解决问题的,“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婚姻夭折,没有人不希望自己与另一半白头到老。“离婚”之前还有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劝。
                仍旧要讲故事。这是《红楼梦》判词中宝钗一句“可叹停机德”的源头。百度百科中说:它“赞扬了乐羊子的妻子的高尚的品德和过人才识。”但奇怪的是,到了宝钗判词处,那就一度被称为“封建旧道德”,是要否定和批判的对象了。
                《智囊》中如是写道:
                乐羊子尝于行路拾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志士不饮盗泉,廉士不食嗟来,况拾遗金乎?”羊子大惭,即捐之野。
                乐羊子游学,一年而归。妻问故,羊子曰:“久客怀思耳。”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自一丝而累寸,寸而累丈,丈而累匹。今若断斯机,则前功尽捐矣!学废半途,何以异是?”羊子感其言,还卒业,七年不返。
                这两段中,前者是说乐羊子之妻劝丈夫要“拾金不昧”,后者是劝丈夫“持之以恒”,“停机德”就是后面一段了。丈夫做错了就要劝,这是贤妻的表现,跟封建道德并无关系。如果对丈夫的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话,那就不能怪丈夫没有出息了。


                8楼2014-07-06 18:57
                回复
                  “离婚”这样一个现代化的词语被我硬生生地放在了古代讲求“贞烈”的女子身上,是不是有些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贞烈”是宋明理学横行时期的荒诞的要求,如果往前看的话,“贞烈”则只是一种被歌颂的美德。
                  提起《列女传》,你会想起什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把“列女”二字当做“烈女”来看。实际上,“列”是表示数量的,《史记》中有《列传》,刘向于是就编了《列女传》,孟母三迁与上述乐羊子妻的故事都来自其中。但大约是明代前后,《列女传》就被扭曲成了《烈女传》,其中歌颂“贞洁烈女”的部分被无限放大,“贞烈”也成了一种要求。我实在想不通个中缘由,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二三其德,女子必须从一而终,这是什么道理?
                  曹雪芹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伟大作品是一部属于他自己的《列女传》。大家都知道,八十回后并非曹先生所写。那后四十回,连同“通行本”对原本的篡改,正是将《列女传》扭曲为《烈女传》的点金成铁之文!
                  【明天开始论《红楼梦》】


                  9楼2014-07-06 18:57
                  回复
                    翻开程甲本与汇校脂本,不难发现被程高一干人篡改最严重的回目:第六十五回、第七十七回。在六十五回,尤三姐原本表现出的“放荡”被美化,其自尽则成为贞洁烈女典型;在七十七回,晴雯表哥由整日吃酒成为一味老实的男人,晴雯嫂子则变得越发不堪入目——这就是他们那群人的精神境界!
                    继续看续书的内容,潘又安在绣春囊事件之后逃走,是典型的不负责任、软弱怕事的男人,在续书中发财之后又回了来。那段故事看似歌颂爱情,但实际上还是在歌颂贞洁烈女,潘又安有句名言,叫做:“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杨花之辈”。但当他发现司棋竟是贞烈之女时,也毅然决然地随他去了。曹公所做的是揭下男人伪善的面具,表现姑娘们的杰出;程高一干人却拼命修补男人们的面具,并让姑娘们朝着他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很多人读《红楼梦》有着严重的唯贾宝玉、林黛玉是从的思想,把曹公憎恶的套路又用到了《红楼梦》上。续书百二十回宝玉出家,袭人改嫁,续书者以“千古艰难惟一死”讥讽。如果跳出来看问题,你就发现程本续书里的贾宝玉与《氓》中的男子同样属于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类型。当年他与袭人两情缱绻,他“做和尚”的诺言被黛玉、袭人二人分享;他“同死同归”的想法也同样是黛、袭二人。袭人将自己的身体与心灵都交给了宝玉,宝玉却不管死活地抛弃了她!
                    程本将只有十三岁的袭人与更小的宝玉之间的初试改得令人作呕,到最后又以“千古艰难”讥讽。卖身的丫鬟与妓女只有一步之遥,公子哥儿泡个丫鬟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正所谓“不为越礼”。看一百二十回,薄情无义的宝玉抛弃了深爱自己的袭人,痴情的袭人却因感受别人的关爱而求死不得,孰是孰非,一眼便知。
                    根据程本内容,宝玉出家的时候袭人还没有过明路,她没有为宝玉守节的必要。即便袭人真正成为了宝玉的妾,她也没有守节的必要——贾珠死后,贾珠的妾都离开了,只剩李纨一人守节。所谓思想家并没有制造出妾也要守节的规定,妾是可以随意买卖、送人的更悲惨的群体。续书者又硬生生的造出来一个沉重的枷锁,究竟是要让不负责任的贾宝玉糟蹋多少女孩子?
                    白盾(吴文慧)先生说,通过花袭人,我们知道怎样正确地读《红楼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读者,绝对不能让自己站在书中某个片面的角度看问题,更不能被续书者洗脑,成为真正“封建主义”的奴隶。王昆仑先生的《红楼梦人物论》非常有名,其中第一篇的《花袭人》论就存在严重的问题。他高举“自由”和“平等”的旗帜指责袭人如何奴性,自以为先进,但却还用了“千古艰难”这样“比现有封建主义还封建百倍的东西”(聂绀弩语)来讽刺袭人,让自己成为了封建主义的奴隶……


                    10楼2014-07-07 21:00
                    回复
                      贾宝玉是个不争气的娃,袭人出场时就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的话。而且,她还是个“亦有些痴处”的姑娘……
                      这才是文章真正开始的地方。
                      从来只见主子赶走丫鬟,你见过哪个丫鬟说要赶走主子?从来只见公子哥儿抛弃小妾,你见过哪个小妾说要抛弃公子哥儿?而被真正“伪道学”者冠以“奴性”的袭人专门让人开眼。
                      她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规谏贾宝玉。贾宝玉会迫于武力而听贾政的话,谁能想到作为“地主阶级”的他还会听一个几乎是“奴隶阶级”的丫鬟的话呢?袭人对贾宝玉说:“只是从今以后别再进这屋子了!”呦呵!小丫头片子,反了你了,不管不顾地就往外撵公子哥儿,你还真把自个儿当奶奶了你!她成为宝玉准姨娘的当天晚上,宝玉喜不自禁,自以为得手,她却说:“……难道作了强盗贼,我也跟着罢。”你就作(zuo,平声)吧,你要是以后做了什么违法乱纪的事儿,别怪花姑娘成为第二个李清照!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总也不理解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提出的袭人因为宝玉不思进取而离开贾府的情况,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再温顺的姑娘也有爆发的那一刻,你不兑现你的诺言,我只好兑现我的诺言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有学者指出,《氓》中的痴情女是不可能与男子一刀两断的,于是就会发生前面的“情景二”了。从两条透露八十回后内容的脂批上来看,袭人也是个痴情女,我个人觉得是不会如张爱玲所想的那样,袭人在宝玉实在无可救药的时候提出“离婚”的。
                      依我看,贤惠的袭人离开宝玉是“因为爱情”的。《红楼梦》的第一评家脂砚斋在二十一回回目上批了“当得起”三字,而六十八回凤姐提出了“妻贤夫祸少”的俗语。既曰“当得起”,大概就会应到这句话上吧!
                      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在被某些人称为“告密”的“进言”一段,袭人说了“连葬身之地都没了”的话——这是她进言可能发生的后果。如果不是金钏儿的事情,袭人进言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王夫人起了疑心,袭人好心当成驴肝肺,被扣了个“污蔑主子”的罪名,永无翻身之日……”你只看到王夫人之后赏识袭人,将她提拔为“准姨娘”的结果,但为何忽略了她为了宝玉(和黛玉)不顾后果地去进言的经过了呢?
                      这也正是脂砚说出“袭卿之心,所谓‘良人所仰望而终身也’。”的话的时候。
                      ©若水V楼or帝帝替 2014年7月5日、6日、7日 且听沧海吧


                      11楼2014-07-07 22:08
                      回复
                        我以为袭人其实也谈不上多忠诚,只是尽心。既然他成为了宝玉身边的人,那她就要对宝玉尽心尽力,死了也愿意,但是如果又有一天她被命运强行安排到另一个人身边呢?这要这个人是好人,那我认为她也会尽心尽力。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这也是忠诚。
                        原先袭人就是史湘云的嘛。
                        袭人吧的好像没你写的这么多哦。


                        IP属地:山西12楼2014-07-11 2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