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哲学课,我最喜欢的当属于中国哲学史。不仅是因为在我们系有一大批造诣极深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如老主任周立升教授、蔡德贵教授、刘大钧教授、颜丙罡教授等,他们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而又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在他们那里却变成了妙趣横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对他们来说,中国哲学既是历史,又是故事,其涵义韵味无穷。其次还因为,自高中时期,我个人就对哲学始终抱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从骨子里头感觉到哲学思想所特有的神奇。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对哲学有深刻的认同感。或者说,能够切身感悟到哲学所赋予人的精神营养,以及通过学习哲学感受到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这种兴趣也越来越强烈了。
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哲学史,教材与经典应当并重。我们上课选用的教材,是肖捷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本。经典选读是北京大学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周立升教授的第一课,讲的是夏、殷周时期的哲学思想。其中涉及到阴阳和五行的相关理论。据《尚书·洪范》记载:“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箕子讲古人治水的历史时,把“五行”列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后人很少知道的。其实所谓五行:无非“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周易理论。另外,经典选读材料上有关于八卦的阐释以及“西周伯阳父论地震”等篇目,都是系里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的材料。
比较系统的易学理论学习,当是在刘大钧教授开设的《周易概论》课上。据说,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在为本书题写书名后的次日就驾鹤西归了。看来,刘教授真是够幸运的。从《周易概论》这门选修课上,我了解到《周易》一词的来源、关于三易的传说、六十四卦的形成及演变、十翼的内容、八卦之象、六画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等知识。关于《左传》、《国语》中古人的一些筮案,对周易的基础知识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另外,我还知道,现代人尚秉和先生对周易的研究,曾经对刘大均教授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我必须把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和《焦氏易诂》这两本书找到,仔细阅读,按照刘教授的指引,一步步进入易学的殿堂。
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哲学史,教材与经典应当并重。我们上课选用的教材,是肖捷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本。经典选读是北京大学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周立升教授的第一课,讲的是夏、殷周时期的哲学思想。其中涉及到阴阳和五行的相关理论。据《尚书·洪范》记载:“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箕子讲古人治水的历史时,把“五行”列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后人很少知道的。其实所谓五行:无非“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周易理论。另外,经典选读材料上有关于八卦的阐释以及“西周伯阳父论地震”等篇目,都是系里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的材料。
比较系统的易学理论学习,当是在刘大钧教授开设的《周易概论》课上。据说,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在为本书题写书名后的次日就驾鹤西归了。看来,刘教授真是够幸运的。从《周易概论》这门选修课上,我了解到《周易》一词的来源、关于三易的传说、六十四卦的形成及演变、十翼的内容、八卦之象、六画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等知识。关于《左传》、《国语》中古人的一些筮案,对周易的基础知识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另外,我还知道,现代人尚秉和先生对周易的研究,曾经对刘大均教授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我必须把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和《焦氏易诂》这两本书找到,仔细阅读,按照刘教授的指引,一步步进入易学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