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海潮暮云飞吧 关注:553贴子:29,176

明月飞雪来,隐者抱琴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真隐士,是神一般的传说。
或幽居于深林泉壑之间,或沉静于秀竹清溪之畔。
虽有不羁之才,然志远而疏,纵逸傲散,远迈不群。
一楼敬献千古南山高洁之隐者。


1楼2014-07-06 23:56回复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其九》——嵇康(魏)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盻生姿。
    嵇康,三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首。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父辈兄长皆志在功名。
    而嵇康虽才高八斗,满腹锦绣,却从未属意于仕途。
    好友山涛亦因为向朝廷举荐他担任官职而与其绝交。


    2楼2014-07-07 00:17
    回复
      嵇康一生喜好山水,隐居山林,其人大才,琴棋书画赋无一不精。
      他的草书曾被列为妙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品为草书第二。
      诗词旷放,丹青亦善,然岁月苍苍,所失无几!


      3楼2014-07-07 00:22
      收起回复
        广陵散
        广陵散,始自神女所传,绝于嵇康之终!
        嵇康一生钟爱此曲,据传为仙人所授。
        弹奏此曲时,康必然选择雅静高岗,风清月朗之时,
        深衣鹤敞,净手焚香。方才弹之。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


        5楼2014-07-07 00:44
        回复
          嵇康之死
          嵇康为人旷达淡泊,崇尚老庄。却为人重情谊,常为朋友仗义直言。
          又因旷傲青眼,不屑权贵,屡次拒绝出仕,最终为权贵所厌,终为屑小陷害。
          司马昭将他与吕安处死。
          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哥哥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时年三十九。


          6楼2014-07-07 01:00
          回复
            此时,山中幽静,安静的似乎听到风送来夜溪不停的吟唱。
            明月当轩,落下的清辉,泪一样布满青草庭院,
            读罢嵇康!对此清景,大概这就是他所说的音乐本质吧:“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唯愿叔夜:萧萧只在竹深处,为君唱绝广陵散。


            7楼2014-07-07 01:22
            收起回复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


              8楼2014-07-07 02:12
              回复
                陶渊明,字元亮。大概晚于嵇康百余年。
                他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后归隐田园。
                年少时常怀济世安邦之心,有“猛志逸四海“之豪情。


                9楼2014-07-07 02:26
                回复
                  然而!世道离乱,官场黑暗。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
                  虽有经纬之才,却无容他大济苍生之所。
                  最终在不断的希望又不断失望的宦海沉浮中,选择归隐田园。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从此归属于元亮之名,亦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归隐之时,他时年四十有余。


                  10楼2014-07-07 02:35
                  回复
                    史料记载,五柳先生归隐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先生生性爱菊,方宅四边遍植菊花,菊开之日,悠然南山。
                    可惜,如此诗意的隐居竟遭不测。
                    义熙四年,先生所居之处失火尽毁。
                    后迁至他处,从此生活困难,若是丰收之年还可欢会酌酒,如果遇到灾荒之年,
                    那直如先生言: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11楼2014-07-07 02:53
                    回复
                      先生晚年愈加困窘!有友周济,他亦是有选而择!不为五斗米折腰。
                      先生爱酒,每每周济银钱都做了酒钱!经常在贫病交加中度日!
                      写至此,不禁泪盈于睫!何不若我遇此老人,也可周济一二!
                      先生辞官归隐二十余载,品性清远,固穷守节,老而益坚。
                      隐逸之宗亦当他不起!


                      12楼2014-07-07 03:04
                      回复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千古隐者之风,尽在南山东篱菊花之魂魄。
                        千古隐者之愿,尽在五柳先生所书桃花之源。


                        13楼2014-07-07 03:15
                        回复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上面词句出自北宋范仲淹的一篇《严先生祠堂记》中。
                          是为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桐庐富春江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
                          从此,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


                          14楼2014-07-07 03:29
                          回复
                            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生卒年不详。
                            严少年而负才气,与刘秀是同窗好友。
                            后刘秀登基为帝,思慕严子陵贤才,多次征召寻找。


                            15楼2014-07-07 03:32
                            收起回复
                              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钓鱼,
                              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
                              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
                              ”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16楼2014-07-07 18: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