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治污保生态
洱海的主要污染源,沿海农村和农业成为此次污染整治的重点。
熊仲华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洱海流域共有700多个自然村,点多面广,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及大小粪便排放量大。此轮污染整治的重点,是在洱海流域的200个村进行“两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包括建起200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和2座垃圾处理场。
严峻的治污形势迫使传统农业进行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大理是云南主要产奶区之一,除了几家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其余大部分为农户散养,粪便污染严重。大理计划在适当地方建立畜禽粪便收集站,并在凤仪镇和上关镇各建造一家有机肥加工厂,集中处理畜禽粪便。
当地政府甚至提出要控制奶牛数量,将养殖场逐步向外围转移,远离洱海流域。
农业部门正在逐步引导农民选择少施化肥农药,污染低、产值高的作物,如特色花卉、水果,以替换高污染的大蒜等传统农产品。大理市的喜洲镇和凤仪镇,已经在用种植花卉和葡萄做示范,据称效果不错。
作为洱海水源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大理计划在未来3年内建成3万亩湿地,分别是洱海源头大理州洱源县的1万亩、大理市上关镇入湖口的1万亩以及沿洱海一圈的重点湖面周边的1万亩。上关镇的罗时江河口湿地建设已经启动,并建成1000多亩。
湿地相当于低污染废水进入洱海前的“净化器”。按照大理州环保局的要求,原则上每个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口都要预留位置建设湿地,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废水,流经湿地后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方可进入洱海。
针对进入洱海的22条主要河流,大理将因地制宜,重点选择10条进行河道系统治理,包括截污、防洪固堤、生态堤岸修复等。“原先五类水质的,要达到四类;四类水质的,要达到三类甚至二类。”当地环保官员说。
政府还将禁止原来洱海西岸农村、学校等用水大户截流使用苍山上下来的优质山泉水、再将生活废水排入洱海的行为。改为让泉水直接入海,再在海边建设自来水厂,抽取海水供应饮用。这被官方称为“亿方清水入湖”工程。
作为大理的“母亲湖”,多年来,洱海不仅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还承担着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此轮污染整治,保护生态亦是重点。
当地官员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政府接下来准备修订洱海管理条例,将洱海的管理范围从湖面扩展至整个洱海流域,并且调高洱海的最低水位,以增强洱海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调节功能。
事实上,早在2004年,大理已经修订洱海管理条例,将洱海下游西洱河上水电站的优先发电功能改为优先保证生态用水。
此外,政府还计划在洱海上游的洱源县修建一些水库,用于雨季蓄水,干旱季节放水补给洱海。原先利用洱海水的宾川县,将被建议多建水库蓄水,以减少冬春两季洱海的供水压力。
当地政府提出,不仅要保护洱海,更要充分利用洱海水资源,发展区域经济。未来,政府计划建设一条隧道,将处理后达标的废水输送至干旱地区巍山县用于农业灌溉。
钱从哪里来
3年30亿元的治污资金,钱从哪里来?同为旅游城市的大理,是否会像此前的昆明一样,突发奇想欲对游客征收“生态资源保护费”?
大理州环保局和大理州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有关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称,通过充分考察和论证,鉴于上述收费行为“影响太大”,目前为止,州政府领导尚无此考虑。
环保局官员熊仲华介绍,大理此轮治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块:一是向国家和云南省争取10亿元。2011年,洱海列入全国优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当年国家划拨治理资金2亿元,今年则为8000万元。
二是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向社会和企业融资15亿元。大理将成立大理州洱海保护建设投融资公司,以污水处理厂、湿地为抵押,向银行贷款,还将向地方发行企业债券。
剩余5亿元资金则由州、县(市)自行筹措。早在2008年,大理即提出每年州财政至少拿出5000万元用于洱海保护治理。从2013年开始,治理费用提高至1亿元。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旅游收入进入财政后再返回用于洱海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