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雪羽接连写了《冬至》、《大雪》等几篇关于节气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应该非常闲适。雪羽是山东人,目前住在成都。几篇字都与家乡有关,追忆逝水年华,这一点让我很羡慕。常言道:距离产生美。按理说,伊犁是一个很美的地方,大概是生于斯游于斯的缘故吧,这么多年来,我几乎没有远离过它,许多让外人惊叹的风土人情,在我眼里已经变得很平常了。
现在是小寒,已进入三九天气。民间素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谚云:街上走走,金钱丢手。四川人有句口头禅,钱钱钱,命相连。如今连钱都不要了,足见其冷。过去所谓滴水成冰,应该就在此时吧。入冬以来,伊犁河谷总共下了五六场雪,都不大,薄薄地盖在原野上,所幸气温较低,没有融化,总算有了一点冬天的样子。昨晚又飘雪了,依然不大,气温在零下五六度至二十来度之间,最近一直保持这个温度,人们出门通常要戴帽子、围脖和手套。每年伊犁总要下几场大雪,那种气势,《水浒传》里形容为“搓绵扯絮”,怎么看怎么形象。今年不知下在什么时候,倘若能赶在春节前,倒很喜庆,对农家来说,可谓瑞雪兆丰年,或许对平抑物价还有所帮助,而我们则能痛痛快快滑几场雪了。
早晨去市场买泡菜,无论松柏、榆杨、旱柳,还是灌木、枯草,远远近近都挂着绒霜,想来半夜一定下过大雾,现在只在远处若隐若现,原本白茫茫的大地,因此多了些许飘渺,恍若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清寒洗炼,而无其苦味。在市场找了一圈,泡菜种类不少,什么酸白菜、酱菜、韩式泡菜,而我喜欢的四川泡菜却没看见。母亲不在身边,昔日这类家常风味竟难得一尝了。想想都好笑,现在成天厚味美食,嘴里反倒寡淡至极,《水浒传》里所谓“淡出个鸟来”,虽是粗话,用在这里却很贴切。
母亲是四川人,泡菜腌得很地道。那时候每到冬天,除了土豆萝卜白菜,没有其它蔬菜可吃。天凉的时候,母亲会搬出大缸洗净,从旧泡菜坛里舀一些老盐水,老辈人称为母水,又叫起坛水,倒进大缸里,再倒凉开水,添加花椒、八角、茴香等佐料,将洗好的生姜、大蒜、辣椒、洋姜、白菜、萝卜、豇豆之类放进去,撒上粗盐,倒些白酒,然后用大块鹅卵石压实,盖好木盖,可以吃上整整一冬天。母亲腌泡菜与邻家略有不同,喜欢放一些红心萝卜和芹菜,说这样颜色好看而且提味儿。三九天盐水会结薄冰,这个时候小孩就会一手拿冰一手拿泡菜,聚在一起边吃边炫耀,似乎妙不可言,这情景现在想想都倍觉羡慕。
据说黄永玉在回忆录里提到过一种硬面饽饽,外脆里软,寒夜当街叫卖,在他看来,是“诗意极了的小食物”。不过我个人猜测,当时他也许只是想填饱肚子,未必有现在温饱之余所谓的诗意。作为老人,他这样说,怀旧的成份可能更多一些。当时只是寻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如此而已。有时候,生活在记忆里,避开现世的浮华,让清静沉潜于心灵,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空手离开市场,我径直向果园走去。家人不在,这个双休日我可以随意支配。天空还有雪意,与山、与树、与远处,上下一白。我不想在近处转,于是穿过村庄。村庄隐隐透着牛羊圈的气味,中间是一条土路,埋在雪里,看不出路的样子,上面有几道车痕,很新。路两边古木参天,尽管枝条挂满绒霜,看上去仍黑乎乎一片。树下院落宽敞整洁,房屋墙面多为蓝色,这是维吾尔人的习俗。刚出村庄,感觉四周一暗,果林铺天盖地,从路两旁挤过来,黑压压地渗着寒意。一条河挡住去路,大概两三米宽,横穿左右两片果园,水应该是至清的,看上去却乌黑发亮。木桥很简陋,有些岁月了,我站在桥上,看水看树看天空,其实并不清楚想看什么。这时前面拐弯处,远远传来铃声,稍后出现一个黑点,越来越近,原来是马车,车夫一身棉制黑衣,走得不紧不慢,估计是去田里拉玉米杆。此时在我眼前,除了树、水、人和马车,尽被积雪填满,俨然玛格南黑白摄影大师布鲁斯•达维森的巨幅作品,形状已远胜于色彩了。
我走下桥,目送马车过去,又站在桥上,原本想游走果园,现在倒没心思了。哈气从眼前晃过,隐于白茫茫的虚空,墨玉般的河面上,寒寂悄然浮动。此情此景,极适于沉潜心境,然而我所想到的,似乎只有母亲的泡菜,不知怎么回事。
现在是小寒,已进入三九天气。民间素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谚云:街上走走,金钱丢手。四川人有句口头禅,钱钱钱,命相连。如今连钱都不要了,足见其冷。过去所谓滴水成冰,应该就在此时吧。入冬以来,伊犁河谷总共下了五六场雪,都不大,薄薄地盖在原野上,所幸气温较低,没有融化,总算有了一点冬天的样子。昨晚又飘雪了,依然不大,气温在零下五六度至二十来度之间,最近一直保持这个温度,人们出门通常要戴帽子、围脖和手套。每年伊犁总要下几场大雪,那种气势,《水浒传》里形容为“搓绵扯絮”,怎么看怎么形象。今年不知下在什么时候,倘若能赶在春节前,倒很喜庆,对农家来说,可谓瑞雪兆丰年,或许对平抑物价还有所帮助,而我们则能痛痛快快滑几场雪了。
早晨去市场买泡菜,无论松柏、榆杨、旱柳,还是灌木、枯草,远远近近都挂着绒霜,想来半夜一定下过大雾,现在只在远处若隐若现,原本白茫茫的大地,因此多了些许飘渺,恍若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清寒洗炼,而无其苦味。在市场找了一圈,泡菜种类不少,什么酸白菜、酱菜、韩式泡菜,而我喜欢的四川泡菜却没看见。母亲不在身边,昔日这类家常风味竟难得一尝了。想想都好笑,现在成天厚味美食,嘴里反倒寡淡至极,《水浒传》里所谓“淡出个鸟来”,虽是粗话,用在这里却很贴切。
母亲是四川人,泡菜腌得很地道。那时候每到冬天,除了土豆萝卜白菜,没有其它蔬菜可吃。天凉的时候,母亲会搬出大缸洗净,从旧泡菜坛里舀一些老盐水,老辈人称为母水,又叫起坛水,倒进大缸里,再倒凉开水,添加花椒、八角、茴香等佐料,将洗好的生姜、大蒜、辣椒、洋姜、白菜、萝卜、豇豆之类放进去,撒上粗盐,倒些白酒,然后用大块鹅卵石压实,盖好木盖,可以吃上整整一冬天。母亲腌泡菜与邻家略有不同,喜欢放一些红心萝卜和芹菜,说这样颜色好看而且提味儿。三九天盐水会结薄冰,这个时候小孩就会一手拿冰一手拿泡菜,聚在一起边吃边炫耀,似乎妙不可言,这情景现在想想都倍觉羡慕。
据说黄永玉在回忆录里提到过一种硬面饽饽,外脆里软,寒夜当街叫卖,在他看来,是“诗意极了的小食物”。不过我个人猜测,当时他也许只是想填饱肚子,未必有现在温饱之余所谓的诗意。作为老人,他这样说,怀旧的成份可能更多一些。当时只是寻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如此而已。有时候,生活在记忆里,避开现世的浮华,让清静沉潜于心灵,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空手离开市场,我径直向果园走去。家人不在,这个双休日我可以随意支配。天空还有雪意,与山、与树、与远处,上下一白。我不想在近处转,于是穿过村庄。村庄隐隐透着牛羊圈的气味,中间是一条土路,埋在雪里,看不出路的样子,上面有几道车痕,很新。路两边古木参天,尽管枝条挂满绒霜,看上去仍黑乎乎一片。树下院落宽敞整洁,房屋墙面多为蓝色,这是维吾尔人的习俗。刚出村庄,感觉四周一暗,果林铺天盖地,从路两旁挤过来,黑压压地渗着寒意。一条河挡住去路,大概两三米宽,横穿左右两片果园,水应该是至清的,看上去却乌黑发亮。木桥很简陋,有些岁月了,我站在桥上,看水看树看天空,其实并不清楚想看什么。这时前面拐弯处,远远传来铃声,稍后出现一个黑点,越来越近,原来是马车,车夫一身棉制黑衣,走得不紧不慢,估计是去田里拉玉米杆。此时在我眼前,除了树、水、人和马车,尽被积雪填满,俨然玛格南黑白摄影大师布鲁斯•达维森的巨幅作品,形状已远胜于色彩了。
我走下桥,目送马车过去,又站在桥上,原本想游走果园,现在倒没心思了。哈气从眼前晃过,隐于白茫茫的虚空,墨玉般的河面上,寒寂悄然浮动。此情此景,极适于沉潜心境,然而我所想到的,似乎只有母亲的泡菜,不知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