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香港的《电影双周刊》,主编罗维明说了几句有意思的话,大意是人家大陆拍的是历史剧,我们拍的是古装剧,我们做不到人家那样,一瓢一碗都依样仿造,我们拍皇帝出巡也不过是十几二十人的场面,我们不懂得很多宫廷礼数,因为归根结底,历史是他们的,不是我们的。
这话听着很谦恭,其实再读下去,才发现这谦恭后面,有一点不卑不亢的自信。那就是相信那些下不了大工本,也经不起细考证的港产古装剧,虽然会被历史学家嗤之以鼻,却能够赢得更广泛的民意认同,不限地域时空。
其实,这话也说得没错,《上海滩》,《射雕英雄传》,这样的港产剧,总是更多地占据了一代人的回忆。
曾经听人笑谈当年香港电视剧的粗陋单调,舍不得花血本,头套乱糟糟,长剑轻飘飘,连追逐埋伏都永远是那同一片树林,好象总也绕不出去一样。
其实,永远绕不出去的又岂止是那一片树林,还有我们那一段乱糟糟轻飘飘却也耗尽了全部血本的青春。我们对那些古代人物的服饰化妆不计较,对那些场景画面不计较,是因为计较着其他的方面,比如说人物是否打动我,情节是否吸引我……结果呢,结果就是感动过我们的剧集,留驻了我们的脑海,成为了我们的荧屏初恋——比如,1983年香港无线版的《射雕英雄传》。
所以,大陆拍的《射雕》,面对着一群真诚而保守的观众。但是这里的“保守”一词已非贬义,这种保守源于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缄默的守望,保的是岁月中的情怀,守的是初恋般的情愫,有错吗?绝对没错。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就象他们搞不懂沧海为什么要变成桑田,他们也搞不懂射雕为什么要重拍一遍。
其实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们认同武侠故事所包孕的情操,信仰,牺牲观念,大义襟怀,那么每一代小孩子,都有权利在少年时光里,遭遇一两个能这样感动支撑他们的传奇,这传奇可以是新的阵容新的剪裁,只要还是旧日襟怀。香港的电视工作者通过84和94两版的《射雕》拍摄,阐述了他们对于那个大英雄时代的理解,大陆的电视工作者,同样有权利沐浴在那片大漠西风与残照之下。
作为制作者,如果总是在强调新版《射雕》画面的精美大气,武打的紧凑精彩,容易给人一种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不自信的感觉——而今天的武侠剧观众,恰恰对大制作,强宣传,高技术这些词汇有一种逆反性的排斥,他们更相信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反复强调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所以,作为参与《射雕》
改编的编剧之一,更想谈一谈我和我的合作者们对人物的理解和塑造。
郭靖在最后参与华山论剑之前,对该不该学武功产生了全面质疑,这种青春期的幻灭感,不比西毒欧阳锋在华山绝顶大吼“我是谁”,以哲学的名义精神分裂来的轻松。说得老派一点,《射雕》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在众多师友爱人的帮助下,寻找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何谓“侠之大者”的领悟,是郭靖一生汲取不尽的精神力,在《神雕》中甚至可以籍此感化桀骜不驯的杨过。也是这种精神力,感染着郭靖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在《神雕》中,可以看到一向遗世独立的黄药师,肯来主持抗击蒙古军队的“五行大阵”,可以看到一向智计百出的黄蓉,不藏奸不耍滑,陪丈夫守襄阳守到城破殉难……理解了后面的《神雕》,我们才算做好了当《射雕》编剧的准备。新版《射雕》的结尾,不仅写到华山论剑,还写到郭靖行刺义兄拖雷,质问临终的成吉思汗,这不仅是为了尊重金庸原著的完整性,也是为了画一个完美的句号,让大家知道“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同样是出于对金庸原著和原意的理解,我们开始描摹我们眺望的射雕身姿——
洪七公游戏风尘练达潇洒,可是丐帮的繁文缛节他是又抵触又无奈,他与欧阳峰缠斗一生却并无恨意,他理解对方的不择手段既是本性使然亦是另含隐痛,所以海船上他可以与欧阳锋针锋相对,却也能看破成败,抽身退让,而且有一种“我们都老了”的真诚感喟;
欧阳峰对欧阳克有着不能点破的骨肉深情,所以他会选在欧阳克潮水没顶听不到声音的时候,对他喃喃吐露自己与他的父子关系,他夺九阴真经也是为了最终传授克儿,克儿一死,他还依着好武称雄的惯性在修炼武功,却已经无人可托付传授,是这片精神空白而不是黄蓉的诡计让他最后成痴发狂;
周伯通一生热爱三样东西,朋友,武功,恶作剧——朋友是用来切磋武功的,武功是用来完成恶作剧的,恶作剧是用来结交朋友的。他与郭靖结拜,旁人只当作笑话,连洪七公和黄药师都未必理解,倒是鲁钝的郭靖明白义兄是需要一个一辈子听他讲故事的朋友,拒绝长大的老顽童,与不肯随便长大的郭靖,是命中注定的兄弟;
欧阳克学会痴情,学会保护自己爱而不爱自己的女性,完颜洪烈作为生逢末世的准英雄,也在揭示历史循环(蒙能灭金,亦能灭宋)的临终一刻焕发了尊严,杨康忠于大金不肯做宋人,到大金国都被攻陷的时候也没有改变,他贪恋已不仅仅是荣华富贵,还包括了一点点拯救江山的志向,他相信生我无恩养我有恩,这样的伦理选择起码可以商榷,却在一个大是大非的年代里被迫孤立,绝望,最后激发出人性的大奸大恶……
作为一个初二开始在课桌下面偷看《射雕》小说的武侠迷,我很荣幸找到机会,向感动过自己的激扬文字致敬。
不管留下了多少遗憾,在创作中学会致敬,也该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话听着很谦恭,其实再读下去,才发现这谦恭后面,有一点不卑不亢的自信。那就是相信那些下不了大工本,也经不起细考证的港产古装剧,虽然会被历史学家嗤之以鼻,却能够赢得更广泛的民意认同,不限地域时空。
其实,这话也说得没错,《上海滩》,《射雕英雄传》,这样的港产剧,总是更多地占据了一代人的回忆。
曾经听人笑谈当年香港电视剧的粗陋单调,舍不得花血本,头套乱糟糟,长剑轻飘飘,连追逐埋伏都永远是那同一片树林,好象总也绕不出去一样。
其实,永远绕不出去的又岂止是那一片树林,还有我们那一段乱糟糟轻飘飘却也耗尽了全部血本的青春。我们对那些古代人物的服饰化妆不计较,对那些场景画面不计较,是因为计较着其他的方面,比如说人物是否打动我,情节是否吸引我……结果呢,结果就是感动过我们的剧集,留驻了我们的脑海,成为了我们的荧屏初恋——比如,1983年香港无线版的《射雕英雄传》。
所以,大陆拍的《射雕》,面对着一群真诚而保守的观众。但是这里的“保守”一词已非贬义,这种保守源于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缄默的守望,保的是岁月中的情怀,守的是初恋般的情愫,有错吗?绝对没错。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就象他们搞不懂沧海为什么要变成桑田,他们也搞不懂射雕为什么要重拍一遍。
其实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们认同武侠故事所包孕的情操,信仰,牺牲观念,大义襟怀,那么每一代小孩子,都有权利在少年时光里,遭遇一两个能这样感动支撑他们的传奇,这传奇可以是新的阵容新的剪裁,只要还是旧日襟怀。香港的电视工作者通过84和94两版的《射雕》拍摄,阐述了他们对于那个大英雄时代的理解,大陆的电视工作者,同样有权利沐浴在那片大漠西风与残照之下。
作为制作者,如果总是在强调新版《射雕》画面的精美大气,武打的紧凑精彩,容易给人一种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不自信的感觉——而今天的武侠剧观众,恰恰对大制作,强宣传,高技术这些词汇有一种逆反性的排斥,他们更相信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反复强调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所以,作为参与《射雕》
改编的编剧之一,更想谈一谈我和我的合作者们对人物的理解和塑造。
郭靖在最后参与华山论剑之前,对该不该学武功产生了全面质疑,这种青春期的幻灭感,不比西毒欧阳锋在华山绝顶大吼“我是谁”,以哲学的名义精神分裂来的轻松。说得老派一点,《射雕》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在众多师友爱人的帮助下,寻找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何谓“侠之大者”的领悟,是郭靖一生汲取不尽的精神力,在《神雕》中甚至可以籍此感化桀骜不驯的杨过。也是这种精神力,感染着郭靖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在《神雕》中,可以看到一向遗世独立的黄药师,肯来主持抗击蒙古军队的“五行大阵”,可以看到一向智计百出的黄蓉,不藏奸不耍滑,陪丈夫守襄阳守到城破殉难……理解了后面的《神雕》,我们才算做好了当《射雕》编剧的准备。新版《射雕》的结尾,不仅写到华山论剑,还写到郭靖行刺义兄拖雷,质问临终的成吉思汗,这不仅是为了尊重金庸原著的完整性,也是为了画一个完美的句号,让大家知道“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同样是出于对金庸原著和原意的理解,我们开始描摹我们眺望的射雕身姿——
洪七公游戏风尘练达潇洒,可是丐帮的繁文缛节他是又抵触又无奈,他与欧阳峰缠斗一生却并无恨意,他理解对方的不择手段既是本性使然亦是另含隐痛,所以海船上他可以与欧阳锋针锋相对,却也能看破成败,抽身退让,而且有一种“我们都老了”的真诚感喟;
欧阳峰对欧阳克有着不能点破的骨肉深情,所以他会选在欧阳克潮水没顶听不到声音的时候,对他喃喃吐露自己与他的父子关系,他夺九阴真经也是为了最终传授克儿,克儿一死,他还依着好武称雄的惯性在修炼武功,却已经无人可托付传授,是这片精神空白而不是黄蓉的诡计让他最后成痴发狂;
周伯通一生热爱三样东西,朋友,武功,恶作剧——朋友是用来切磋武功的,武功是用来完成恶作剧的,恶作剧是用来结交朋友的。他与郭靖结拜,旁人只当作笑话,连洪七公和黄药师都未必理解,倒是鲁钝的郭靖明白义兄是需要一个一辈子听他讲故事的朋友,拒绝长大的老顽童,与不肯随便长大的郭靖,是命中注定的兄弟;
欧阳克学会痴情,学会保护自己爱而不爱自己的女性,完颜洪烈作为生逢末世的准英雄,也在揭示历史循环(蒙能灭金,亦能灭宋)的临终一刻焕发了尊严,杨康忠于大金不肯做宋人,到大金国都被攻陷的时候也没有改变,他贪恋已不仅仅是荣华富贵,还包括了一点点拯救江山的志向,他相信生我无恩养我有恩,这样的伦理选择起码可以商榷,却在一个大是大非的年代里被迫孤立,绝望,最后激发出人性的大奸大恶……
作为一个初二开始在课桌下面偷看《射雕》小说的武侠迷,我很荣幸找到机会,向感动过自己的激扬文字致敬。
不管留下了多少遗憾,在创作中学会致敬,也该算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