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舍最早属于泰族先民的哀牢国国土,泰语名为“蒙舍”或“蒙舍龙”。
公元前一世纪,汉朝占据蒙舍,根据泰语发音的“蒙舍龙”将蒙舍翻译为“蒙邪龙”,之后在这个地方设置“邪龙县”。
汉朝以后,中原势力退出蒙舍,蒙舍恢复到当地各部落自我管理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几百年。
七世纪中期,蒙舍地方头人“召蒙舍龙细奴罗”在蒙舍崛起,统一了蒙舍坝子,建立“蒙舍国”。
八世纪中期,领土逐渐扩大的蒙舍国将王城从蒙舍坝子北迁至洱海西岸,蒙舍第四代王“召蒙舍龙皮逻阁”根据宗主国唐朝的意思改“蒙舍国”为“南诏国”,蒙舍坝子成为南诏王城的南大门,南部小邦到王城朝拜必先到蒙舍坝子停留。
十世纪初,南诏国被汉族权臣颠覆,洱海西岸的南诏王城落入汉族权臣及河蛮贵族手中,很多南诏王族又回到祖地蒙舍。
十世纪中期,河蛮贵族建立大理王朝,在蒙舍设置地方政权,任命当地泰族首领管理蒙舍。
十一世纪末期,大理王朝衰弱,蒙舍的泰族形成割据势力。
十二世纪初期,蒙舍的泰族首领帕雅真率领泰族军民向南拓展,统一了蒙舍南部的泰族小邦,脱离大理王朝在景洪建立了“勐泐国”,蒙舍的泰族民众大多跟随帕雅真南迁,泰族离开蒙舍坝子腾出来的土地被附近的山地民族占据。
蒙舍坝子
公元前一世纪,汉朝占据蒙舍,根据泰语发音的“蒙舍龙”将蒙舍翻译为“蒙邪龙”,之后在这个地方设置“邪龙县”。
汉朝以后,中原势力退出蒙舍,蒙舍恢复到当地各部落自我管理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几百年。
七世纪中期,蒙舍地方头人“召蒙舍龙细奴罗”在蒙舍崛起,统一了蒙舍坝子,建立“蒙舍国”。
八世纪中期,领土逐渐扩大的蒙舍国将王城从蒙舍坝子北迁至洱海西岸,蒙舍第四代王“召蒙舍龙皮逻阁”根据宗主国唐朝的意思改“蒙舍国”为“南诏国”,蒙舍坝子成为南诏王城的南大门,南部小邦到王城朝拜必先到蒙舍坝子停留。
十世纪初,南诏国被汉族权臣颠覆,洱海西岸的南诏王城落入汉族权臣及河蛮贵族手中,很多南诏王族又回到祖地蒙舍。
十世纪中期,河蛮贵族建立大理王朝,在蒙舍设置地方政权,任命当地泰族首领管理蒙舍。
十一世纪末期,大理王朝衰弱,蒙舍的泰族形成割据势力。
十二世纪初期,蒙舍的泰族首领帕雅真率领泰族军民向南拓展,统一了蒙舍南部的泰族小邦,脱离大理王朝在景洪建立了“勐泐国”,蒙舍的泰族民众大多跟随帕雅真南迁,泰族离开蒙舍坝子腾出来的土地被附近的山地民族占据。
蒙舍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