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禅吧 关注:81贴子:3,536

丛残小语,聊宣乎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寒某个人吧曾开有此帖,无奈前些时日寒吧被禁,暂且复发於贵吧。


1楼2014-07-10 23:58回复
    数,可知乎?可知而不可知也;数,不可知乎?不可知而可知也。可知者数,不可知者亦数也。数,有穷乎?有穷而又无极也;数,无极乎?无极而又有穷也。有穷者数,无极者亦数也。可知其所不可知谓之有穷,不可知其所可知谓之无极。


    4楼2014-07-11 00:58
    收起回复
      风水实今之地理概念,堪舆实古之风水所为,古人常合称为风水地理。为孝子者不可不知舆地之学。


      5楼2014-07-11 01:05
      收起回复
        清中期确立了人口统计制度,有其重要历史意义,从而也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人口变动的实际情况。但由于统计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其他种种原因,统计人口与实际人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离。统计太平天国动乱前的人口数据,后人多依据《嘉庆一统志》,但此史料数据质量不高,比如1850年太仓州竟和江宁府同为308万人。比对户部历年的《汇造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简称《清册》,也明显偏低。此外,江苏比较特殊,有江苏布政使司和江宁布政使司两个统计口径,在《嘉庆一统志》中,江苏布政使司统计的是口数,而江宁布政使司统计的是丁数。太平天国动乱平定后,人口数据多采用《清册》中的。同治年间(其实从咸丰时期就已开始一直到清末),历年人口造报每缺数省,一省又缺数地,有时缺报竟达应报半数以上。人口统计数据极不完整也极不可靠。


        8楼2014-07-11 01:50
        回复
          直隶州没有附郭,直辖本州。而府有附郭,府城地属附郭县,府县(附郭)治同城。无论直隶州还是散州(属州),都有本州,“亲领编户”、“与县同列”,所谓“本州城下无属县”。明代此法乃是继承元代将原来州所在的附郭县省入本州而由州亲领编户。
          说“府辖县和散州”、“府辖县或者散州”其实都不够准确。明代,有的府只辖县,有的府辖县和散州(属州),散州(属州)又大多领县。同样,直隶州也大多领县。不领县的直隶州和散州(属州)多在广西、云南。清袭明制,又置直隶厅和散厅。直隶厅绝大多数不领县或散州,但也有例外如奉天省凤凰直隶厅领岫岩州,散厅不领县。同时,散州也不再领县,只有直隶州能领县。因此,有的府只辖县,如常州府;有的府辖县和散州,如扬州府;有的府辖县和散厅,如苏州府;有的府辖县、散州和散厅,如汉阳府。另外,土府、土州不在上述之列。


          9楼2014-07-11 01:55
          回复
            刘申叔把明清之际以来近三百年错综复杂的学术源流分为南北两学。南学又分为两派:其一以黄宗羲、万斯大、毛奇龄、胡渭及蔡德晋、朱鹤龄、吴鼎、俞汝言诸人为一派;二则把杭世骏、全祖望、臧琳及惠氏、余萧客、钱大昕、王鸣盛、孙星衍、洪吉亮、邵晋涵、袁枚、赵翼归为另一派。对于北学,“皖南多山,失交通之益,与江南殊,故所学亦与江南迥异”,先有梅文鼎,精推步之学,后有戴震之学,“实事求是,以实用为归”。 戴震死后,皖南学者,各得其性之所近,以扬州为最盛,有高邮二王、高化任大椿、仪征阮元、甘泉焦循、凌廷堪、刘文淇诸人,“盖乾、嘉、道、咸之朝,扬州经学之盛,自苏常外,东南郡邑莫之与京焉。遂集北学之大成。”
            刘还意识到学虽以地殊,但一地并非不变,学术是交流互动的,“或析同为异,或合异为
            同”。当常州今文学大兴之时,江北学者包慎言、刘恭冕、庄棫均治《公羊》,“此南方学派输入江北者也”;同样也有江北之学输入南方的,主要有两派:以陈寿祺、陈庆镛等人为代表的闽中学派和以金鹗、黄式三、俞樾、孙诒让为代表的浙中学派。


            10楼2014-07-11 01:59
            回复
              记言之内,纷繁杂陈,时夹猥辞,或强论得失,又难免偏颇,既为小语,也就勿要计较。


              11楼2014-07-11 02:15
              回复
                好利之人,多於好财之人;好财之人,多於好色之人;好色之人,多於好酒之人;好酒之人,多於好书之人;好书之人,多於好德之人。


                12楼2014-07-14 21:05
                回复
                  遗山《论诗三十首》其十二评论义山诗曰“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遗山以此表达对义山诗作景象迷离、含情深邈的向往,同时也对难以索解表示遗憾和给予批评。
                  用典是中国文化精华的运作,典故的运用需要厚重的文化底蕴,并不是大众所能达到的,即使做到熟知都不易。不懂典故仅浅解字面意思怎能领悟到深邈含义,而能通晓用典、理解内涵又有几人,故而常言义山诗晦涩难懂、难以索解。


                  13楼2014-07-16 01:26
                  回复
                    心与迹从来难以定论。为善者,论心不论迹,论迹贫门无善人;犯淫者,论迹不论心,论心世间无完人。


                    14楼2014-07-18 00:52
                    收起回复
                      得之或非福,失之或无祸。得失之间,最难平衡心态。


                      15楼2014-07-22 23:18
                      回复
                        心体澄彻,明镜止水;意气平和,丽日光风。


                        16楼2014-08-04 21:18
                        回复
                          高论多相欺,故修辞立诚,忠论信哉。


                          17楼2014-08-30 12:28
                          收起回复
                            迢迢河汉,终渡不过贪嗔爱痴。无语凝噎,风中尽成唏嘘句。


                            18楼2014-10-20 15:55
                            回复